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山下的薩嘎達瓦(2):旅途上的四種人

作者: wdu

導讀(未經本人許可,不得轉貼、轉載)在奔往崗仁波齊的路上有四種人。第一種是虔誠的前去朝拜和轉山的藏民。除了“馬年轉山、羊年轉湖”的時候以外,專門去拜山的藏民並不多。他們往往是一家或者幾家人結伴而行,一路風餐露宿。交通工具則或者是卡車,或者是很簡陋的小客車。因為人數不多,而且也基本上不是急於趕路,走走停停,所以很難在路上碰到他們。即使在 ...

(未經本人許可,不得轉貼、轉載)在奔往崗仁波齊的路上有四種人。第一種是虔誠的前去朝拜和轉山的藏民。除了“馬年轉山、羊年轉湖”的時候以外,專門去拜山的藏民並不多。他們往往是一家或者幾家人結伴而行,一路風餐露宿。交通工具則或者是卡車,或者是很簡陋的小客車。因為人數不多,而且也基本上不是急於趕路,走走停停,所以很難在路上碰到他們。即使在某個小村子遇到,你也不知道他們是常住的還是路過的。如果傍晚的時候,你在某個山谷或者河灘上看到幾頂藏民的帳篷和炊煙,卻又見不到放牧的牛羊,那多半就是去神山的朝拜者了。神山崗仁波齊和聖湖瑪旁雍錯在藏族佛教徒心中有著不可替代的神聖地位。因為路途遙遠,很多人終其一生也不可能到神山腳下親眼瞻仰他的尊嚴。於是對有幸親往神山的人來說,這一段艱難的路程也就顯得格外神聖。他們,是薩嘎達瓦節日的主人。神山在他們心中,歡樂和信仰也在他們心中。第二種是和我一樣去往神山體驗薩嘎達瓦的游客。他們也是走走停停,數量也不多,而且分散行動。但這些人一般都很容易分辨出來。老外們從面容上就能區別,而漢族人雖然和當地居民長相接近,游客和本地居民的衣著畢竟還是不同的。和當地前往朝拜的人不同,也和其他旅游點的游客不同,去往神山的游客很少全家或者幾家一起行動的,基本上就是幾個人搭伴前往 - 搭伴往往是在拉薩臨時找的。很多更是干脆就一個人走。但他們卻往往可以和當地的百姓打得火熱,雖然互相之間可能連說的話都聽不懂。他們是薩嘎達瓦的觀眾。他們感動於信仰的力量,分享著節日的歡樂,但終究不屬於這裡。第三種,是不能不提到的印度人。崗仁波齊和瑪旁雍錯不僅是藏族人民心中的聖地,也是印度教的深山聖湖。每年都會有大量的印度人前往轉山和拜湖,而一般以五月到八月人數最多。和其他國家的游客不同,印度的旅游者大多跟團行動,動輒幾百人。看起來似乎人數並不多。他們不可能去坐卡車,大客車又不便於走去往阿裡的道路,因而只好坐越野車。一部越野車一般也就坐四五個人,每天三百人的團隊,就意味著六十多台車,這個規模就大了。他們和其他國家游客的不同之處還在於目的明確,不會走走停停。印度團隊一般從樟木入境,直奔崗仁波齊,轉山結束後立刻返回,決少在一路上游覽其他景點。因為跟團的原因,一路上有人打前站、有人提供餐飲、有人負責醫療,所以印度的游客很少和其他國家的游客接觸,更很少和團隊以外的當地人民接觸。他們是薩嘎達瓦的過客。他們無意了解當地的民俗風情,也很少和路上的其他人打成一片。他們有自己的信仰,深深地藏在心中。第四種,是一路上的司機、翻譯,還有沿途做生意的藏民。在薩嘎達瓦附近的日子裡,想在拉薩包越野車是很困難的,所有人都會告訴你“車在阿裡呢”。司機們往往是連軸轉,從樟木或者拉薩接了人就奔崗仁波齊,把人送回樟木或者拉薩以後馬上再接上新的游客。他們是沒有時間,也沒有心情去欣賞一路的美景的。神山周邊的百姓也都知道這樣的日子是賺錢的機會,於是紛紛出動。在小村子帕羊就有好幾個帳篷商店。從帕羊出來往崗仁波齊方向走六十公裡,在一條小河邊上搭建著好多臨時的帳篷,裡面可以住宿和吃飯,儼然是又一個居民點!忙於生計的人們對節日是不大在乎的,有的甚至都不齋戒。即使是在神山腳下,他們也只是簡單地轉上三圈,磕幾個頭,然後就聚在一起,或者聊天,或者聽車裡的磁帶,或者抽煙。薩嘎達瓦似乎與他們無關,信仰還在,但生計更加現實,也更讓人忙碌;但薩嘎達瓦也與他們有關,節日的人流能給他們帶來不錯的收入。


精選遊記: 阿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