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夢依然延續

作者: 程役勇

導讀去黃山旅游的念頭是十多年前就有了的,卻一直被各種主觀或客觀的因素所羈絆。最近幾年不是因為工作忙抽不出時間,就是不願在黃金周與眾多游客軋鬧猛,所以這次金融分工會提出去黃山旅游自然是十分的贊同和積極。 雖然我們利用雙休日只安排了二日游,但報名參加的同事們興致都非常地高,尤其是我8歲的小女更是嚷嚷著要跟著去,還老三老四地說爬山跟爬樓梯一樣 ...

去黃山旅游的念頭是十多年前就有了的,卻一直被各種主觀或客觀的因素所羈絆。最近幾年不是因為工作忙抽不出時間,就是不願在黃金周與眾多游客軋鬧猛,所以這次金融分工會提出去黃山旅游自然是十分的贊同和積極。

雖然我們利用雙休日只安排了二日游,但報名參加的同事們興致都非常地高,尤其是我8歲的小女更是嚷嚷著要跟著去,還老三老四地說爬山跟爬樓梯一樣,沒什麼可怕的,呵呵,終於知道什麼叫“初生牛犢”了!

5月22日凌晨的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將本來就興奮得睡不著覺的我們驚醒。平時怎麼叫都不肯醒的小女准時在四點鐘就一骨碌爬了起來。

早上五點多,公司的金龍大巴載著我們一行十多人駛出了杭城。一路途經余杭、臨安、昌化,於崇山峻嶺之中拐上杭徽高速公路。雨後的清晨,空氣特別清新,路旁,連綿的群山滿目蒼翠,雲霧繚繞,不時出現的一座座徽式村落,巷陌縱橫,秀水環繞,猶如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一路上如此的景致讓我們的黃山之旅充滿了期待……

經過大約五個小時的跋涉,金龍大巴駛入黃山市府屯溪,我們正式進入了黃山景區,滿車的人開始左右環顧,伸頭探腦,希冀能第一個看到黃山真面目。剛從屯溪上車的地接導游看我們這麼迫不及待,便很快給我們惡補了一頓黃山旅游大餐:

黃山位於安徽省南部,原先因山石多呈黑色而稱黟山,後傳說軒轅黃帝曾在此修身煉丹,唐天寶六年(公元747年)遂改名黃山。

黃山是以自然景觀為特色的山岳旅游風景區,奇松、怪石、雲海、溫泉素稱黃山“四絕”,倍受中外游人稱贊。後來人們發覺冬天的黃山更為壯麗詭異,“冬雪”便成了黃山的“第五絕”。黃山有名可數的山峰有72座,也各有特色。其中天都峰、蓮花峰、光明頂是黃山三大主峰,海拔高度皆在1800米以上。黃山不僅以奇偉俏麗、靈秀多姿著稱於世,還是一座資源豐富、生態完整、具有重要科學和生態環境價值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屬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黃山現已成為中國名山之代表,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稱,並與長江、長城、黃河並稱為中華民族的像征之一。

黃山不僅是峰之海,還是雲之海,尤其以觀雲海看日出為眾多游人之第一目標……

說到這裡,導游頓了頓,賣關子似地說,“黃山的雲海可不是天天有的,一年也就十幾次,特別大的雲海可就更難得了,有些人在山上待一個月也不一定等得著,今天先祝大家鴻運高照嘍!”算是給我們每人打了一支“預防針”。

大家聽罷,看看車窗外霧氣漸濃的天氣,神色喜憂參半,都暗自禱告起來。“嘿!擇日不如撞日,大家今天就賭一把自己的運氣吧”。一位老兄這麼一說,倒把大家挑戰的本性給激發出來了,神態為之釋然。

在山腳下吃罷中飯,導游特意強調了上山旅游的注意事項,還讓我們大家買了一大堆的一次性雨披,死貴!外出旅游被宰我想各位看官也可以理解的噢!接著,我們便在換乘中心坐上了黃山旅游大巴,哎!這也是沒辦法的,有錢總得大家賺嘛,何況霧氣越來越大,山道險惡,當地的車路況熟,在外安全第一,也值!

大巴自湯口進入由陳毅元帥題寫的黃山大門,跨過攬勝橋,披著濃霧沿著山道左一拐右一彎一路盤升,視線能見度很低,路況確實險峻,司機笑著說這條路天天開,就是晚上閉著眼也能開,說得大家提著的心都放了下來。

不知轉了多少個彎,車子終於到達了雲谷寺站,這是從後山上去的必經之道。因為,二日游從後山上前山下是最理想的線路。據導游稱,從雲谷寺站到上面的白鵝嶺站上下落差達772.8米,這段路花時長而景色差,不宜步行,建議坐纜車。

