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記行——一曲華美的樂章

作者: littertiger

導讀引 子 古語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延綿萬裡的長江,千萬年來一直在中華大地上流淌。從遠古的大漠洪荒到神農采藥的莽莽林海,從大禹治水的神話到屈子懷沙的高潔,從昭君故裡安祥古樸的農舍田園到諸葛孔明神奇變幻的八陣雄圖,從一代謫仙奇絕千古的詠唱到杜甫入蜀出蜀的瑰麗詩篇。這裡有幾千年深沉厚重的歷史積澱,這裡有人神共棲的美麗傳說,這裡有峽谷風 ...

引 子

古語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延綿萬裡的長江,千萬年來一直在中華大地上流淌。從遠古的大漠洪荒到神農采藥的莽莽林海,從大禹治水的神話到屈子懷沙的高潔,從昭君故裡安祥古樸的農舍田園到諸葛孔明神奇變幻的八陣雄圖,從一代謫仙奇絕千古的詠唱到杜甫入蜀出蜀的瑰麗詩篇。這裡有幾千年深沉厚重的歷史積澱,這裡有人神共棲的美麗傳說,這裡有峽谷風濤中古老高亢的川江號子,這裡還有如《離騷》般源遠流長的詩的源頭,這裡更有衝灘瀉瀑般的憂國思絮和如風般逍遙的自由靈魂。古老的長江浩浩蕩蕩,逝者如斯,不舍晝夜,挾著一段段竹簡青絹的歷史,終於走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如今,雄偉的三峽大壩已巍然屹立在大江之上,天塹變通途,咆哮了七千萬年的江水終於臣服於人類的力量。正如主席的預言:“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終於走近了長江,走進了夢中的三峽,走進了這條流淌於每一個國人心中的大河,去朝覲那矗立千年的巫山神女,去觸摸那千年前一位老詩人在朝霞中辭別的白帝古城,去親耳聆聽那啼過千年的兩岸猿聲,去飽覽那“千裡江陵一日還”的百裡畫卷,去體味那“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的暢快淋漓。

三峽大壩

從湖北宜昌溯江而上,首先感受到的是一個真實而現代化的高科技三峽,一個集眾多勞動、財富與智慧的巨大結晶。雄偉的三峽大壩據稱光耗費水泥就達2800多萬噸。為其工程配套的公路、橋梁、遂道、電站、通訊設施等不計其數,大壩最終抬高水位高達175米,回水400多公裡,直至重慶,淹沒數千村鎮,移民高達110多萬。其規模之大、建設之巨為世界所罕有,其雙向五級船閘更是世界第一,舉世無雙,而其建成後所發揮的防洪、發電、航運、旅游等巨大效益更將造福子孫萬代。這是中國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的人類歷史上一個浩大而完美的工程,是一座顯示我強大國力的豐碑。當我們在為祖國的強大而倍感自豪的時候,我們最不應忘記的就是奮戰在三峽建築工地上的工人、學者以及世世代代生活在峽江兩岸的移民。古老的三峽張揚著一個時代的驕人風采。

西陵新貌

船經三峽大壩五級船閘進入西陵峽,眼前一片波光瀲灩的景像,高峽出平湖,昔日灘多水急讓人愁的西陵峽,已是波平如鏡的另一番景像。游輪溯江而上,兩岸如屏的山峰愈加高聳。緩坡處有零散的村舍、田園,這一切似乎千百年來就是這樣安祥而寧靜,似一曲低洄的小夜曲,三峽在舒緩的樂聲中徐徐拉開了它的序幕。記憶中的西陵峽一下子湧現出來,哪裡是青灘?哪裡是崆嶺?哪裡是“牛肝馬肺”?哪裡是“兵書寶劍”?哪裡是“三朝三暮依然如故的黃牛”?一切都消逝了,消逝在水波蕩漾的江水裡。這是一曲低洄凄惋的曲調,船上的游人悄然無聲,連帶著善言的導游小姐也突然間變得沉默。水淹的西陵,似乎已不值一提,我不禁為西陵抱屈!你看,兩岸如屏的山峰上聳雲端,且略無闕處,山間有青紗般的白雲,游移變幻,更有群群白鳥從一山飛到另一山,襯著青翠的山嶺、湛藍的天空、澄碧的江水,這是多美的一幅圖畫。還有那零散的村落、成片的桔林、縈繞的炊煙、成片的油菜與待割的麥田,如此豐富而田園詩般的峽江風光真是美不勝收。長長的西陵峽有如一條長長的畫廊,我不得不頻頻舉起相機,我要將這千裡江陵的風光一一收入囊中。

短暫的休止

船出西陵峽,天色漸暗,猶如一曲繁復的樂章,隨著江面的變寬而漸漸收起。在朦朧的夜色中,大自然與游人都獲得了一個短暫的休整,有人在夜色中竊竊私語,有人在船頭迎風賞月,而大多數的游人已悄然入夢,他們知道等到天亮還有更多更美的景致要向人們呈現,只有積蓄起精神,才能收獲更多的驚喜。只有一如既往的濤聲與偶爾的汽笛聲提醒著人們這是在長江,在中國最長、最美的大河中。

