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聖陶紀念館

葉聖陶(1894--1988)名紹均,原吳縣人(現屬蘇州市)。是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葉聖陶中學畢業後,即開始從事教育和文學創作。在幾十年的教學實踐中,他編撰了幾十種教科書,發表了許多教育論文,創建了獨具特色的語文教育思想體系。提出了“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教學思想,新中國成立後,他親自主編了我國中小學教科書,成為我國基礎教育的設計師和耕耘者。 郭紹虞故居 郭紹虞先生出生於清光緒十九年(1893),他的家庭雖屬書香門第,但很清寒。他祖父是前清舉人,父親郭魯卿沒有考上功名,是一介寒士,擔任過文書、校對等工作,也當過家庭教師。郭紹虞和哥哥郭際唐自幼在粗衣淡飯中生活,深深懂得稼穡艱難,懂得學習的重要,感到一定要發奮圖強,自力更生。郭魯卿學養較深。郭紹虞在這樣一位父親的熏陶下,向知識寶庫邁出了第一步。其後由於家庭清寒,他僅在蒙養義塾讀了幾年書,在陸尹甫、陸雨庵二位老師指導下,如飢似渴地什麼書都看,直至明代遺民著作等等。甚至在裱畫店、古玩鋪、舊書攤上,他也接觸了許多名人書畫和歷代各種文物,以及各類版本古籍,大大地開拓了眼界。因此,這些店鋪和地攤都成了他的街頭“博物館”和“圖書館”,使他流連忘返。
後來他又在一所工業中學學習了二年。由於他自幼愛好文學,在中學讀書時,連續辦了幾期《嚶鳴雜志》。後又因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其後曾當過《蘇報》記者,常高談國事,撰寫論文。而為以後的學術研究奠定基礎的“學校”,卻是上海商務印書館的涵芬樓。1941年,他在上海商務印書館子弟小學任教,有機會去探索那浩瀚的珍貴藏書。隨後,茅盾也來到了商務印書館任編輯,兩人由於思想相近,遂成摯友。後來他又進了進步書局,參與編輯《歷代文評注讀本》、《歷代詩評注讀本》。但由於當時他很年輕,雖然出力揮汗,卻沒有署名。他在愛國女校、東南體育學校兼課時,有鑒於當時沒有一本系統的體育歷史課本,於是他憑借涵芬樓,博引古今史料,終於寫成了《中國體育史》,於1918年8月出版。這是我國第一部體育專著,後被收入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
但作為一位在學術領域中奮發上進的學人,他決不甘心淺嘗輒止。當“五四”新文化運動浪潮來臨時,郭紹虞去了北京,一面為《晨報》撰稿,一面到北京大學哲學系旁聽,並發奮學習英、日、德三種外文。工夫不負有心人,他終有譯文問世,先後翻譯了武者小路實篤、聖西門、傅立葉、拜倫、莎士比亞等名家的作品;特別是翻譯r《馬克思年表》刊載於《晨報》上,這是中國最早翻譯的有關馬克思生平的資料。以後,他還在《晨報》上連載長篇論著《藝術論》達半年之久,約十萬多字。其時,正值新文化運動高潮,他也喜愛寫新詩。1920年10月瞿秋白同志以《晨報》駐蘇聯記者身份赴莫斯科,他和秋白同志非常友好,就熱情地寫了《流星》一詩贈別。在鄭振鐸、朱自清八人詩集《雪朝》中,他的新詩就被收入了16首。
1921年他由胡適、顧頡剛推薦,任福州協和大學國文系教授,從此走上了大學講台,時年僅28歲。
人們往往認為郭紹虞是一位專門研究古典文學的教授,其實他在現代文學、史學、美學等領域都有研究。1920年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的12人中,他就是其中的一位。
