川滇藏之通天路(第二部分)

作者: 揚基佬

導讀川滇藏之通天路(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請參見: 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970173 4月14日 拉薩從外表看已經是個內地化的城市,整個一建築大工地。雖晴空萬裡卻塵土飛揚。上午出門去布達拉宮,被告知當天的票已售完。我們只得去西門預約明天的票。然後叫了一輛三輪車去八廓街逛。八廓街保留著完好的藏式建築,湧動著轉經的藏民和游客。時值 ...

川滇藏之通天路(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請參見:

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970173

4月14日

拉薩從外表看已經是個內地化的城市,整個一建築大工地。雖晴空萬裡卻塵土飛揚。上午出門去布達拉宮,被告知當天的票已售完。我們只得去西門預約明天的票。然後叫了一輛三輪車去八廓街逛。八廓街保留著完好的藏式建築,湧動著轉經的藏民和游客。時值午飯時間,我們找了一家正宗的、只有本地人光顧的藏餐館,風格與漢地完全不一致:沒有板凳只有沙發,沒有餐台只有寬茶幾,吃飯時需要微欠著身子;沒有免費的茶水只有酥油茶和安多甜茶,茶也不是用茶壺上,而是直接放在暖水瓶裡上。我們先要酥油茶,茶如其名,只不過放了鹽巴,不合我們的胃口。再要來安多甜茶品嘗,感覺才稍好。菜和面條的味道也實在欠奉。中間有一老一少在外等長途車的兩藏民進來休息,店家端給長者一杯開水,他們靜靜地看著我們這種不速之客,我連忙將裝酥油茶的暖瓶遞給他們,他們也不多加推辭,一聲扎西德勒後便品嘗起屬於他們的飲品。於他們而言無失任何尊嚴,於我則內心湧起溫暖的禪意。

晚上在北京東路亞旅館對面的布達拉風情餐吧吃藏式火鍋(68元小份),比較清淡。犛牛骨熬的清湯底,很多的素菜,肉少了一點,材料放好後端上,類似上海的菊花火鍋。對於剛到西藏,沒有完全適應的人來說,非常適合。

4月15日

上午9點按預約時間去布達拉宮購票時,見到二個香港女孩和深圳女孩小陳在排隊預約下午的門票,我們離開後,她們三人坐一個車,兩輛車都是昨天到達拉薩的。布達拉宮門票100元,每天限1200人。一個字:值!出布達拉宮後又去對面的藥王山,這是拍布達拉宮的最佳地點。

晚上約了老毛和老馬在布達拉風情餐吧舉行一、四方面軍拉薩會師慶功宴,繼續吃藏式火鍋(98元大份),還加了一份非常好吃的香炸山豬排(68元)。此時老羅的車還在滇藏線上顛簸呢,我把他們稱為賀龍、任弼時的二六軍團,老毛和老馬非常欽佩我的黨史、軍史知識。吃飯的時候我還開玩笑要老毛回去的時候把我帶到林芝或波密,讓我補上這段風景,然後我再坐班車回拉薩。老毛說沒問題,還給我拷了一張他沿途拍的照片的碟。

4月16日

上午去參觀大昭寺,這裡香火很盛,四周嗑長頭的藏民無數,朝聖的民眾手拿著盛著酥油的暖瓶,每到一尊佛像跟前,就往前面的酥油燈裡添加酥油,空氣裡彌漫著酥油濃濃的香味。寺內主供的釋迦牟尼等身像雖是文成公主入蕃帶進的,但寺本身卻是為尼泊爾的赤尊公主所建。

中午在大昭寺廣場前的“拉薩廚房”吃飯,餐廳裡坐滿了外國的團隊游客,餐單也是按西餐的樣式設計排序,恍惚間仿佛身在異域。我們點了尼泊爾的咖哩菜式。飯後還要了甜品:甜炸蘋果圈。算是和國際接了一把軌。

4月17日

小昭寺比輝煌的大昭寺冷清了許多,是文成公主入蕃時從內地召來建築師修建的,看來小老婆的待遇真是不如大的,大概每個漢人心裡都會頂不順!

