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最後的水鄉澤國-----喀拉拉邦(Kerala)

作者: johnwest

導讀如果說意大利的威尼斯是一座令人嘆絕的歐洲水城,那麼中國的蘇州和印度的喀拉拉邦則是兩座地處亞洲的水鄉澤國。蘇州面積較小,而且現代化的東西很多。而喀拉拉邦則要大得多,也要古老原始得多。在印度這片神奇的土地上,依舊能找到這樣一片幾乎是純原生態的水鄉,成了我們人類共同的財富。筆者有幸游歷這個美麗的水鄉之邦,感觸頗多。下面就幾方面和讀者朋友 ...

如果說意大利的威尼斯是一座令人嘆絕的歐洲水城,那麼中國的蘇州和印度的喀拉拉邦則是兩座地處亞洲的水鄉澤國。蘇州面積較小,而且現代化的東西很多。而喀拉拉邦則要大得多,也要古老原始得多。在印度這片神奇的土地上,依舊能找到這樣一片幾乎是純原生態的水鄉,成了我們人類共同的財富。筆者有幸游歷這個美麗的水鄉之邦,感觸頗多。下面就幾方面和讀者朋友一起分享:

社會發展

早在幾個世紀之前,在飛機遠未出現、連輪船也還沒有的年代,好多敢冒險的海外商人就跑到喀拉拉來做生意了。羅馬、腓尼基、中國、阿拉伯、葡萄牙、法國、荷蘭和英國的商人都來了,一些猶太商人也從威尼斯來到了喀拉拉。

據說耶穌的門徒聖湯姆斯曾於公元前52年登陸這裡。而克裡斯托弗•哥侖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的航行,當初的目的也是為了尋找傳說中的那些產自喀拉拉的香料。每個外來的人群都把自己的傳統文化帶進了喀拉拉,這些文化又隨著新的環境而不斷有所發展和變化。

阿拉伯人給喀拉拉帶來了茴香和香豆,葡萄牙人為了換取黑胡椒,運來了他們在美洲新大陸發現的腰果和辣椒,南亞次大陸的飲食習慣從此就改變了。猶太人在飲食上是嚴格遵守他們的宗教禁忌的,他們烹制肉食時喜歡加芫荽和青辣椒,他們把這種習慣也帶到了喀拉拉。

半個多世紀前,我國和印度先後走上了獨立發展道路。當時,兩國都是窮國,發展水平差別不大,印度在基礎設施等方面還優於我國。但到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的經濟社會進步開始明顯快於印度,在2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我國經濟又有了長足發展。到20世紀末,我國人均收入已經大大超過印度。據世界銀行統計,中國為840美元,印度為460美元。在人文社會發展方面,我國繼續保持領先地位,據聯合國計劃開發署統計資料,中國人文發展指數處於世界第98位,印度處於第132位。

但是,在這個令中國人驕傲的中印對比中,印度的喀拉拉邦卻是一個例外。這個邦的人文社會發展不但大大好於印度整體水平,而且在幾個主要指標上優於我國,甚至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例如,印度人均壽命比中國短10年,而喀拉拉邦的人卻比中國人長壽2~3歲;印度人口出生率和嬰兒死亡率分別是中國的1倍半和兩倍多,而喀拉拉邦的這兩項指標都比中國好。印度國民識字率遠遠低於我國,婦女中只有30~40%受過教育,而喀拉拉邦幾乎實現全民識字,在90%以上的人口(包括70~80%的婦女)中普及了中等教育。

與通常預料的相反,喀拉拉邦並不是印度的經濟發達地區。事實上,這個邦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後,人均收入處於印度20多個行政區的中下水平,經濟增長速度長期低於全國水平,失業問題一直比較嚴重。

喀拉拉邦在經濟欠發達情況下取得了較快的人文社會進步,因而被一些人看作第三世界發展的一個獨特模式。例如,獲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家阿馬提亞•森曾經把它作為一個有重大意義的個案進行了深入探討。這個地區人均收入僅三四百美元,但在人文社會發展的某些主要指標上,達到了幾乎相當於人均收入2萬多美元以上的發達國家的水平。以至發達國家的一些有識之士曾經提出這樣的問題:到底人均收入要達到一個什麼樣的水平,才能獲得較高的社會人文發展?

一些流行觀點認為,在經濟欠發達條件下,不可能實現社會進步。所以,發展中國家的人民不能奢望更好的生活質量和更高的人文發展成就。自然,社會進步離不開一定的物質基礎,而發達國家的人文社會發展水平通常比較高,這是事實。但是,迄今為止,並不存在一個衡量或預測社會進步的客觀經濟尺度。一些經濟發展水平類似的發展中國家,人文社會發展成就卻往往存在很大差別,這種差別清楚地反映在國際組織發布的各國經濟排名和社會發展排名的“錯位”上。喀拉拉邦就是這類“錯位”中的一個典型,是社會“超常”發展的一個案例。

喀拉拉邦的實踐表明,在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的情況下,要取得較快的人文社會進步並不是不可能的,但這種發展離不開一系列重要條件,其中包括有意識地實行有利於人文發展的社會公共政策、合理動員和利用各種資源等。而這一切都離不開一個核心的問題,這就是以人為本的發展思路。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