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自然風光秀美、民族風情濃郁、資源富集,被譽為“亞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多元文化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典範”。大理古為“蜀身毒道”和“茶馬古道”的重要交通樞紐,現為滇西的交通樞紐和主要的物資集散地。以白族先民為主的大理各族人民,不僅用自己的勤勞智慧創造了獨特的本土文化,而且受外來文化的深刻影響,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大理白族文化。大理古有“妙香佛國”之稱,是中國佛教文化較為厚重的地區之一。佛教聖地雞足山位於大理洱海東岸的賓川縣煉洞鄉境內,又名九曲崖、青巔山。因山勢背靠西北面向東南,前列三峰,後拖一嶺,形如雞足而得名。它是除了五台山、峨嵋山、普陀山和九華山之外的中國佛教名山,在中國和東南亞國家享有盛名,同時又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區。雞足山之所以享有如此盛名,是與傳說中它是釋迦牟尼大弟子迦葉的講經道場有關。雞足山頂峰天柱峰西南天然絕壁華首門被佛教徒稱為“中華第一門”,據說迦葉在此守衣入定,等待彌勒佛降生後將佛祖的衣缽傳授予他。
雞足山的佛教建築,始於唐,繼於宋、元,盛於明、清,直至民國仍有增修。清康熙時雞足山有大小寺42座,庵院65個,靜室170余所,僧人達50O0余人。雞足山寺廟中最負盛名、保存最好的寺是祝聖寺,它是清代高僧虛雲和尚得到慈禧資助而建蓋的,光緒皇帝賜名為“護國祝聖禪寺”。海拔最高的寺是位於主峰天柱峰頂的金頂寺,寺內楞嚴塔是公元1929年雲南省主席龍雲登山游覽時應僧人請求撥巨資興建的。目前修復規模最大的寺是迦葉殿,它是由四川文殊院寬霖會長發起,由大弟子宏道法師主持修建的,殿中供奉香檀木雕迦葉坐像高3.3米,重1.6噸。
雞足山共有40座奇嶺,13座險峰,34座崖壁,45個幽洞,泉潭100余處。遠看山體巍峨雄奇,氣勢磅礡,近觀林壑幽深,原始森林遮天蔽日,塔廟寺庵點綴於危崖高崗,形成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映增輝的奇景。在天柱峰頂除了可以“東觀日出,西觀洱海,南觀祥雲,北觀玉龍雪山”這“四觀”外,還有“天柱佛光”、“華首晴雷”、“洱海回嵐”、“蒼山積雪”、“萬壑松濤”、“飛瀑穿雲”、“懸岩夕照”、“塔院秋月”八景。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兩次登臨雞足山,認為雞足山的日、海、雲、雪“四觀”,得之其一便可算奇絕,由衷贊嘆說:
“此不特首雞山,實首海內耳。”
雞足山上還有許許多多的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和歷代文人墨客留下的大量的詩文。珍禽異獸、土特產品也很多,既是一個內涵廣博豐富的佛教聖地,也是一個風光雄奇壯美的旅游勝地。游覽雞足山,由祝聖寺後騎馬4公裡左右到雞足山索道,在全長1811米的索道運行15分鐘,就可直達天柱峰頂的金頂寺。便捷的交通,使得祝聖寺前“退後一步想,能有幾回來”的聯語,變成了一種歷史的慨嘆!欣逢和平盛世、國泰民安,雞足山迎來了祝聖寺百歲生日和金頂金殿重建落成。為傳承佛教文化,共建和諧社會,建設旅游文化大縣。經依法報請,2007年6月13日至15日在雞足山將舉行祝聖寺百年慶典暨金殿開光系列佛文化活動。屆時國內外一流專家將雲集雞足山共同探討虛雲與雞足山佛教的傳承流變;百余位海內外高僧大德將齊聚雞足山共同祈禱世界和平,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社會和諧。

(雞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