來黃山的人真多,我們足足在站裡等了快二小時才坐上纜車。纜車每次載50人,半輛大巴大小,懸掛在一條伸向山峰看上去並不很粗的鋼纜上,幾個女同胞坐在車裡感覺心都懸起來了。纜車斜斜地向上飛快移動,我們擠在纜車窗邊想一覽黃山真面目,可是,外面卻是一片白茫茫,什麼也看不到,大家調侃地說,看來今天只能霧裡看花了,心裡不免暗暗感到失望。

與“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相反。正當我們有點沮喪的時候,我們走出了白鵝嶺站,而眼前的景像卻讓我們有點猝不及防:山頂艷陽高照,晴空萬裡,奇松挺立,山腰層層的雲霧,在連綿的山峰裡飄蕩。大家一聲驚呼,脫去了在山下添上的冬裝,激動地拿出相機一陣猛拍,以為是黃山最好的景致了,結果犯了後來才知道的錯誤,後面越來越美麗壯觀的景色因為相機電量減少和不多的內存而拍得吝嗇起來。

帶著這股興奮勁,我們開始了徒步跋涉。在通往始信峰路上,我們見到了許多奇松。連理松一根兩干,一左一右,嬌健多姿,仿佛是一對相依相偎的夫妻。黑虎松粗壯挺立,干枝氣勢雄偉,一派虎氣。而龍爪松則是根系發達,盤在地面上,如龍爪一般,形態十分奇特。到達始信峰時,眼見雲霧陣陣吹來,筆直俏立的始信峰時隱時現,甚是奇妙,引得許多游人驚嘆不異。據傳,有一和尚雲游黃山,一路過來,一直沒見能夠入目的山峰,以為黃山也不過如此,當他看到這座山峰時,才開始相信黃山的山峰確實不同凡響,始信峰由此而得名。

接下來的景色就不是“始信”二個字可以概括我們對黃山的感受了,而是“不相信”三個字,何為?因為我們在三個不同地點看到了夢寐以求的雲海奇景,沒看到過的人可能無法想像,如此美景,恍若仙界,讓人目瞪口呆,幾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在北海,大面積的白雲環繞著奇峰怪石,山坳若隱若現,大有“雲深不之處”之感,。其間,一座筆直的小山峰特別顯眼,它下圓上尖,石峰頂端一株奇松盤曲伸展,如同筆尖,那便是眾所周知的“夢筆生花”,清人項黻贊之為:“天然一管生花筆,寫遍奇峰入畫圖”。

站在黃山第二高峰:海拔1860米的光明頂。眼前的雲海用“相當的壯觀”來形容好像還不夠,應該用“太壯觀”了才貼切。連導游也由衷感嘆,大家的運氣太好了,可能是凌晨暴雨,白天放晴的緣故,形成了幾年不遇的大雲海,我做了四年的導游,今天這樣壯觀的雲海還是第一次見到啊!美得大家回到杭州後還一直向同事嘮叨著這段話。美到什麼程度呢,如同書上描寫的那樣:

漫天雲霧悄然而至,穿行於山巒間,隨風飄移,時而上升,時而下墜,時而回旋,時而舒展,呈現雲海奇觀。每當雲海出現,波瀾壯闊,一望無邊,千條深谷,萬道山梁,一起淹沒在雲濤雪浪中,正像古詩中所描寫的:“處處真成銀色海,青青獨露幾峰高。”如果天將破曉,雲海與日出兼而有之,那雲海之上便鎏金流銀,使百裡黃山更加輝煌。雲海,妙在似海非海,非海似海。現身時,好像滔滔白浪,淹沒深谷溝壑,只露出峰尖,像一座座危島在海中沉浮;轉瞬之間,又波起峰湧,浪花飛濺,驚濤拍岸;有時,又如飛瀑一般傾瀉而下,氣勢磅礡;尤其在雨雪天氣之後,日出或落日時的“霞海”光華絢麗斑斕,令人眩目,蔚為壯觀。潔白雲霧的飄蕩,使黃山呈現出靜中寓動的美感。動、靜結合,造化出變幻莫測、氣像萬千的人間仙境。嘖嘖,沒去過的羨慕了吧!

在光禿禿的試膽石上看雲海,又有另一番風味。試膽石,顧名思義只有膽大才能上去,可以想像該石的險峻。與光明頂遠觀雲海不同,這裡的雲海就漂浮在山石邊上,仿佛伸手可及,站在上面猶如西游記裡騰雲駕霧一般,做神仙也不過如此吧。小女在這裡拍的一張照片現在看看真像是站在雲峰之中的小仙女!