幽幽巫峽

凌晨時分,船入湖北巴東縣,江面驟然變窄,俗雲:“好奇須要過巴東,千山千水貌不同。”此時天空尚未大亮,晨風中有種森冷之氣,天色朦朧,一輪圓月高掛船頭。詩雲:“巫山巫峽氣蕭森”,“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此情此景真是名副其實,不過水位上升了100多米的巫峽,其秀美幽深真不知可及當日之十一?不免心生嗟嘆。天色漸亮,現出兩岸的青山。整個巴東縣城在長江南岸一字排開,有汽車在山腰的公路上急馳,有鱗次櫛比的樓宇,以及散布其中的民房,山與山之間凡有豁口處必有橋梁,將整個縣城連成一線,古老的巴東縣城在晨光曦微的寒風中悠然蘇醒,這個位於江邊的古老縣城在水位上漲之後看上去競然毫發無損。巫峽素以幽深秀美聞名。聽導游說,三峽蓄水後整個巫峽雖被淹100多米,但相對於它近千米的山峰來說,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因此巫峽的幽深感並不曾受到大的影響。詩雲“放舟下巫峽,心在十二峰”著名的巫山十二峰就位於這個長長的峽谷之中,在導游的指點下我們一一領略了她的神奇,如同一曲婉轉清麗的古箏,讓人想起《高山流水》的古雅與高妙。山光水色中鷺鳥翩飛,翠竹依依,碧水如鏡,兩岸絕壁,草木繁茂。間有緩坡,輒禾稼欣欣,農舍參差。船悠悠行駛,景像層出不窮,一幅風景遠去,又一副風景迎來,讓人目不暇接。游人紛聚船頭,照像留影,一時人聲喧嘩。屹立千萬年的巫峽神女出現了,人們爭相指點,她那置於千仞之巔的纖細身影,隱於雲煙霧靄之中,更顯神秘而玄妙。她仙袂飄飄,完全的不食人間煙火。傳說她是天帝的女兒瑤姬的化身,矗立峽江之上,為的是保護行船的舟子。後來神女的傳說又被好事的文人渲染上了一出“朝為行雲暮為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上”的浪漫與風情,一篇《高唐賦》益以《神女賦》,曲盡其妙,每一個途經三峽的人都被她深情的注視,遠如楚王,遠如太白,近如你我。巫山十二峰在長江上卻只能見到九峰,猶如十二位天界仙子,凡人是無法一一親睹的。驚鴻一瞥中,我只能在遺憾中告誡自己要知足,面對這神奇的大好河山,我的耳邊始終伴著一曲優美的旋律,有如一曲《藍色多瑙河》,連綿不斷,婉轉悠揚,時而舒緩,時而高亢,曲調悠悠而變化無窮。走出巫峽,同樣是一段長長的寬谷,耳邊的樂音低緩了,有如嬰兒進入了夢鄉,我並不知道她是在醞釀一場盛大而華美的高潮。

雄哉!瞿塘

船入瞿塘峽,江面驟然變窄,兩岸石壁皆如刀削斧劈,山勢之高超出人們的想像,絕壁萬仞,上聳青天,船入其中頓覺天地之大、宇宙之奇、人生之短、個體之微。及觀石壁上眾多歷代碑刻,更有一股雄豪之氣盈於胸中,其著名者有孫元良所題“夔門天下雄,船艦到此輕輕過”以及馮玉祥將軍親筆所書“踏出夔門打倭寇”的抗日吼聲,處處題刻皆久負盛名,佇立江邊,有如一代名匠巨儒令人心生景仰。長江挾千河萬溪之水湧入夔門,水石相激,濤聲震天,船入其中,舟行如箭,有“萬水爭夔門”之譽。如今雖無濤天巨浪,但那雄關鎖江的氣勢卻絲毫未減。這裡是歷代詩歌的海洋,這裡有川江號子最高亢的吟唱。翻開拾元紙幣,夔門雄姿清晰地印在上面,全中國的老百姓都在日日注視著她,有如一家之珍寶,華夏子孫人人都得以分享。船出夔門,有如一曲終了,嗄然而止。如此果決而有力的收束,有如指揮家用盡全力揮舞的雙手,全然沒有絲毫的拖泥帶水,所有的激情和力量都得到了最徹底的爆發。剎那間,這曲盛大而華美的演出結束了,有如一個巨大的驚嘆號,三峽在人們巨大的感動中落下了帷幕。

尾 聲

這就是上天創造的長江三峽,大自然用了多少億噸水的衝擊和雕鑿,用了多少萬年風雨的剝蝕,才造就了長江三峽這一雄奇瑰麗的篇章。這是天地間一曲至美的演繹,這就是讓人震憾、讓人感動得無以復加的三峽。告別三峽,告別古老的三峽,告別現代的三峽。告別三峽,三峽將永駐我的心中。2007年5月於宜春——————————————————————————————————作者:江西省宜春市天台信用社 易延彪雲霧三峽(圖)





水天一色



(夔門雄姿)



(女兒)



(作者)


精選遊記: 宜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