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山下的薩嘎達瓦(3):帕羊的黃昏

作者: wdu

導讀(未經本人許可,不得轉貼、轉載)如果你想在薩嘎達瓦節的時候去崗仁波齊,一定要對這一路上的游客之多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備。主要是和印度旅行團湊在一起。每天三百多印度游客似乎不多,但是如果考慮到這一路上歇腳的地方都是平時只有幾個小小的家庭茶館(在西藏也就是旅館,一般是通鋪,每晚10-20元一個人)的鎮子或者村莊,而現在每天三百多人像潮水一樣湧過去 ...

(未經本人許可,不得轉貼、轉載)如果你想在薩嘎達瓦節的時候去崗仁波齊,一定要對這一路上的游客之多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備。主要是和印度旅行團湊在一起。每天三百多印度游客似乎不多,但是如果考慮到這一路上歇腳的地方都是平時只有幾個小小的家庭茶館(在西藏也就是旅館,一般是通鋪,每晚10-20元一個人)的鎮子或者村莊,而現在每天三百多人像潮水一樣湧過去,的確是有黃金周去熱門旅游點的感覺。何況在平時連車的影子都不大容易見到的道路上,在幾個小時裡慢慢地數著六十多台豐田越野車從身邊絕塵而去,那是怎樣的感覺!在帕羊就能找到這樣的感覺。帕羊是位於崗仁波齊和薩嘎之間的一個小村子。在交通不發達的時候,人們不能一天從神山聖湖趕到薩嘎,一般都在這裡過一夜。這幾年的道路條件改善了,從聖湖邊的霍爾完全可以一天之內到達薩嘎。而且半路的新仲巴縣城生活條件比帕羊好得多,但不知道為什麼大多數司機還是喜歡在帕羊停留。印度來轉山的是大隊伍,加上車況有好有壞,前後的時間可以差到四五個小時,就更有必要在帕羊歇息,以便讓後面的車趕上來。我們到達帕羊的時候已經是下午五六點鐘,剛剛走進小鎮,就看見鎮子裡到處都停的是豐田越野車。幾個旅行團的工作人員在鎮子邊上的路旁挖坑搭建臨時廁所。印度人到崗仁波齊轉山其實還是很有組織、很講紀律的。不僅按時出發,准點吃飯,連上廁所這樣的問題也考慮得十分周到。他們都是在地上挖一個坑,坑上放一個簡易支架,上面是一個馬桶坐圈,這樣形成一個“坐式馬桶”,再圍上幔布,分別寫上“男”“女”。第二天離開的時候把設施拆除,將坑填平,一切就恢復原狀。環保功夫的確做的不錯。帕羊也隨著印度旅行團的進入而變化著。幾年前還是冷冷清清的小村,現在已經到處都是小旅館和餐館。在村子外圍,甚至還有一個院牆圍起的建築得很不錯的旅館。院子的外面是英語、尼泊爾語寫著的招牌和注意事項。沒有漢語,也沒有藏語。仔細讀過去,原來是尼泊爾一個旅游組織設立的專門為轉山的人服務的旅館。招牌上還寫著關於環保的注意事項。我找不到住的地方,加上院子門口也沒人阻攔,就徑直進去,想看看有沒有空的房間。結果發現我的願望實在是幻想。不要說房間滿了,連院子裡都搭滿了各色的帳篷。再說就算有空房,我也沒法住 - 因為整個院子裡從客人到工作人員沒有人說漢語的!這裡完全是印度人和尼泊爾人的天下。院子裡的人大概是剛到的,有些正在忙著搭建帳篷;有的還守在行李邊上,大概等待分配住處吧;有人打了一桶水,正在衝洗一路的風塵;有人等不及大隊伍開飯,已經在吃干糧;還有的則是東倒西歪,正忍受高原反應的折磨。院子四周是一排平房,干淨而又明亮,這樣的小村子裡,這種住宿條件真是讓人羨慕不已。平房裡的人應該到了有些時候了,基本上都打開了床上的被子,或者躺著,或者坐著低聲聊天。