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9早上六時便坐上長途汽車,穿越柴達木盆地往敦煌。汽車又破又舊,且四十個座位擠了五六十人,行李放不下,人更無法轉身,公路不錯,可惜車子慢得像蝸牛,五百多公裡走了十五個小時。
當時青藏鐵路尚未開通,從格爾木到最近的城鎮以當地最快的交通方式也要10小時。路上我們又一次領略大西北的荒涼,幾個小時不見一個人和村莊,全是戈壁灘,或是寸草不生的禿山,要不就是一望無際的沙漠,這種不變的單調,漸漸的消蝕我初期的新奇,有種人在天涯的孤零感。許是空氣稀薄,吃的是夾生飯,後重做面條,又寬又厚的那種,還是夾生,無法下咽,只得以餅干充飢。
以前覺得坐火車是苦事,如今十多小時困在車上,更覺苦不堪言。途中要解決問題,男士說在車旁解決,我倆不敢,見前面有個小山坡,以為好些,跑了半天才到,往車上一看,更覺彼此一覽無余,一時不知如何是好。
過大、小柴旦鎮,再一過兩省交界的當今山口,便達甘肅境內。晚上十時多,終達祁連山下的敦煌市。
D9 敦煌乃文化古都,古絲綢之路的咽喉。她歷經了漢風唐雨的洗禮,文化燦爛,古跡遍布。碧天黃沙中莫高窟的壁畫更是驚世駭俗,傲視異邦古跡。莫高窟又名“千佛洞”,我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融建築、繪畫、雕塑等藝術於一體,著名舞蹈《絲路花雨》“飛天”便源出於此。
只怪自己藝術修養淺薄,對古文化沒甚研究,許多畫都看不懂,唯有在藝術長廓嘆息和唏噓。此地處鳴沙山麓,年降雨量只有40毫米,選擇此地作畫自有其道理,只是由於年代的久遠,和朝代的更迭,一朝的畫覆蓋上一朝的,許多畫損毀得厲害,不過大致可反映各朝代風貌,而且藝術依靠了宗教的力量(如眾多的佛像),使自身得以保存和發展。
持手電筒在各畫窟瀏覽一遍,發現日本游客猶多,可見他們對中國文化的崇拜與熱愛。
而文化淺薄的我,面對古遠深邃超然的藝術,只有無奈、無措加無顏。
鳴沙山,緣於山頂下滑的沙子鳴聲不絕,故曰“鳴沙山”,乃著名的沙漠奇觀。高高的沙山,成群的駱駝行走於褐色的沙漠,蔚為壯觀。廣袤的沙漠,一泓碧泉臥於中央,千百年來不溢不涸長居沙中,便是著名的“月牙泉”。沙山線條優美,脈絡分明,這壯闊的世界,是怎樣天造地設的絕妙呀!
在沙漠上行走頗為艱辛,我們不滿足於僅欣賞大漠風光,於是租了駱駝上山。騎上駱駝,它起步一仰時可嚇人了,我差占失去重心。數駱駝用繩相連,由一駝夫牽著,在炎熱的沙漠,駱駝喘著氣一巔一撲,霎時真覺這生靈的命苦,甚至有點不忍。不過很快就被新奇吸引,消除緊張後更覺其樂無窮,路遇駱駝隊伍還互打招呼,汽車讓路更覺威風!
到半山腰駱駝休息,我們爬上高陡的沙峰,坐沙巔沐爽風,之後租了滑沙橇,壯膽在如刀如刃的山背一衝而下,大叫大笑,盡享旅人之得意。晚上回到住地,我們留了一個房間,每人限時五分鐘洗澡,以趕搭晚上往酒泉的夜班車,馬不停蹄,真是干勁十足。
晚上坐長途車很不好受,首先是冷,窗縫透風冷得不行,後來開了暖氣(最原始的)略好些,但下車時才發現手提的塑料袋給暖氣管融爛了;其次是累,入不了睡全身猶如散了架般。路漫漫,寒星閃爍,夜特別的長。原先計劃到酒泉的,清明六時到嘉峪關市時,大家一致要求下車,找地方休息好再說。
D10祁連山下的嘉峪關市是以明代萬裡長城西端起點——嘉峪關命名的城市,位於河西走廊中部,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一站。
我們休息了半天才緩過氣來,登上了建於明代的“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關城(它與遠隔萬裡的“天下第一關”山海關遙相呼應)。此地南有綿亙千裡的祁連山雪峰,北有龍首山和馬鬃山,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故秦漢以來的歷代王朝都在此派兵駐防。站在萬裡黃沙之上巍峨的關城,遠眺祁連山峰、峰火台,感受古代軍事的雄偉與悲壯、一個真實的大漠豐碑。
可惜沒時間去對南方人很具吸引力的“七一”冰川,便抱憾匆匆離去。
D11 早上坐火車去蘭州,這趟慢車要走24小時,且中途要換車,全程不提供用餐。以前很怕坐火車,這次西北之行共在車上過了六晚,反而不覺怎麼苦。大伙打牌、唱歌、看書,深夜還圍著毛毯談興正濃,任乘務員力勸去睡覺也不為所動,頗像回到學生時代無憂的集體生活。
換車也挺有意思,也不知什麼偏僻小站,拿行李下車,就在路軌邊等車,列車來了就上去。
D12早上八時達蘭州,計劃在此停留一天,出站即買去銀川的票,奇怪的是只有黃牛黨才有票。一同伴掏錢買地圖,猛然發覺錢包丟了,一時不知所措,因沒了身份證回去就坐不成飛機,我們先到住地,另一人陪他回車上找。我們在焦急中等待,設想這意外的種種後果,謝天謝地,這小子運氣還不錯,錢包是落在火車的臥鋪上,而火車到蘭州是終點站。
蘭州是座歷史名城,更是古絲綢之路上一重鎮。我們為一睹黃河的芳容,踏上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的黃河鐵橋,腳下急湍的黃河水,就是中華民族流淌了了五千年的血脈!看過黃河母親雕塑,登上河畔的白塔山,俯視蘭州全貌,黃河滔滔,白塔高聳,眾“才子佳人”不禁高歌抒懷,〈愛江山更愛美人〉的歌聲飄蕩著……
在蘭州沒吃拉面(路上吃怕了),不知算否一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