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2007年寒假一結束(2月1日),便獨自踏上西行的列車,二月的最後一天回到家鄉溫州,剛好一整個二月份。這次西行的線路:貴陽(鎮山石板村)——天龍屯堡——黔西南萬峰林——羅平布衣山寨——羅平油菜花——麗江——香格裡拉——回麗江徒步玉龍雪山——昆明紅嘴鷗——黔東南西江苗寨——肇興侗寨——小黃侗寨——芭莎苗寨——廣西三江程陽風雨橋——龍勝梯田和紅瑤長發——陽朔西街——遇龍河騎單車——徒步漓江。游記共30篇。更多圖片請參閱我的旅游博客:http://singell.blogcn.com
西行日記(01)鎮山村
清晨4時15分,列車提前一個小時到達貴陽站。下車後,張小春母子和老李在貴陽站臨時候車蓬陪我聊天消磨時光。兩小時後,他們到候車室候車,等待九點一刻的火車。貴陽與江浙一帶有一個多小時的時差,七點半了,城市才露出朦朧的輪廓。
我背上行囊,乘2路公交車到達河濱公園門口的斜對面。八點一過,個兒長長的司機才提著一壺茶水姍姍來遲。這輛前往天河潭的老牛破車沿著很好的油路吱吱吖吖一小時後才到達20公裡外的石板鎮。
貴陽一帶多丘陵,偶爾出現的高山也是突兀而起,呈倒錐字或筍樣,不像咱們浙江的山,山上有山,緩緩相接而連綿不絕。還有一樣不同,江浙的山脈多綠色,蔥蘢而茂盛,而貴州一帶的丘陵多石頭,土層極薄,土力不猛,只能生長一些細枝的灌木。現在說說貴陽一帶丘陵的石頭。這種石頭在我們浙江一帶是很難見到的,一層復一層,層層相疊,薄的如紙皮,厚點的如殺豬凳,板面平整,開采容易,厚的當作磚,薄的當作瓦,是當地就地取材的極好建築材料。這種石頭以石板鎮的質量和藏量最多,估計鎮名由此而來,而板材質量最好的就是屬石板鎮管轄的鎮山村。
鎮山村原名半邊山,緣於村左那座只有一半的百米山巒:山陰為緩坡,山陽為垂直九十度的懸崖。鎮山村離石板鎮所在地還有2公裡的路程,我看天色不錯,便步行入村。鎮山村的地理位置非常好,三面是水(水庫),房舍從水庫邊沿小山谷逐級而上,乃至於小山頂。我的行走路線是從山頂下行至山腳,再從山腳上來,緣馬路返回。
鎮山村確實是一個石頭的世界,石門石牆石板路,房頂也用石板蓋,家中的一些用具也是石器,村裡所有的房頂、場院、圍牆、村巷,全用灰白色的石板、石礅鋪砌而成,看去和諧統一,錯落有致。 對於我這個看慣了黃牆黑瓦的人來說,眼前的民居格式無疑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石頭怎麼能用來當瓦使呢?
村中有李秀良者,著有《鎮山布衣族風情他書》,並在自家屋裡辦起貴州鎮山露天 民俗博物館,為當地名人(目前老人的展覽館及相關事宜由他的兒媳婦幫忙打理)。我特地參觀了展覽館並拜訪了這位老人。老人有仙氣,白胡子一大把,但不拘言笑。民族和村史話題聊天結束後,我們對著庭院一大堆石板聊起板材的經濟價值。當我得知那麼一大塊石板的價格僅有兩塊錢時,禁不住為這精美的石材嘆息。這石材強度雖然比不過花崗岩,但表面或平滑或帶遠古海生物化石,是極好的牆面裝飾材料。我想過幾年來鎮山村拉幾車皮到溫州賣,肯定賺錢!
鎮山村,始建於明代萬歷年間。最初,這裡是明朝戍邊軍隊的一個屯軍要塞,清代中葉後,逐漸成為以布依族為主的民間聚居點。雖然是個民族村,但漢化還是比較嚴重。我向村人了解了民族語言使用的情況,出乎我的意料,村中大部分中年人和青年人都不會將自己民族的語言。我想,按這樣下去,不出三代,該民族村還民族嗎?穿著方面,令我失望,除了個別老年婦人還能看得見一兩樣民族的東西之外,其余的跟我們漢人還有什麼區別?我問中午用餐的東家,東家說,除了逢年過節特別是上級要求表演的外,村人基本不穿民族服裝。但是眼前又閃現出上午從貴陽前往石板鎮途中見到令人興奮的一幕:一群穿著漂亮民族服飾的姑娘背著葫蘆狀的竹簍下地勞作。這些身著民族服裝的姑娘是哪個民族?苗族!假如是苗族,那苗族有多可愛了,我更敬重保持本色的民族。
那麼漢族呢?
更多圖片請點擊:http://singell.blogcn.com/diary,107093151.shtml

(石板村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