老爸來短信,說三天沒收到消息,問是否平安。

回:噢,主要是沒移地方。每天上午出去參觀一個景點,吃飯。下午回來看盤、休息。拉薩之外的景點動輒幾百公裡,不想去了。

下午在客棧樓梯的牆壁上看到一幅塗鴉。看了半天才明白原來是老王畫的旅行漫畫。看來最後一輛車也到了拉薩並有可能住同一客棧,突然有聯系的衝動卻無聯系的行動。

晚上在布達拉風情餐吧繼續我們的咖哩之旅。ELLE點了一份咖哩蔬菜飯,我點了一份咖哩牛肉飯。

4月18日

去羅布林卡的路上,給老爸老媽和自己各寄了一張昨天小昭寺門票上所附的明信片。羅布林卡俗稱拉薩的頤和園,位於拉薩的西郊,是歷代達賴喇嘛的夏宮,14世達賴喇嘛夏宮(逃到印度前住的)是中央政府給建造的,裡面的設施也很先進,竟然還有抽水馬桶和落地音響。不過也僅是一座二層小樓而已,最終沒有留住14世達賴喇嘛的叛逃之心。

中午在北京西路雲南人開的餐館吃宣威火腿雞,外加二碗過橋米線。米線裡也放了宣威火腿,真是“鮮撞鮮”了,吃的我們快撐破了肚子。

晚上在臧醫院路上的雪域餐廳吃飯,餐廳裝修高雅,牆上掛滿了西藏風情的唐卡,屋內擺放著生機勃勃的植物,拉薩黃昏強烈的太陽光照射進餐廳,竟像是被濾了色一樣,變得昏暗朦朧,充滿著頹廢的、殖民地式的氤氳之氣,滿餐廳的洋鬼子優雅地享受著符合他們口味的美食。為數不多的在此用餐的藏民和我們仿佛成了殖民地場景中的當地上等人。這種感覺讓我感覺很不好,西人對西藏一直有著復雜的感情,而西藏由於歷史原因在文化上也遠中原文化,而近印度、英國。看來西方亡臧之心是不會死的。

4月19日

哲蚌寺位於拉薩西郊,建在一個半山腰上,是藏傳佛教格魯派三大寺之一,也是西藏最大寺廟。占地面積約20萬平方米。哲蚌寺僧人最多的時候竟達7000多人。我們是坐3路中巴前往的,到達山腳下有拖拉機載客上山,1元/人,總算圓了一把坐拖拉機的願望。

哲蚌寺像一座小城,僧人住宿的地方花草種植極好,很多窗前都有鮮花,生氣勃勃。臧式建築極具異域特色,彩雕的窗棱,上面飄著經幡,頗有一番非風動,非幡動,是心動的安祥與寧靜。ELLE說像希腊,我說沒有海應該像聖城麥加,說完我們也樂了:我們哪輩子去過這些地方啦?

回到客棧已快一點多了,就在附近的王婆香小吃城用餐:ELLE吃了一碗肥腸粉,我要了一份鐘水餃,還挺正宗的呢,只是環境太差,地上全是餐巾紙。大概四川人都是以此來作招牌的吧。

4月20日

客棧在裝修,房間全是油漆味。上午折騰換房。

中午在東北人開的翠花餃子館點了4兩素三鮮水餃,蝦皮紫菜雞蛋湯、拍黃瓜。然後打車去色拉寺。

色拉寺坐落在拉薩北郊山下,也是藏傳佛教格魯派三大寺之一。色拉寺藏語為“野玫園寺”。聽說色拉寺的護法神殿中有一面“人皮鼓”,但我們最終也不敢問是那一面。

3點鐘辯經開始。是在一片有碎石空地的院子裡進行的。三點未到,游人已經在等待:三點已到,還是未見一個僧人的影子;正疑惑著是否取消或改時間。突然間遠處傳來鐘聲,剎那間喇嘛們像從天而降似的從各個院門魚貫而入,很快就變成了一片紅色的海洋。喇嘛們捉對廝殺,烏裡哇啦、手舞足蹈的辯論,好不熱鬧!西藏的寺廟大同小異,但“辨經”的確是不一樣的體驗,兩個字--"震撼"。喇嘛們博采多學,除了漢語不能說以外,外語倒是能說幾種.

