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回江南之六:南京,這是哪一個年代?

作者: 藍小艾

導讀夢回江南之六: 南京,這是哪一個年代?最後一刻,終於趕上了上海開往南京的列車。迅速找到位子癱下,才覺得四肢酸軟無力,就連呼吸都急促得無法平穩下來。四個小傻臉色或蒼白如紙或紅潤似火,不斷的擦汗,大口的喘氣,然後相視而笑。我們四個,都不是長跑或短跑的好手,小白從中學開始就一直是“體育困難戶”;我和草在大學期間都有過跑完800米幾乎直接癱倒在 ...

夢回江南之六:

南京,這是哪一個年代?最後一刻,終於趕上了上海開往南京的列車。迅速找到位子癱下,才覺得四肢酸軟無力,就連呼吸都急促得無法平穩下來。四個小傻臉色或蒼白如紙或紅潤似火,不斷的擦汗,大口的喘氣,然後相視而笑。我們四個,都不是長跑或短跑的好手,小白從中學開始就一直是“體育困難戶”;我和草在大學期間都有過跑完800米幾乎直接癱倒在終點處的“輝煌歷史”。然而,這次,都趕上了。因此,茶很權威的作了總結,“這次狂奔,503室絕對是創造了一次奇跡。”

汽笛鳴起,列車啟動,隆隆前行。離開了上海,心卻意外的安靜。在滬,沒有聯系他,甚至,連短信也沒有回復。這個時候,終於想起,順手發過去一張壞壞的笑臉,笑得志得意滿,“我到過上海,正在前往到南京的路上。”想像著他的暴跳如雷,就不禁微笑再微笑。你的城市,我是過客;某人習慣沉默,某人成了經過。或許,我們之於彼此的人生,也不過是過客罷了。

晚上9點,終於到達本次江南行的最後一站——南京。不知是否這個城市承載了太多,在此行的多個城市中,唯有在這裡,我很是小心翼翼,誠惶誠恐。南京,不是燈紅酒綠的繁華,而是不容褻瀆的凝重;它的建築,它的城牆,它的街道,它的河流,甚至它的呼吸,都昭示著歷史的完整性。史家所稱的六朝,東吳、東晉、宋、齊、梁、陳,早已成為過去,1500多年前的輝煌,大概只能在史書中略尋一二。若追溯到公元前472年,誰又知道範蠡先生在中華門長干橋邊修築越城一事究竟是確切可考還是一個傳說而已?

金陵。秣陵。建業。建康。應天府。江寧府。天京。南京。這些名字,頻頻出現,伴隨著一個個紙醉金迷的朝代,一個個如雷貫耳的名字,一個個似是而非的傳說。然而,沒一個人能確切的講出它的滄桑。說起這個城市,我的心裡總是有著些微的刺痛,入骨;不為1727年江寧織造曹頫被革職抄家而致雪芹先生窮臥悼紅軒三餐不繼,不為1842年清政府在靜和寺內對大英帝國的低頭,僅為著1937年那場慘無人道的殺戮。

這個城市,有著許多朝代的遺留,卻沒有人能確切的說出它屬於哪個時代。然而,它總是那麼吸引,綻放著古樸風情,如此大氣又如此悲傷;你喜歡也好,厭惡也罷,它就在那裡,安靜的,沉著的,不敗的。

那麼,它是哪一個年代的,又有什麼要緊?

1、信步閑庭的悠然

一夜好眠。第二天難得的睡懶覺到9點才起床,梳洗,啟程。我們就在東南大學落腳,大概是在大學區的緣故,道路很空曠,兩側都是樹,不知是水杉還是楊樹,反正出門的時候,四個小傻都一再深呼吸,一致覺得南京的空氣很清新。於是,放棄了乘車的打算,一路走走停停,說說笑笑,路過市政府大樓,取道北極閣。

北極閣,舊址為南北朝的“靈台候樓”,用以觀天測候。至明洪武,建“欽天台”。去這樣的地方,不為訪古,原因如下:其一,繞道至雞鳴寺,一路欣賞茂密古樹,秋色無限。其二,尋訪竺可楨先生,這位知天文,識地理的男子,曾是我小學時候的偶像;今北極閣內的氣像博物館,就樹立著他的銅像。其三、宋子文公館就在附近,是精致的小別墅,據說連屋頂茅草都是從拉丁美洲進口的。可惜,尋訪未果,難飽眼福,三者皆不可得,不知是整修還是閉館,反正好說歹說,守門的大叔都不肯讓我們越鐵門半步。//sigh