我這麼個“老外”的面孔在院子裡晃蕩半天,居然沒人搭理 - 既不趕我走,也沒有歡迎的意思。我嘗試著探頭和幾個房間裡的客人笑笑,他們也只是冷冷地看我一眼,該說話的依舊說話,該休息的依舊休息。我只好意興索然地退出。鎮子上像樣一點的旅館都已經讓印度的旅行團預定了。我們只好在一個牧民的小茶館裡住下,然後和司機一起出去找吃的。印度來的旅行團一般都是自己有廚師做飯,所以鎮子上的飯館倒是很空。穿過滿處都是的越野車和運送給養的卡車,我們找到一家西北風味、看起來還算干淨的小館子。館子裡頭已經坐著一個人。五十多歲,滿臉風霜,看上去是漢族人,又不像游客的樣子。這一路上是很少見到漢族人的,不是游客的漢族人,就更是屈指可數了。我正在納悶,他卻主動開口問好。交流之後才知道他是湖北人,我老鄉。他在家鄉干到退休,退休金實在太少,想想在當地也沒什麼事好干,就跑到西藏來找活兒。沒想到這一來居然就跑起了往阿裡帶客人的長途。這一次他就是跟著印度旅行團一起過來的。在拉薩要每天弄六十多部豐田越野車可不是容易的事,因此旅行團的車隊基本都是拼湊起來的,很多司機也是互不認識。何況這些司機基本都是藏族同胞,這位湖北老鄉語言也不怎麼靈光,就只好自己一個人在這裡吃上飯了。我們的飯還沒有做好,他已經吃完。我們問他晚上住哪裡,他說旅館全都滿了,就睡在車上過夜。我們告訴他我們那間屋子還有空床,可以過來一起住。他謝絕了,大概是不願意麻煩別人吧。臨走的時候,他又專門囑咐廚房裡的老板一定要好好招待我們。大家都是素昧平生,想來餐館的老板也不大會拿這話太當回事。但看著他遠去的背影,還是感到一股老鄉的溫暖。阿裡這條線一直被很多人視為畏途,不要說漢族司機,就是很多藏族司機都不敢走。跟游客進藏的漢族司機我以前更是從來沒有見過。我坐在那裡,一面感嘆西藏旅游發展如此之快,以至於漢族司機都帶客人進阿裡,一面也不由得嘆息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為了生計居然願意到這裡來。這些勤勞善良的人們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付出了怎樣的艱辛和犧牲啊!吃完飯往住處走的時候,看見路邊一群小孩圍著一個老外。老外的手裡拿著一個線團。順著他手中的線看去,不遠處的天邊有一只風箏正在空中掙扎。帶著風箏進阿裡,還真是第一次見到。何況帕羊晚上的風是很大的,在這樣的風中想把風箏放起來,幾乎就不可能。眼看著風箏在天上繞了好幾個圈,終於踉踉蹌蹌地跌落到地上。孩子們一窩蜂地擁過去,手忙腳亂地幫著把風箏撿起來。幾個小一些的孩子抬腿想踢它,旁邊一個大點的孩子很快制止了他們。孩子們似乎是一片好心,但並不知道怎麼細心地收拾風箏。我甚至懷疑他們幫忙的結果到底是不是真的幫忙。但老外並不在意,一面憨憨地笑著,一面有些笨拙地收拾著風箏地線團,直到一群孩子歡笑著把風箏交給老外的手裡。老外不知住到哪個茶館裡去了,孩子們也漸漸散去。夜色漸漸地沿著荒原的地平線蔓延開來。鎮子裡逐漸安靜下來。我不由得佩服印度游客的修養,要是我們的幾百個同胞出來旅游呆在一個鎮子上,晚上還不知道要熱鬧成什麼樣子-事實上一路上所見,前來轉山的印度人全都衣著整潔,舉止得體,所以一路上雖然有“黃金周”一般的擁擠,卻沒有“黃金周”那樣的喧鬧。夜幕降臨的小鎮邊上,一片紅彤彤的火燒雲從地平線漫到上面,占據了半邊天。在旁邊,一輪明月已經悄悄爬上了人家屋頂的經幡……


精選遊記: 阿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