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曾經去過的地方,有四位女子非常矚目,其中三位聚在巴黎的盧浮宮裡,她們分別是來自米洛島的維納斯,來自薩莫色雷斯島的尼克,和來自佛羅倫薩的蒙娜麗莎,而另一位是聳立在紐約港口自由島上的讓娜。我發現這四個女子所在的地方往往聚集著許多人,他們和我一樣,不遠萬裡來到她們面前觀望欣賞,而她們又被人們稱作女神。在她之前,愛琴海邊有無數個叫維納斯的女子,卻只有她走進了盧浮宮,因為她最美。有一天,她不小心摔倒在米洛島的古墓旁,隨即被沙土掩蓋了起來。多少個世紀以後,是那個挖地的老農發現了她,並小心翼翼地把她挖掘出來,可她的兩只白晰的臂膀因為摔了那一下而折斷了。當她站起來的時候,人們發現惟其斷臂,才有了一種無語倫比的美。她像一個鄰家女子,剛在園裡干完活兒,走到井邊慢慢退下長裙,而那只右臂也許正要拉住下滑的布裙,可是沒有抓到,於是她索性就這樣站在陽光裡,站給世界看。她那安詳自信的眼睛和稍露微笑的嘴唇給人以矜持智慧的印像,沒有嬌艷和羞怯,沒有誘惑和造作,顯出的卻是落落大方寧靜脫俗的神態,正是這種神態,控制住了赤裸的身體可能帶來的純肉體上的感官愉悅。也許正是由於那掛在下半身的衣服表現出了這樣一種含蓄的美,羅丹說:“這件藝術品表達了最了不起的靈感,她的肉感被節制所控,她的生命的歡樂聲調被理智所緩。”俄國作家格.伊.烏斯賓斯基說得更明白:“她把自己的創造物的下體遮住了,這是為了不讓觀眾產生習俗的、陳腐的、有關女性美的邪念。”這一永恆的姿勢,把人類內心的渴望全部都滿足了,其實她並不是女神,而是因為人類在孤獨的時候格外需要女人的溫暖,就讓她成為女神。尼克也是希腊一個島上的女子,尼克(Nikn)在西腊語中的意思是勝利,她在羅馬神話中對應的是維多利亞(Victoria),她像鷹一樣展開雙翅,矗立在薩莫色雷斯島海邊的懸崖上,面對茫茫大海,猶如從天而降,在船頭引導著艦隊乘風破浪衝向前方,她的頭和手臂也許是在那場戰役中失去了,可她仍然以飛翔的姿勢帶著人們往前衝。我想她臉上定然是刻滿風霜的堅毅,她手中拿的也不是扇子和手帕,而是號角和武器,海風和驟雨似乎從她的正面打來,被海水和暴風雨打濕的衣衫隱隱顯露出她那豐滿而富有彈性的身軀,裙裾的質感和衣褶的紋路勾勒出她健美而不失輕靈的體態,她熱烈奔放,充滿戰鬥的激情。紛飛的裙裾,仿佛是一面不倒的旗幟,召喚著人們的信心與勇氣。那場戰鬥勝利了,她本該聽著歡快的號角躺在誰的懷裡,喜極而泣,可她不會了,她從此就只能保持這樣一個姿勢,聽人們叫她勝利女神,其實她也不是什麼女神,只是人類在脆弱的時候格外需要女人的鼓舞,就讓她成為女神。還有那個叫蒙娜麗莎的女子,她比維納斯和尼克幸運多了,她不用去園裡干活兒,也不用站在船頭幫男人吶喊,她被男人寵愛著,過著貴夫人般的華麗日子,她的嘴角洋溢著微笑,有人說,一百個人看蒙娜麗莎會有一百種不同的感受。有的人覺得她的微笑舒暢溫柔,有的人又覺得她靜穆矜持;有時她的微笑中似乎有貴婦人的高貴氣質,有時卻略含哀傷,她的微笑似乎蘊涵著無限豐富的內容,於是人們就把她當成一本書,一面鏡子,掛在牆上,每天讀一點,每天看懂一點。可是說實話,我不怎麼喜歡蒙娜麗莎,也不怎麼喜歡她那被全世界公認的神秘微笑,我覺得她神秘的微笑裡含著誘惑和可怕,所以當很多人在看這幅畫,在往前擠的時候,我在後退,我想有我這種想法的人一定不會少。可她是那樣著名,梳妝打扮得那樣精心,嵌在畫框裡給人觀看,男人對這樣的女子是不是既想遠離,又想擁有呢?也許在他們左右矛盾的時候,女人已經變成了他們心中的理想。不得不承認,歐洲的男人成功了,因為他們愛女人而將女人塑造成女神,他們因為愛女人而將自己修養成紳士。還有一位我非常崇敬的,由法國設計師巴托爾迪塑造的聳立在紐約港口的自由女神,她是法國人送給美國人的一份厚禮,她源於設計師在17歲時親眼目睹的激動人心的一幕:在那場路易·波拿巴發動的推翻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的政變中,一位忠於共和政權的年輕姑娘,手持熊熊燃燒的火炬,躍過障礙,高呼"前進"的口號向敵人衝去,卻不幸中彈犧牲。從此,這位高擎火炬的勇敢姑娘就成了雕塑家心中追求自由的像征,她那美麗端莊,儀態萬方的形體是以巴托爾迪後來的妻子讓娜為原型創作的,而她氣宇軒昂、神態剛毅面容則取自設計師的母親。女神雙唇緊閉,頭戴光芒四射的冠冕,身著羅馬古代長袍,右手高擎火炬,左手緊抱《美國獨立宣言》的書板,腳上殘留著被掙斷了的鎖鏈。 一個多世紀以來,聳立在自由島上的自由女神已成為美國人民爭取民主、向往自由的像征。在這四位女子當中,我最喜歡的是最後一位自由女神,因為她對全世界渴望自由的人熱情地敞開了胸懷,這是一種雍容博大的情懷,我贊美這種情懷,也贊美這種自由的精神,可是照耀全球的自由女神真的給全世界都帶來自由嗎?當我吟誦美國女詩人埃瑪.娜莎羅其的那首膾炙人口的詩時,我感到追尋自由夢想的過程並不自由,這首詩是這樣寫的:送給我
那些疲乏的貧困的擠在一起渴望自由呼吸的大眾,
那些熙熙攘攘的岸上被遺棄的可憐的人群,
那些無家可歸飽經風波的人們,
一齊送給我,
我站在金門口,
高舉自由的燈火。的確與專制相比,自由當然更符合人的本性,無論是身處困境的人還是充滿熱情的人都渴望自由,可是追尋自由的過程並不輕松,人們常常為此付出血汗,而個人自由的過度放縱,也可能會干擾或防礙他人的自由,因此我希望的自由能夠適可而止。但是,不管怎麼說,美國人也成功了,因為他們為了追尋自由的夢想,將女人塑造成女神,而女神一直鼓舞著他們無畏無懼地前行。
參考書目: 李勇<世界藝術史話> /素素<歐洲細節>

(米洛島的維納斯)

(勝利女神)

(蒙娜麗莎的微笑)
(最後一張自由女神的圖片還是傳不上來,不過我會再試!)
圖片是google上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