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回江南之三:烏鎮,水鄉的似水流年

作者: 藍小艾

導讀夢回江南之三烏鎮 一、關於行程Day 4:10月15日,杭州→桐鄉→石門鎮→烏鎮 杭州東站-豐子愷故居-烏鎮-銀杏小吃-古戲台 Day 5:10月16日,烏鎮→蘇州 茅盾故居-染坊-公生糟坊-拳船表演/高竿船-逢源雙橋 - - - - - - - - - - - - - - - - - - - - 1、石門鎮:遇見了緣緣堂說起桐鄉,人們大都只想起水鄉烏鎮,卻忽略了石門鎮。在這個偏僻的小 ...

夢回江南之三烏鎮

一、關於行程Day 4:10月15日,杭州→桐鄉→石門鎮→烏鎮

杭州東站-豐子愷故居-烏鎮-銀杏小吃-古戲台

Day 5:10月16日,烏鎮→蘇州

茅盾故居-染坊-公生糟坊-拳船表演/高竿船-逢源雙橋

- - - - - - - - - - - - - - - - - - - -

1、石門鎮:遇見了緣緣堂說起桐鄉,人們大都只想起水鄉烏鎮,卻忽略了石門鎮。在這個偏僻的小鎮,1898年11月9日,豐子愷先生出世,其父是清末舉人。這個人,母親去世後一直蓄須,感覺是個老頑童卻才華橫溢。這個人,文字不算極好,可是他與孩子華瞻阿寶的對話及趣事每每讓我莞爾。這個人,畫作大概也不算極好,偏偏寥寥幾筆就將一個閑適的境界畫出。

在杭州一夜好眠,翌日,我們背起行囊轉戰桐鄉。坐中巴從桐鄉到石門鎮,約20分鐘,落車點是石橋下。沒有地圖,無法按圖索驥,只好問路。緣緣堂,是豐子愷親自設計建造的故居,落成於1933年,後為日軍炮火所毀。現存建築,重建於1985年,1998年正名為“豐子愷紀念館”。翻新後的建築,是江南典型的黑瓦白牆,門前也是小橋流水,干淨素雅。

寧靜的午後,我們四人在空曠無人的緣緣堂行走,品讀他的生平,欣賞他的畫作。不知為什麼,我總認為人畫或人字本該合一的,因此看他的畫讀他的字,一如見其人:沒有廟堂的爭奪,只有鄉野的閑適;沒有爾虞我詐,只有清淡無為。後來,室友說,這裡太清靜,好像被我們包場了。當時不語,想想才和她說,豐子愷大概是不喜被打擾的,那麼敏感的人,即使看著緣緣堂這樣靜靜的待著也不會覺得寂寞吧。只是他的骨灰據說是安放在上海的龍華革命公墓,不知道,會否時時懷想這裡。

呵,我也是痴人說夢而已。死去,萬事皆了。然而,卻真的喜歡這個地方,這個名字:緣,俗;緣緣,疊字,化俗為雅。此行最大的收獲,是臨走前在紀念品銷售點以10元/4套的價格磨到了以豐子愷風景畫為正面設計的門票,全票一套4張,分別是:

4-1:“想得故園今夜月,幾人相憶在江樓”。

4-2:“憐人之愛”

4-3:“垂髫村女依依說,燕子今朝又作窠”

4-4:“山路寂,顧客少,胡琴一曲代RADIO”

另有學生票1張,是三個小孩在放風箏,怡然自樂,題字為“扶搖直上”。

回來後,這些都作了書簽用,極好。

- - - - - - - - - - - - - - - -

2、烏鎮:水鄉的似水流年之所以舍周莊而選烏鎮,一是深受《似水年華》的影響,那樣的默默,水鄉漾出的江南女子,一直很安靜。而膠片上的黑瓦白牆,小橋流水,青石板路,水鄉人家,又擁有著致命的吸引力,焉能不去?二是去過周莊的友人都極力勸阻我們前往並聲稱那裡早已開發過度,到處都是游人磨踵擦肩,難尋古樸幽靜。三是在為了探訪茅盾先生,他的作品我讀得不多,獲得“茅盾文學獎”的作品倒是大都拜讀了。:p

石門鎮沒有車前往烏鎮,必須坐車回桐鄉轉車。烏鎮,由東南西北四柵組成,當時開放的僅是東柵。抵達目的地,已是下午四點多,下車點是銀杏小吃門前。出發前做功課,四個小傻早已意見一致晚上是要住在烏鎮裡流水旁做一回水上人家的。然而,甫一下車,還在茫然四顧中,熱心的烏鎮人就紛紛提醒:景區已被一旅游公司壟斷經營,今天買票明天作廢,而不買票在7點前是斷斷不能進去的,何況入夜或早上7點前都可以逃票偷偷溜進去看個清清楚楚的。另外,裡面的民居客棧已經被政府明令禁止經營,你們四個女生人生地不熟晚上進去找不到住的地方是很危險的。