到福州協和大學任教後,他仍然和文學研究會保持密切的關系,積極為其所出的《文學旬刊》、《詩》月刊寫新詩、散文,以及學術方面的文章,發表了新詩《雨後》、《江邊》、《矛盾》等佳作。
l927年後,郭紹虞到燕京人學任教,開始潛心於古典文學的學術研究,他自己也這樣說:“開始鑽進了像牙塔、故紙堆。”他學識淵博,經、史、子、集無所不通,對文學、訓詁、音韻、語法、修辭都有研究。1934年曾在他的代表作《中國文學批評史》自序中寫道:“《文心雕龍·序志篇》之批評以前各家,議其‘各照隅室,鮮觀衢路’,在我呢?願意詳細地照隅室,而不能粗略地觀衢路……”1982年他又在《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自序中寫到:“《文心雕龍》在注述各家論文之後,給以一總評,稱為‘各照隅室,鮮觀衢路’,我以為這個評語可以用來對照自己的治學方法,因即以‘照隅’命室,而且‘照隅’二字的字音和‘紹虞’有些相近,取以自傲,恰正合適”。郭老治學,博覽群書,博采眾長,披沙揀金,提要鉤玄,從而理出了事物的規律性,組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他的《中國文學批評史》就是我國現代第一部系統而有學術價值的文學批評通史專著。又如他的《語文通論》、《漢語語法修辭新探》,也都是自成一家之說。
郭紹虞的治學方法可說是嚴謹而科學;治學精神更如汩汩泉流,長年不息。即使臥病在床,仍要叫他夫人備一小木桌放在棉被上,然後伏案寫作。他在學術方面的貢獻眾所周知,而他在書法、藝術方面功底也很深。書法可謂家學淵源,五世祖根梅公就以書法著稱,父親魯卿公也寫得一手好字。郭紹虞對家傳手跡、名家墨寶常常凝神品玩、模擬,深得其精髓。即使到了晚年仍然孜孜不倦。有一位書法家評論說:“白石老人的書畫愈老愈辣,郭老的字則愈晚愈秀。”他不僅善於書法,而且精通書法理論。20世紀30年代,魯迅和鄭振鐸合編了《北平箋譜》,特請沈尹默題寫書名,郭紹虞手書序文,成為書壇一段佳話。後來他又寫了《從書體中窺測字體的演變》等十余篇論文。對青少年學書法,他也有一套見解:“以為臨習正楷、行書為主。”正楷方面,他覺得“歐體險勁過之,似不宜初學;虞世南、褚遂良的字體既沉厚穩重,又流動顧盼,是臨寫的範本。行書可學蘇(軾)、黃(庭堅)、米(芾),然米點劃跳蕩,切不可沾染其習氣。”他最反對有些人不重基本功,書寫怪奇之體,眩人耳目。他曾有這樣一首詩:
書法小道本平常,稍涉玄微轉渺茫。
悟到我行我法處,隨心弄筆又何妨。
因此他極力主張對青少年要加強書法教育,同時他自己也身體力行,以大學教授的身份當起孩子們的書法啟蒙老師,鄰居愛好書法的孩子上門請教,總是悉心指導。後來他體力日衰,雙手顫抖,但仍堅持作書;將一根竹竿懸在天花板下,竹竿下再掛.靼料圓圈,將右手伸進圈內以穩定腕力,然後握管作書。
郭紹虞的立身行事,也足以為後人學習。他在家中尊老愛兄,團結和睦。自己節衣縮食,贍養父母卻很豐盛。其兄郭際唐是一位有學養的中學教師,他們弟兄倆互通有無,悌愛至深。
1937年“七七事變”後,北平淪陷,在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下,他始終堅持中國知識分子的民族氣節。在完全背瞞本人的情況下,日偽“華北作家協會”竟將他的名字列入委員各單。他知道後,不顧安危,憤然去信責問,“華北作家協會”也無可奈何,只能復信道歉。在此處境下,他寧守清貧,拒不與日偽同流合污;有人寫文章攻擊他,他寫《高調歌》來反擊,以表明自己的愛國心跡。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偽為了強迫他任教偽北大,競將他關押兩天。獲釋後,他在燕京大學講壇上上了“最後一課”,朗讀了《詩經.