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民間書-青海川西行(二)

作者: eliantang

導讀4/30 同仁-澤庫和日鄉-瑪沁(大武) 一早就來到了隆務寺。隆務寺,在黃南藏族自治州府所在地隆務鎮。“隆務”系藏語,意為農業區。隆務寺,藏語全稱“隆務大樂法輪洲”。在安多地區,其規模、地位、影響僅次於甘肅省拉蔔楞寺和青海省的塔爾寺。隆務寺歷史悠久,據記載最早建於元代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左右,為藏傳佛教薩迦派寺院。有經堂35座,僧舍303院,活佛 ...

4/30 同仁-澤庫和日鄉-瑪沁(大武)

一早就來到了隆務寺。隆務寺,在黃南藏族自治州府所在地隆務鎮。“隆務”系藏語,意為農業區。隆務寺,藏語全稱“隆務大樂法輪洲”。在安多地區,其規模、地位、影響僅次於甘肅省拉蔔楞寺和青海省的塔爾寺。隆務寺歷史悠久,據記載最早建於元代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左右,為藏傳佛教薩迦派寺院。有經堂35座,僧舍303院,活佛府邸(囊謙)43座,共計9000余間,活佛40余人。

不經意間又看到了代表輪回的轉經筒.相信輪回,相信人的一生不只一世,相信生命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漫長過程......在寺院的回廊上看到一對漂亮的母子.孩子的衣服松開了,母親細心的為他打結,低聲和孩子訴說著什麼,臉上洋溢著那份難掩的母愛.我看見她的頭頂,慢慢開出好多幸福的小花......


(母子情)

當我重新回到寺院門口時,,同伴們已經在催促上路了.走就走唄,知道很多東西都帶不走,卻仍然有點不舍.翻過麥秀山後遇見了一批藏民,起初以為是伊拉克武裝分子,走近一瞧原來是為了防止風沙而圍的圍脖,不過他們的這身裝扮夠標新立異的.中午時分來到了和日寺石經牆腳下,一群可愛的孩子從眼前走過,"好色"的我豈能錯失良機,抓住一個我最喜歡的孩子使勁拍照.雖然是個孩子卻長了張小老頭的臉,特別逗.一位手中搖著轉經筒的阿媽向我緩緩走來.對著她微笑,她回報我一個更燦爛的笑容.雖然臉上因為滄桑而布滿皺紋,卻顯得從容而灑脫,微笑地經歷著困苦和艱難,那樣善良質樸,純真坦蕩......

和日寺,藏語稱“和日貢特卻扎西林”,意為“和日妙乘吉祥洲”。位於和日鄉西北90公裡處,該寺為寧瑪派寺院.和日寺有佛堂2座34 間,僧舍312間,佛塔2座.藍天白雲下,白塔圍繞在寺院的腳下,一切都那麼寧靜.和日寺的藏戲和石經牆聞名遐邇。藏戲以《松贊干布》最為出名。石經牆高3米,長200多米,全由刻有經文的石板砌成。經文內容主要為《甘珠爾》、《丹珠爾》和《大般若經》,約2億字。經石上並鐫刻有大小佛像、圖案、佛教故事畫等2000余幅,字體清晰工整,繪畫精美舒展,皆為不可多得的石刻藝術品,被譽為“世界石書奇觀”。石經的刻寫工作在德爾敦和羅加倉活佛主持下始於本世紀三十年代,由寺僧和雇佣寺外藝人雕刻,據說平均每日50人工作, 20年乃成。



(石經牆)

還有那滿山滿山色彩艷麗的經幡.那天風特別的大,它卻勇敢地迎著風,揮動著美麗的衣裳,那樣張狂地展示著最燦爛的顏色,用盡全身的力氣最後輝煌一次.我慢慢臥下身體,胸膛貼著經幡,耳朵湊近泥土--聽,聽所有小力量正在裡面有條不紊地聚集醞釀,聚成一股真正沉著的巨大力量,等待下一個時刻的到來,重新出發,開始新一輪絢爛的展開.



(經幡)

離開似乎總在不斷發生,相信還將繼續發生下去,現在就是.離開之前很想再做一件事,在這陽光燦爛的中午,在石經牆邊,使勁再看一次經幡,印入我的心田,然後微笑的離去.

從和日鄉到瑪沁的路上.距大武鎮東北方向5000米的地方,有座拉加寺.拉加寺,又稱“嘉樣寺”,位於縣治東北部黃河北岸的拉加鄉阿尼群貢山下,是我省黃河沿岸最著名的格魯派寺院。該寺由阿柔格西創建,系色拉寺屬寺。走進寺廟中心開闊的地帶,發現這裡聚集了很多藏民,或彎腰或左顧右盼,他們在等什麼呢?我無從得知,語言成為我們之間的障礙,就算身體的距離再近,也無法相通.



(藏民)

突然耳邊傳來類似號角的聲音,那樣渾厚而有力,所有的藏民都恭敬地挽下腰,整齊地排成一排,手中的哈達連成了一片.錯愕間,看見身披鮮亮衣服,頭戴黃色帽子,高舉旗子的喇嘛們魚貫而出,他們集體誦讀著經文,節奏平緩而舒展,每個人手上都捧著一件寶物,在大家的簇擁下向前走去.此刻,我什麼都做不了,也不想做什麼,唯一能做的就是學會尊重.尊重一個平和美好的時刻,尊重別的民族或群體神聖莊重的心願,尊重這大地上最勇敢,胸懷最博大的民族.



(法會)

默默地跟隨隊伍走了一段,在大門口與我的同伴相逢了,想不到他們都混在人堆中了.經拉加寺經管處的大經文-洛傑的點撥,才明白今天趕上了法會.大家歡呼著,慶幸自己趕上了好時間,不停地問對方有否拍到活佛.我除了微笑,還是微笑.可能,一直以來,都有一些無法看見的力量牽引我的每一個動作,生命裡下一個瞬間將要發生的事情,其實早就安排好了,好比你我的相遇,不是嗎?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