一路向上,山頂空曠無人,意外的安靜。雞鳴寺後的古城牆正在翻新修葺,攀援而下,便是寺廟的入口。這裡,古為戰場,吳為後苑,晉為廷尉署,梁毀於兵火,宋為法寶寺,元為刑場,明方正名為雞鳴寺。雖然名為寺,實際卻是一個尼姑庵堂。大概不是什麼熱門景點,很安靜,只偶爾有些燒香禮佛的善信進來。登藥師佛塔,可俯瞰玄武湖,遠眺則恰好是過其門而不得入的北極閣。

來到這裡,自然是要尋著胭脂井的。不知是不是巧合,反正於我,總覺得歷史上偏安一隅的小國,多出愛江山更愛美人的君主。南京,先有與愛妃躲藏於古井以避隋兵的陳後主,後有專寵周後差點為之投井以殉的南唐後主。今日之古井,雜草叢生,荒涼,人跡罕至,完全的未開發狀態。茶說,“這口井是後人重修的,不過也許不久就會被圍上鐵欄,只供瞻仰了”。點頭,那幾乎是所有景點發展的必然規律,為了保護。現在,我們卻可以坐在一旁的石亭內,發呆,無人打擾,任憑陽光灑在身上,懶洋洋。

出雞鳴寺,步行不遠即為鼓樓。登斯樓也,切記不可隨便亂敲金鐘,否則要被打毛衣的阿姨們收錢的。:p 回來後,小汪同學曾頗不解的敲我頭,“奇怪,說你們忙吧,幾個小不點的地方你們都照顧到了”,其言下之意,自然針對著我到了南京為何不去他所推薦的玄武湖、莫愁湖和總統府。

當時不以為然,為什麼?呵呵,大概是因為近吧。:p 事實上,自然是經驗不足,加之四個小傻習慣了隨心所欲,任性慣了,只想著去當時自己感興趣的地方。況且,北極閣一帶,圍繞著明城牆,步行即可到玄武湖、雞鳴寺、鼓樓,極安靜,是很適合散步的地方。

一路上,偶爾看著老人們下棋小孩們嬉戲,這,就是生活。此處,彼處,幾近。不同的,大概是回到都市的我們而已。

2、歷史遺留的傷痕

到了南京,不能不去的地方除了鐘山,還有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每個來這裡的人,都是為了悼念,為了不能念念不忘卻絕對不可就此淡忘的。

紀念館裡,凝重而壓抑,每個人都很安靜,沒有人舉起相機。沿著萬人坑遺址向前,見著一具具殘缺的屍骨,耳邊環繞著低沉的陰森哭泣、無奈低喊,鼻子突然就覺得很酸,眼紅紅。以前在書上讀過一句話,死幾個人是生命,死幾萬人就只是數字。30萬,於我,真的是個無法確切理解的數字,因為怎麼也想像不到人性能如此醜惡殘忍,怎麼也想不到繁華的“六朝金粉地”會在剎那間暗無天日鬼哭狼嚎,怎麼也想不到那些屍橫遍野白骨累累的場景竟會是如此真實的發生過。

1937年那段歷史,大概每個中國人都如雷貫耳;日本人否認這段史實,也最為國人所憤恨。然而,於我們絕大多數人,“南京大屠殺”其實只是一個抽像的概念,一個恥辱的名詞,一個驚人的數字。那段史實,缺少細節。因此,我很是欣賞Auschwitz Concentration Camp的做法,他們的工作人員直到現在都還在不停的尋找、搜集、更新著死難者的名字、生平,為其所堅信的:只有將每一個人、及其生平活生生的展示於人前,才能更好的提醒人類,當人性泯滅,歷史會何等的荒謬何等的恐怖。

