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小議(四)

作者: 廚神之神

導讀“凡事物所生,皆因起緣,因緣具合,方能生果;異時因果,一切隨緣;機緣未到,不必攀緣;心境平和,了緣於心……”東邪西毒,排山蹈海,照顧好我七舅老爺~我都藝術家一個多禮拜了。阿門~3-2路公共汽車剛開出市區的樣子,便一路風馳電掣,沒多久就到了雲崗。北京豐台也有這麼一地兒,那得坐309。 今天確實是個好天氣,我忽然在想今天上恆山或許好些…… 我不想 ...

“凡事物所生,皆因起緣,因緣具合,方能生果;異時因果,一切隨緣;機緣未到,不必攀緣;心境平和,了緣於心……”東邪西毒,排山蹈海,照顧好我七舅老爺~我都藝術家一個多禮拜了。阿門~3-2路公共汽車剛開出市區的樣子,便一路風馳電掣,沒多久就到了雲崗。北京豐台也有這麼一地兒,那得坐309。

今天確實是個好天氣,我忽然在想今天上恆山或許好些……

我不想引經據典在這裡把雲崗石窟描繪的讓各位看官有所謂身臨其鏡的感覺,與其那樣還不如節省下時間來把這次大同的攻略寫詳細些更有利用價值。況且真到那兒,請一導游不就得了麼?不過80塊錢說實在的確實挺貴的。

正門進去往右走,先路過一個周總理接待法國總統的地方,只不過是“摟草打兔子”。穿過去就是雲崗石窟的1~4窟。其中3窟的規模比較大,保存也較為完整,《大塊頭有大智慧》就在這兒取過景,我要沒記錯的話應該是倆人兒拼棍子那場戲。

邊往回走導游邊講一些有關雲崗石窟的花邊兒新聞。大門正對著的5,6窟,是雲崗石窟的主體建築,分內外兩室,石窟前面有木制閣樓。石窟裡面的佛像以及其中的塔式建築保持的相當完好。石窟內的石雕栩栩如生,神態各異,叫人嘆為觀止。

7,8窟前面有木制建築保護,所以這裡面的石雕保存的也比較完好。其內遍布著雕刻,幾乎沒有一塊光禿禿的石頭,石刻描繪了釋迦牟尼從出生到成佛的整個兒過程,當然遠不止這些。沒有導游,你絕對讀不懂。

導游小姐講的專心致志,我也聽的津津有味兒。走到9,10窟的時候碰到一個三十歲左右的女人,背著一個背包,帶了一頂帽子,手中拿了一個相機正在拍攝。我們的突然出現好像打擾了她聚精會神的拍攝,回頭看見我們的時候,有點吃驚的樣子。,看來她也是一個人的旅行,一個孤獨的旅者

導游小姐繼續講解有關9,10窟的飛天石刻以及被譽為音樂石窟的12至13號洞窟,我的回憶已經記不起完完整整的那一系列說辭了。

到是有號稱“曇耀五窟”的16號至20號石窟確實值得關注,如果你去的話以後。這也是雲崗最早開鑿的石窟,據說每尊佛像都像征北魏時期的一個皇上。其中第二十窟的大佛由於地震的關系已經完全暴露的光天化日之下,也成了雲崗石窟的代表性建築。

從20窟往後的若干石窟由於裝修我是無法有幸看到了。至此導游小姐也完成她的使命。回頭望去,發現整個雲崗石窟給我的宏觀視覺感覺還是相當莊嚴宏偉的。再聯想起剛剛經過的石窟內那細微末節的精雕細琢,不禁被先人的想像能力以及創造能力所折服。可又轉念一想,當時的人也沒有什麼土星,PC,PS之類的,可不就一天到晚琢磨這個麼?

我不想那麼早回去,便到正門前一間屋內觀看為游人提供的解說光盤。順便休息了一下兒,看來光盤比導游介紹的詳細多了。又看到了剛才那個女人。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我又一個人把雲崗石窟走了一遍,就算與栩栩如生的佛祖如此接近,我卻感覺不到他老人家真實存在過的痕跡,卻一直對先人鬼斧神工的超群技藝嘆不絕心。覺得就算曇先生當初開鑿石窟的初衷也許是為了討好當時的皇上。是人都不能脫俗,卻多少要留個念想兒。當婊子還得立牌坊,當然你理解的絕非我想表達的。不過多少留個念想兒,呵~ 臨走時~發現正門兒前,雲崗寺下了的杏花開得異常奪目。想到“拈花一笑”的故事……看來很多事情都無法用語言來表達,但一定要心中有數兒。看來看待一切,還要泰然處之~而看的根源取決於心,而不是你那雙呼扇呼扇的大眼睛。

在重返大同的公交車上,又遇到了那個孤獨的旅者。或許從佛的角度看,也許孤獨的,只是她的表面…… 晚上打車來到大同賓館邊上的蓨面館晚餐,點了大同有名的羊雜湯,和當地特色的蓨面系列,只是這系列其中的名字太難記了。不過這裡的領位小姐卻讓我記憶由新,和這裡的奶茶一樣沁人心脾。阿彌陀佛~~罪~過,罪過~

酒足飯飽以後同樣像上次泰山之行一樣,在網吧消磨青春。

22:59分,K606開始起航,我在顛簸的坐椅上輾轉反側欲睡不著。幾天來的疲憊之感侵襲全身,終於在折磨我六個小時以後抵達北京西站。二十多股人群在出站口彙集,對面,兩個孤獨的旅者四目相對。我估計她能從我的眼神看出一點兒驚訝,因為我看到的驚訝來自她的眼神。不是別人,就是那個在雲崗石窟偶遇多次的那個女人。然而,緣分竟然秒不可言到絕非到此為止……

清晨的西站空氣清爽許多,以至於遠遠看見9路進站我還能箭步如飛的搶到個坐兒。一想起家裡的床和枕頭~~誰也別想把我們分開。只是沒想到與我同乘一班車的這些陌生人裡,其中,還有那個孤獨的旅者。終於她在前門東站下了車,我才心說,估計不會再碰上了吧 。

於是那個關於老和尚與小和尚的對話在腦海浮現…… 附,“拈花一笑”故事在此,屢閱不妨:一天,在靈山會上,大梵天王以金色菠蘿花獻佛,並請佛說法。可是,釋迦牟尼如來佛祖一言不發,只是用拈菠蘿花遍示大眾,從容不迫,意態安詳。當時,會中所有的人和神都不能領會佛祖的意思,唯有佛的大弟子——摩訶迦葉尊者妙悟其意。破言為笑。於是,釋迦牟尼將花交給迦葉,囑告他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槧秒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轉之旨,以心印心之法傳給你。 附,“老和尚與小和尚”的故事又此,釋之以然:老和尚攜小和尚雲游四方,途遇一條河,水流湍急。見一女子正想過河,卻又不敢過。老和尚便主動背起女施主送她過了河。兩人繼續趕路,小和尚一路走,一路想,忍不住問老和尚:“師傅,您講男女授受不親,且出家之人理應不近女色,卻又自己背那女子過河,不是犯戒麼?”老和尚微微一笑:放下她的那一刻我就放下了,你卻還放不下!


精選遊記: 大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