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山下的薩嘎達瓦(4):塔欽的聯歡

作者: wdu

導讀(未經本人許可,不得轉貼、轉載) 清晨趕往神山。路過霍爾的時候,司機在瑪旁雍錯旁邊的大經幡那裡停了下來,隔著聖湖,向著崗仁波齊的方向恭恭敬敬地磕了三個長頭,然後開著車,圍著經幡又轉了三圈,這才繼續前行。 剛剛從219國道轉上通往塔欽的土路,就看到遠處山腰的小路上一條斷斷續續的人龍,緩緩地向著左前方的山谷移動。那就是轉山的人流了。塔欽也幾 ...

(未經本人許可,不得轉貼、轉載)

清晨趕往神山。路過霍爾的時候,司機在瑪旁雍錯旁邊的大經幡那裡停了下來,隔著聖湖,向著崗仁波齊的方向恭恭敬敬地磕了三個長頭,然後開著車,圍著經幡又轉了三圈,這才繼續前行。

剛剛從219國道轉上通往塔欽的土路,就看到遠處山腰的小路上一條斷斷續續的人龍,緩緩地向著左前方的山谷移動。那就是轉山的人流了。塔欽也幾乎成了一座空城。塔欽本來只是一個小小的村子,但現在卻儼然是一座小城。村子裡裡外外到處都停著越野車和卡車。但這裡現在又是一座空城,只見車,卻見不到什麼人-全上山去了。

從塔欽村到塔欽寺的路上真可以用“車水馬龍”來形容。下面煙塵漫天的土路上是綿延不絕的車隊,在這個平常連飛鳥都不多見的地方,現在居然沿路每隔不多遠就需要武警維持交通秩序;上面山腰的小路上,是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人龍。所有的車和人都湧向一個地方:那座深藏在山谷裡的塔欽寺。

塔欽,在藏語裡是“旗杆”的意思。神山腳下每年最重要、最神聖的活動,就是塔欽寺的豎旗杆儀式。塔欽寺被認為是崗仁波齊轉山道的入口。在這裡抬頭就可以仰望崗仁波齊那偉岸的身軀,因而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每年的薩嘎達瓦,當地人都會把舊旗杆放下來,更換上新的經幡,再重新豎起來。而這一天,也成為周圍藏族群眾和游客的節日。

車開到塔欽寺的時候,這裡已是鼓樂齊鳴。豎立旗杆的儀式還沒有開始。被稱為“塔欽”的旗杆和地面大概成20度的樣子,被幾對鐵杆撐著。塔欽上面已經纏好嶄新的經幡。在塔欽的周圍,虔誠的藏族群眾川流不息地轉著經。按照藏族的習慣,圍著塔欽轉三圈可以帶來吉祥如意。於是人群就仿佛是圍著聖壇的水一樣,一圈一圈地流動著。司機師傅跟我說他也要去轉三圈。於是我和他約好儀式結束以後碰頭,然後往旁邊一個高台上爬去。

傳說這個高台是已經廢棄的天葬台。看著台上的樣子,也的確很像一個天葬台。只是從地上的物什和高台周圍的鐵柵欄來看,似乎並沒有被廢棄。我在高台邊的石頭上坐下,看著下面流動的人群。伴著神聖的鼓樂聲,一群人在慢慢地挪動。仔細看去,原來人群中是幾位僧人,在圍繞著塔欽做法事。外圍的游客擠不進去,只好把照相機和攝像機舉過頭頂,往下拍攝。僧人旁邊,在塔欽的基座前面,有幾位老人不知疲倦地對著塔欽和崗仁波齊磕頭。走過身邊的僧人和游客並沒有妨礙老人們的虔誠跪拜,游客的包圍和拍攝也沒有妨礙僧人的法事。在這些人群旁邊是慢慢走進峽谷裡的轉山道的印度游客。他們低頭慢慢走著,仿佛根本沒有注意到場地上喧鬧的場景。一個似乎是尼泊爾人的小伙子背著一串鍋碗瓢盆,急匆匆地跟在後面。大概這些來自印度的客人不信佛教,也就對薩嘎達瓦節不感興趣,徑直轉山去了。

高台上多是虔誠地向著神山磕頭的人,而且以老阿媽居多,年輕人則多半在高台下面、旗杆周圍的平地上說笑休息。看看旗杆下面的人越聚越多,似乎儀式就要開始,耳朵裡也讓峽谷口上的風灌了個滿,我決定起身,下去加入到大隊伍裡去。走在半路上,碰到一個年過半百的老外,胡子幾乎全白了,正在往高台上爬。和印度游客不同,這些歐美游客是天生熱情的。老外已經爬得幾乎不能呼吸了,但還是笑著和我說:“Hello!”

看著他快樂而又痛苦的明顯是好不容易擠出來的笑容,我實在是有些不忍,一面表示感謝,一面告訴他保重。

但他似乎意猶未盡,繼續從喉嚨裡擠道:“你看到剛才下面的儀式了嗎?”

“當然,”這麼回答著,我才意識到他是在往高台上面爬,而我自己是在往下走。於是我趕緊提醒他:“你真的要上去嗎?真正的儀式馬上就要開始了,在下面!”

“真的?”老外忽然發音清晰了許多,“那上面有什麼?”

“上面?”我笑了,“你可以等會在上去,但重要的是下面的活動。”

“啊,謝謝!”老外恍然大悟的樣子,一邊已經轉身往下面走去。雖然還不至於跑起來,但他的步伐明顯快多了,和剛才氣喘吁吁的樣子判若兩人。我想提醒他慢一點,但想想他多半聽不見,也就作罷。

其實對很多老外來說,做足薩嘎達瓦的功課是不可能的。他們基本上和我一樣,是誤打誤撞闖對了時間、找對了地方而已。在他們眼裡,也許這主要是一場聚會而已。游人們欣賞的也許並不是什麼節日的來歷或者儀式的程序,他們只要和當地人一起,盡情地分享歡樂,也就夠了。崗仁波齊既是佛教所認為的世界中心,又是印度教和西藏本地苯教所認為的神山,還是眾多游客了解民俗、淨化心靈的聖地。於是不同信仰、不同膚色的人們齊集在了這裡,慶祝和欣賞著各自不同的生活,也了解和尊重著其他人各自不同的生活,最終會聚成一場跨信仰和跨地域的盛會。


精選遊記: 阿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