人,生而唯一。然而,人類歷史總有夜幕籠罩的時刻,黑暗到極致;而且,每隔一段時間,就循環,不斷循環。所以,當年看Life Is Beautiful,我很愛那個頭發蓬亂的猶太男子基度,他安撫著孩子,告訴他集中營的一切只是個有趣的游戲,誰能堅持到最後就能得到坦克玩具。他的勇氣,他的韌性,才是人類的希望所在;也大概因著這樣的人一直存在,我們才不至於絕望。

從紀念館走出來,心情還在抑郁,四個小傻卻都不約而同的長呼一口氣。人其實是該珍惜當下的,何等幸運,我們畢竟生活在相對理智的年代。

轉戰雨花台,沿途迷路問路,到達的時候已經暮色蒼茫。然而,既到了,豈能不進?換得個來去匆匆,只記得乳白色的烈士紀念館氣勢恢宏,很是壯觀。因為太遲,館內空空蕩蕩,只有我們四人,在慢慢看,偶爾念著烈士們的詩,憶起幾個淡忘的典故;因為匆忙,沿途看到許多雨花石,卻無暇挑選一二,自以為外面還多的是,豈料最好的最多的雨花石只在此處;歸途太晚,路燈搖曳,人影縹緲,害得我們差點以為時運太低遇見不該遇見的,虛驚一場。

出了大門,向城內走約1千米,便可見到明城牆最大的一座城門——中華門,夜幕中很模糊但雄渾氣勢仍在。大抵是多次重建修繕過,磚石摸上去很是平滑,感覺不到縫隙,據說築成時是用了石灰、桐油、糯米汁混合夾漿因此才如此堅固,不知是真是假。我所能確認的,是當年修築城牆,明太祖的苛刻,在磚石刻名,不合格便死去,呵,突然就很想說一句,“苛政猛於虎”。

中華門,在80年代之前,一直荒蕪,寂寥如斯。偷偷溜進了其中一個石洞,炮台不在,炮口仍在,覺得很是陰寒刺骨,不知是太冷還是地洞本就相對陰涼?

3、秦淮河邊的風情

第一天行程的終結點,在秦淮河邊的夫子廟。十裡秦淮十裡煙雲,印像中,這裡應該是最最香艷,最最古樸,最最繁華的。四個小傻,甫一抵達夫子廟前,就受不了誘惑,人手一串水果糖葫蘆,像小孩子般蹦蹦跳跳,訪古去也。

明遠樓,取“慎終追遠,明德歸原”而名,是為當日江南貢院,如今卻是人潮擁擠,早不復昔日讀書人聖地的清淨;回想當年,天下讀書人要金榜題名,經受的磨難,豈是今日所能比?貢院路,一色的小攤檔,感覺滿像廣州的高第街和狀元坊,卻更加吵雜、髒亂;烏衣巷,古樸的烏檐白牆,獨不見王謝堂前燕,只有窗欄雕花猶在。這裡,大概再難見如東晉謝安先生這般的名士,他當年談笑間退苻堅百萬秦軍、聞捷報過門檻斷屐齒而不知的沉著,至今令人神往。

秦淮河,古稱淮水,因秦始皇時鑿通方山引淮水入城而得名。這裡,六朝時代便已繁華異常,為士族高官的聚居地;至明清,更是青樓林立,紙醉金迷。如今,盡是重修的建築,沒有槳聲,只見燈影;踏舟河上,水色迷離的映出岸上的閃爍霓虹,已成飯店的仿古建築不時傳來輕聲笑語,偶爾還見江南女子穿著旗袍搖曳生姿。

這裡,傳說中的君子橋還在,民居水台還在,兩岸的雕欄民居也在。然而,秦淮八艷,那些明末清初的名字,還有她們的故事,從來就只供後人懷想。離開的時候,些許的惆悵。回頭望,夜幕籠罩,建築古樸,燈籠懸掛,人聲鼎沸,一笑,然後和室友說,“這裡,畢竟還是很熱鬧的。”

是的。秦淮河邊,風情不再,熱鬧依舊。



(玄武湖:登雞鳴寺的藥師佛塔,俯瞰玄武湖別有一番風味,城牆,樹木,湖水,散步是極好的。)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在空曠廣場的留影。對歷史,不能念念不忘,但絕不能就此淡忘。)


精選遊記: 南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