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讓人酸楚的故事

作者: 南湖邊

導讀一個讓人酸楚的故事從東川紅土地攝影采風回來,有個老人的境遇讓我一直不能釋懷。我初次見到他是2005年9月。那天,我們來到紅土地107路碑花石頭村地名叫“大風口”的拍攝點,那個老人拄著拐棍摸索著從土坡下來和我們搭話,請求給他點錢。當時,我的反應是貧困地區這種現像很正常,何況還是盲人。滿足老人的願望後沒有把此事放在心上。今年5月,我們再次來到這裡, ...

一個讓人酸楚的故事從東川紅土地攝影采風回來,有個老人的境遇讓我一直不能釋懷。我初次見到他是2005年9月。那天,我們來到紅土地107路碑花石頭村地名叫“大風口”的拍攝點,那個老人拄著拐棍摸索著從土坡下來和我們搭話,請求給他點錢。當時,我的反應是貧困地區這種現像很正常,何況還是盲人。滿足老人的願望後沒有把此事放在心上。今年5月,我們再次來到這裡,那個老人又出現在我們面前,提出同樣的要求。陪同我們的還有從昆明專程來攝影的一對年輕夫婦,他們也是多次和這個老人打過交道。這裡恕我插上一段,老人住在幾乎是90度拐彎的公路邊上的土坡,其聽力極好,只要是外地口音的人在“大風口”停留,他就摸索著越過公路與人搭訕,更奇的是,你給他錢,經他手摸摸能大致分辨出是幾元的面額。通過昆明同行的翻譯(雲南話特別是當地話不是全聽得懂)我們得以進一步了解老人的不幸。他叫李朝成,今年七十多歲,老伴去世多年,養育四兒二女,他們都已分別成家,都住同一村子,近在咫尺,女兒住稍遠些在村的另頭,也不過百米距離。老人患白內障雙目失明,有這麼多兒女,本應可以把老人照顧好,讓其頤養天年。然而,讓人心酸的是:老人獨自生活在豬圈似的小屋,我們看到他屋頂幾處破洞,可以想像雨天泄漏,晴天陽光照射的窘迫。老人生活本來就需要人照顧,更不用說是盲人。他怎麼能弄到柴草,如何燒飯,他怎麼弄糧食,他怎麼能從沒有台階的土坡下來,急轉彎的公路被機動車撞著的機率很大,他的安全讓人擔心、怎麼、怎麼......,有人可能問,政府不是有針對窮人的“光明工程”嗎?是的,據老人說政府有次在距離當地五十余公裡的東川實施“光明工程”,有好心人願意出往返路費,兒女們沒有人願意陪同老人前往。是否兒女們不懂“光明工程”的含義;或許兒女們不願承擔老人診療期間的伙食費還有他們自己的誤工時間。有人可能會說,農村不是有類似五保戶的扶助措施嗎?可是老人有兒有女,顯然不屬扶助對像。事實上老人的現狀連普通五保戶的境況都不如,至少人家眼睛不瞎。讓我酸楚、不能釋懷的是:老人的眼睛如果真的瞎也就罷了,問題是通過手術治療可以讓他重見光明,這樣,可以大大地改善老人的生活質量。我不知道當地基層政權組織是如何作為的,兒女們將來你們也有老的時候,屆時你們的兒女也會仿效你們的。對於他們我不想多說,我們至少可以做到:通過愛心幫助老人恢復光明。老人的心態很好,跟我們談笑風生,還一再說,新社會好。一點沒有讓人看上去悲凄萋的感覺,只是說到目前的情況時才難過地低下頭,喃喃自語地說,生不如死。我們連忙安慰老人,好心人是很多的,要好好活著。就在老人跟我們說話時,他兒媳婦在不遠處不安地盯著我們。估計受良心譴責的緣故吧。在這裡,我們呼吁網友通過各種途經,幫助這個老人恢復光明,讓他感覺人間還有真情在。



(老人1)



(老人2)



(白內障的眼睛)


精選遊記: 昆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