晚上去新開不久的旅行者餐吧,老板推銷了吉祥八寶藏式套餐(35元),覺得裡面的藏北小羊排很好吃,單獨加要了一份(25元)。

4月21日

上午去西藏博物館看了很多精品。

中午在布達拉風情餐吧隔壁的岡拉梅朵餐吧吃飯,點了炸羊排(35元),酸籮蔔炒犛牛肉(18元),雞肉菠蘿飯(18元),自釀藏式酸奶(10元)。雞肉菠蘿飯是港式的,味道嘛嘛哋,其他都可以。拉薩的餐巴有點像茶餐廳,中西藏、尼印港都有得吃。

晚上去了新滿齋餐廳,本來以為是吃齋的,原來新滿齋是New Mandala的音譯,Mandala是佛教中曼陀羅即壇城的意思,著實誤會了!我們即來之則安之,點了蘑菇馬沙拉(15元)、滿齋彩素(20元)、素味餅(4元)、黃油餅(6元)、拉薩甜茶(8元),這裡的印度烤餅味道不錯,經過這幾天的印餐尼餐經歷,我明白了所謂的印度拋餅在印度是不存在的,只是一幫到中國討生活的印度阿三為了滿足中國人心中想像中的印度而創造出來的,就像在美國加州吃不到牛肉面一樣,而在唐人街頗受歡迎的海南雞飯其實與海南也沒有什麼關系。文化的誤解竟然如此!

4月22日

今天在網上見在上海電視台《第一財經》工作的一個親戚,他說他的幾個同事昨天也到了拉薩。於是大家約好晚上在布達拉風情餐吧見,這裡成了我的食堂了,還是招待他們吃藏式火鍋和香炸山豬排,我告訴他們這種山豬像野豬一樣腳短小,嘴巴尖長,背上長刺,喜歡在野外到處拱土覓食,走起路來嘴巴貼著地,吃蟲草和貝母,絕對天然!於是一邊談股票,大家一邊吃肉,大快朵頤!

4月23日

上午退房後去對面的永和豆漿店吃早點。意外發現深圳女孩小陳也在,原來她和二個香港女孩一起去了珠峰大本營,聽後真感到自己是偽旅友。二個香港女孩上午回香港了,小陳也想去香格裡拉,只是沒有折價機票,她准備等回雲南的包車,玩心真大!別過小陳後坐民航班車去貢嘎機場。

告別十天後,再次回到中甸。詩人筆下的中甸是“太陽最早照耀的地方,是東方的建塘;人間最殊勝的地方,是奶子河畔的香格裡拉”。建塘就是我們所在的香格裡拉縣縣府。我們住古城獨克宗的花園客棧(40元一晚),門外是一個帶玻璃天棚的小花園,整個客房都成了溫室花圃的一部分。盡管已屆4月下旬,香格裡拉還是乍暖還寒,巴渝飯店的土雞火鍋仍是最好的御寒食物。晚飯後屋裡待不住,去了格西宏酒吧喝茶,服務員端來一盆炭火,頓覺暖和許多。樓下就是四方樓廣場,7點鐘以前是燒烤廣場,7點鐘以後就成了跳鍋莊的舞場。鍋莊是一種藏族民間舞蹈,跳時分甲乙兩隊,大家排列成行,手拉著手,臂連著臂,跟著領舞,圍成圓圈,且歌且舞,頓地為節,由左而有,分班唱和。跳得最好看的是身著藏服的藏族老年婦女,她們三三兩兩一起,蹈而舞之,可否還想起花樣年華時被康巴小伙追求時的那份甜蜜和羞澀。你們是香格裡拉永不凋零的格桑花!