舟車勞頓,小傻們雖不至於飢寒交迫,也相去不遠,尤其中午在石門鎮一家懸掛著“桐鄉市信得過單位”的餐館裡遭遇發臭發酸的獅子頭之後。因此,吱吱歪歪咬耳朵一番後,還是決定了遵循“出門在外,安全第一”的最高指示,先落腳,摸熟地形,後祭廟,到處閑逛。我們落榻的,是一位阿姨推薦的吉祥旅館,據說是國營單位,20元/床位,只能滿足安全、干淨、睡覺的基本要求。可是,這個時候,大家都沒有再討價還價或再找他家的勇氣和體力。

一切安頓好後,趁著天色未暗,走過北花橋。前一刻還是水泥大道,拐了彎就是青石小路,兩邊有不少擺賣姑嫂餅、杭白菊和藍印花布等特產的老字號,其中就有三珍齋。再走不遠,就到景區入口,可惜每個小巷的入口都有鐵圍欄和穿著制服的保安把守。在入口前,只能依稀看到白色的牆,老房子陳舊的木門,以及高高翹起的烏檐。古戲台就在景區外,與修真觀遙遙相望,中間只隔著一個小廣場;台上有穿著戲服的人在低低吟唱,咿呀著的不知是二胡還是瑤琴,嘆詠的不知是得失難定的世事浮沉還是付與斷井頹垣的姹紫嫣紅。後來,我才知道那就是傳說中的桐鄉花鼓戲。

烏鎮的餐飲,被一致認定為整個旅程的No.1。銀杏小吃,建築和牌匾都很是古樸,進去後卻仿若置身於一個菜市場,小吃餐館、特產小店、賣菜攤檔,一應俱全。我們的三餐,都是在門口左邊的第一間小店解決的。小店的老板是一對父子,主廚是五十多歲的父親,兒子則是落崗工人,幾個特色菜被我們以狂風掃落葉的姿態吃得幾乎不剩:紅燒羊肉,甜中帶辣,肉質酥軟鮮嫩;霉菜扣肉,香甜可口,配飯最好,連汁也沒留下。我之最愛,當數汪刺魚豆腐湯。汪刺魚,取自烏鎮水域,小小一條,魚刺很多,但是很鮮,尤其配上嫩滑的豆腐,只能大嘆YamiYami;有過一剎那,我還真是無限衝動的想嫁給一個當地人,天天捕天天吃。

大概是這一頓美味過頭了,草同學當仁不讓的蟬聯了第三站的“名言榜”冠軍,破天荒的要求看傻了眼的大廚添飯時說了句,“老板,我還要飯”。眾人皆笑倒。

江南水鄉的味道,只能在天微亮、人少的時候才最能體會。清晨的烏鎮,萬籟俱寂,流水潺潺,小橋人家,烏檐白牆,垂柳翩翩。大概是太早的緣故,沿河民居的水閣邊,還沒見洗衣浣紗人,想是美夢正酣。我們走著走著,散了,或倚著河欄發呆聽水聲,或漫步煙雨長廊尋找似水年華的痕跡,或像個孩童般找尋著形態各異的窗雕古匾,或在仿古街上悠哉悠哉看木刻。反正,地方就這麼大,怎麼也不會走失。

越往裡走,越是安靜。訪盧閣前,沒品清茶,倒是遙望了一番街上的風情世態;茅盾故居,在後門偷偷溜進,當年在這裡住了13歲年的小孩,有志竟成;公生槽坊,白酒濃烈,連空氣都氤氳著熏人欲醉的酒意,伙計們熱情邀飲,可惜我們都是淺嘗輒醉的無口福之人;盡頭的廊橋,據說踏走雙橋要遵循男左女右的習俗,可惜我們都貪圖了左側的風景……橋前的市河,每天都有拳船和高竿船的演出,吸引了一大班的游人。他們藝高人膽大,我們卻心驚膽戰,那麼纖細的竹竿,如何支撐成年人的重量,更遑論那些鴿子翻身、單臂吊立的高難度動作。

江南的水鄉六鎮,都應別具一番風情。早起的烏鎮,沉睡的烏鎮,靜,就不覺年華流逝,連時間是怎樣滑過肌膚都不清楚。怪不得,人人盡說江南好;其實,假如不曾商業化,游人只合江南老又有什麼不好呢?

那麼溫柔的水鄉,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假如來過,失望了,大概是我們錯過了它最美的時刻,沒有適時趕上。一個地方,成名了,人多了,會被修繕;修繕不得法,就成了扼殺。有時候想想,我們,這些出行的人,也許某個程度而言也是幫凶吧。

那天,比我們更早起的,是一班在叢林水邊寫生的學生。鎮子在沉睡,我在那裡站了許久,發呆,看他們專心致志的畫畫,看那個頭發亂亂的導師默默的給予指點。室友說笑著走過來的時候,我還示意她說話小聲一點。好一陣子,茶狐疑的看著我,以唇語說他們聽不到。愕然,驚訝。然後,笑自己的驚訝。大家都是一樣,誰都沒有不同。

I happen to believe that they are same as everybody.Actually, they are。



(豐子愷故居:緣緣堂,疊字,化俗為雅,典型黑瓦白牆的建築,極安靜的一個地方。)



(緣緣堂套票:豐子愷先生的山水話,總給人很閑適很悠哉的感覺。)



(水鄉烏鎮:清晨七點,極靜,這才是想像中的江南水鄉。)


精選遊記: 烏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