峰回路轉,景隨步移,不知不覺,已近黃昏。我們向著百步雲梯繼續前進,時而鑽入雲層,時而攀上險峰。小女一直幫導游舉著蘭色導游旗走在最前面,快一天了,大人都有點累了,她還是若無其事,尤其是爬陡峭的百步雲梯比大人還輕松,真讓大家刮目相看。

披著美麗的晚霞,我們於日落之前趕到了玉屏峰。玉屏峰上的玉屏樓,古稱“文殊院”,左連天都峰,右接蓮花峰,雄渾綿延,峰巒簇臃,氣勢恢弘。古時有“不到文殊院,不見黃山面”的美稱,名聞世界的“迎客松”就挺立在旁,今晚下榻在此,也是三生有幸了。

黃山日出是一定要看的。可惜刮了一夜的風,第二天雲都不知跑到哪裡去了,從玉屏樓往山下一看,幾乎一眼望到底。結果日出是看到了,但沒了雲海的襯托,壯觀程度是差了點。同事們互相寬慰地說,看到了就行,而且昨天看雲山,今天看晴山,短短二天能看到各種景致已是上天的眷顧,太值嘍!

吃過早飯,我們踏上征服天都峰的旅程。天都峰,雖然只有海拔1810米,在三大主峰中排名最末,但卻最險峻。有人說:“不登天都峰,等於一場空。”但這可不是每個人都能爬上去的。我遠遠望去,果然是直上雲霄,雄偉無比。據說古時候很多人都想爬天都,但都以失敗而告終。千百年來,只有極少的幾個人爬上去過,可見其險。而今已有了登天的雲梯,彎彎延延,伸到莫測的山頂。導游特意說道不敢去天都峰的可以跟她直接下山,呵呵,沒人退卻,包括小女。

下玉屏峰與上天都峰一樣,都是陡、險、窄、長的石階。好不容易下到玉屏峰腰,仰頭一看陡峭的天都老路——天都蹬道已聳立在眼前,退,不可能!硬著頭皮上吧。石階僅有一人寬,爬得大家氣喘吁吁,幾個女同胞干脆是名副其實地“爬”了。峭壁上的風是越來越大了,我們一鼓作氣,爬到了最險處——“鯽魚背”。這是一塊巨石,兩旁削壁萬仞,中間通道僅半人寬,站在其上,有一種飄飄然的感覺,加上山頂的大風,真是一不留神就會被吹落深淵,粉身碎骨。雖有石欄、繩索保護,但我還是緊緊握著小女的手小心地越過“鯽魚背”。那個險啊,沒去過的人是體會不到的。要不怎麼會有二個女同胞在“鯽魚背”前像躲子彈一樣趴在地上頭也不敢抬起來呢,當我把她倆一一扯過“鯽魚背”後,她倆還沒回過神呢!

歷經艱難險阻,我們一行人全部到達了天都峰。那些古時讓人談之而色變的“小心坡”、“鯽魚背”都一一被我們征服了。站在天都絕頂,向四周眺望,蓮花峰、光明頂、玉屏樓、獅子林諸峰一覽無余,真可謂是千裡江山,盡收眼底,大有“海到盡處天是岸,山登絕頂我為峰”的氣概。一些大人看到小女這麼小的年紀就上了天都峰都大為驚奇,稱贊不已,一名男生還特意要求與小女拍照留念。哈哈,做老爸的我自然是臉上有光啊!

俗話說“上山容易下山難”,從天都峰下山,真是應驗了這句老話。山路猶如天梯,險要之處的下坡角度幾成垂直,背著的登山包一不小心磕著身後的石階,人差點就要被撲了出去,要知道身的一側可是峭壁呀!你說要有多懸有多懸。如果說,昨天是看風景,那麼,今天就是玩心跳,昨天是新奇,今天就是刺激。你說玩得要有多爽有多爽。

其實下山的景致也不錯。奇特的“饅頭峰”、極狹的“一線天”,幽深的山洞,各種景物,好像是老天安排好的。只是黃山有句諺語,叫什麼“看山不走路,走路不看山”的,所以,沒怎麼仔細看。不過這時的我們興趣已轉移了,老是對著從前山上來漲紅著臉喘著粗氣問我們的游客調侃到,我們下山都下了三個多小時了,你們到山頂還早著呢!看到游客一臉的驚異和無奈相,大家得意地笑出聲來,像是得到極大的滿足,疲憊感頓時拋到那美麗的黃山頂上。

明代的大旅行家徐霞客曾說:“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黃山果真如此奇妙嗎?這是我去之前的疑問,今天我終於領略到她的風采。

黃山的松,奇美雋秀,在斷壁懸崖處盡情伸展。黃山的石,千姿百態,活靈活現,每一塊都流傳著美麗的傳說。黃山的山(峰),險峻挺拔,景色綺麗。黃山的雲,撲朔迷離,來去無蹤。聽人說,黃山美景四季不同,看來我這一次才領略了黃山夢幻奇境的一小部分。但凡有閑,我一定再來黃山,尋找更美的景色。當然還得帶上我的小女。

www.hsuing.com黃山尚游,希望你們下次還能為我們提供預定服務,和線路指導,不僅是黃山,還山下的古老徽州


精選遊記: 黃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