4月24日

今天上午參觀了雲南最大的藏傳佛教寺廟群落有"小布達拉宮"之稱的松贊林寺,下午,花園客棧的老板包生(13988780132)開車送我們去石卡雪山游玩,明天他還要送我們去碧塔海景區游玩,之後再送我們至白水台(距離縣城南100公裡),一共收費300元,明天就宿在白水台。包生是一個很精明的當地臧民,家裡除了開客棧,還弄了幾間淋浴間對外開放,每人每次5元,小花園還豢養了好幾條臧獒,供游客參觀選購。至於像包車這樣的小活,也一樣親力親為。為了表明300元收費不貴,他說正常去碧塔海走正門門票每人190元,他送我們走南門才30元,二人可省320元,相當於白坐車了。

4月25日

碧塔海景區是高山湖泊和牧草,碧塔海臧語意為櫟樹成氈的地方。我們徒步往山下走,一路經過草甸,森林,犛牛群至湖邊,空氣異常清新。回程是騎馬。

到白水台已是下午二、三點鐘,小包安排我們入住崔老師家,他喊老板娘嬸嬸。白水台是納西族東巴教的發祥地,其造型酷似一層層梯田。與九寨溝的黃龍一樣,成因都是由於水中的碳酸鈣經陽光照射發生分解反應,形成碳酸鈣白色沉澱物,不斷覆蓋地面而形成的千姿百態的熔岩地貌。我們雇了村裡的二匹馬繞過收費口上去,馬婦們(真是女的)幫我們省了門票。晚上請了6個納西族婦女(包括老板娘和幫我們牽馬的)穿上民間服裝給我們跳民間舞蹈,每人10元。真正的原生態表演,我的詞彙庫裡已找不出合適的詞彙來描寫這天籟之音,天女之舞!只是感覺到自己已然成了被簇擁的帝王。

4月26日

上午10點,哈巴村的老包(是小包的堂哥)來白水台接我們去哈巴雪山。

哈巴雪山主峰海拔5396米,和玉龍雪山在民間傳說中被看作是弟兄倆,金沙江從兩座高大挺拔的雪山中間流過,形成了虎跳峽。我們住的哈巴村是個回民村,村民全都信仰伊斯蘭教。我真奇怪了:小包是藏民,他叔叔嬸嬸是納西族,堂哥是回民,這是哪兒跟哪兒呀!不過反過來也可以看出這兒的民族大融合已經是非常密切。客棧是信用社馬主任家開的,緊靠原始森林。下午在向導的帶領下徒步登到了哈巴雪山3000多米處的牛場,馬家的一只小狗真有意思,一直跟著我們。

晚飯吃的是牛干巴、龍爪菜、清炒蠶豆、粑粑、酥油茶。

4月27日

今天的計劃是去虎跳峽徒步,我們出發的比較早,在虎跳峽景區售票處還未上班之前順利通過,省了100元門票,老包是第一次經歷這樣的事,很興奮地誇我攻略做得好。車到中跳峽的TINAS 客棧,和老包就此別過,付了他250元車費。TINAS 客棧緊挨著公路邊,客棧這邊是哈巴雪山,客棧另一邊就是懸崖峭壁,下面是滔滔不絕的金沙江,推開窗看到的就是河對岸的玉龍雪山。

虎跳峽現在已成了全世界徒步愛好者的勝地了。滿眼望去但見各款洋驢和土驢。下午在向導的帶領下,我們從張老師棧道下到谷底去看中虎跳(10元),在江邊的石頭上看著聽著金沙江的急流,感受壯觀。再從天梯棧道上到公路,累得快要虛脫!

晚上點了烏雞湯,40元一大鍋,味道之鮮美,回味無窮!喝完一碗繼續第二碗,迅速補回了體力。只是量太大,根本吃不完,餐廳的小妹說可以幫你們存著,明天早晨做成雞湯面,其他客人也是這樣的,聽了真有回家的感覺!

4月28日

早上的雞湯面吃得我真是回腸蕩氣,據說這種加了雞樅菌的土雞湯,因為實在太鮮美,常常會把喝飽到撐死,真是溫柔的殺手!時間還早,我們爬山往HALFWAY方向行走了二小時,這一段路是徒步虎跳峽高路的經典路段,全程的高路數這段景色最美。中午在TINAS 客棧的門口等由白水台去麗江的班車,3小時後抵達我們本次旅行的終點:麗江。

4月29日-5月2日

像麗江每家客棧的廣告牌寫著的一樣,我們在這個小城裡吃飯、睡覺、看書、上網、聊天、發呆、曬太陽,只是沒有艷遇。

5月3日

搭乘南航班機經停昆明回到深圳。


精選遊記: 拉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