黍離》:“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悲歌當哭,滿座泣下。接著就攜眷南下。為了生計,他在上海聖約翰、大夏、光華等大學兼課。當時家中孩子較多,又有老母在堂,生活負擔很重,但他安貧若素。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郭紹虞又積極投入民主運動高潮。1947年,他參加了中共地下黨領導的大學教授聯誼會,任同濟大學教授聯誼會分會主任。因此,他的名字被列入了黑名單。在這樣險惡的環境中,他仍伏案著書。在20世紀40年代,除了完成《中國文學批評史》下冊外,還出版了《學文文論》、《語丈湧論》等學術著作。
1949年上海解放初,陳毅市長接見了一批文化界著名進步人士,郭紹虞也在其中。其後他即在復旦大學任中文系主任。從此,他多次修改舊作,著述新作。《中國古典文學理論批評史》上冊就是在50年代末完成的,同時還校釋了《滄浪詩話》。1962年他又主編了《中國歷代文論選》。郭紹虞先生的一生,真可謂著作等身。身後,郭夫人張方行女士還為他整理了((照隅室雜著》,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他的一生,還是追求真理的一生,1956年就參加了中國共產黨。
郭家世居蘇州,由於家境貧寒,並無房產,一直租房居住,不僅條件差,而且經常被迫搬遷。1927年,郭紹虞在燕京大學任教授後,生活較為安定,也略有積蓄,遂在蘇州購下大新橋巷一處建於晚清的普通民居,以奉養父母安度晚年,並請當時在家鄉任教的兄長郭際唐一家陪伴父母同住,自己則常在假期回蘇州看望雙親。
該處故居即今大新橋巷13號。據郭紹虞子女回憶:大門外沿河曾有一高大照牆,兩旁是下到河埠的石階。穿過門房,經由彈石鋪就的天井通往轎廳,天井兩旁砌有白色矮牆。
轎廳後的天井也是彈石鋪砌,西側靠牆有一花壇,種有薔薇、梔子等花木,也有些太湖石。東側是走廊,廊的外側有矮牆。
過天井是花廳,廳後有一拱門,上有郭魯卿手書篆體“大富貴亦壽考”六個大字。進入拱門,右側為方廳,廳內方磚鋪地,房頂很高,夏季極陰涼。牆的上部有氣窗,窗上鑲有各種顏色的花玻璃,需用繩索拉動開閉。方廳外室有口水井,夏口可作冷藏用。室內周邊有靠背椅和茶幾,中間有張長桌,側面兩張沙發是僅有的西式家具。郭紹虞常在方廳內會見文化教育界的友人。方廳內室與外室之間有木雕長窗隔斷,內室為書房,抗日戰爭期間郭紹虞由北平帶回的幾十箱書都曾放任此處。
位於方廳西北的大廳是主要的會客場所。廳內正面長方條桌後牆上,掛有似是神仙的人物畫中堂‘幅一t題“大富貴亦壽考”六字。畫兩旁牆上和後庭柱上都掛有對聯,其中一副系王同愈所書。廳內一色紅木家具,太師椅背上鑲嵌有大理石。廳南面向天井的是一排落地長窗。天井以石板鋪地,放著幾口大缸,有的用以接盛天落水;還有兩口是郭魯卿老人種荷花用的,夏日花開,紅白二色與綠葉相映。天井南面牆上有綠色琉璃瓦當花牆洞。天井西側是郭紹虞母親早晚念佛的佛堂。大廳背後兩間住房通向小天井,也是落地長窗。小天井內有一口井,是日常飲用的。後面灶間天井內還有…-口和隔壁安節局共用的水井,供日常洗濯用。
大廳西側是女廳,油漆暗紫紅色。沿天井也是落地長窗,廳內也有字畫對聯。天井內也有水井。女廳樓上是郭際唐一家居住。由女廳再往西,是郭紹虞父母(父郭魯卿1937年抗戰逃難時在蘇州鄉下東山去世,母朱漱芳1947年於故居去世)和自己一家居住。父母在樓下,自己在樓上。面向天井也是落地長窗,天井內有一小花壇。位於兩北角的後門,經一小園與斛子弄相通,園內有一株棗樹和一些花草。
郭紹虞先生病逝於1984年6月23日。今年恰逢先生逝世二十周年。先生謙謙君子之風和忠厚長者的形像,永遠留在他的親友和學生們的心中,而先生在學術研究領域中的累累碩果更是留給後世的一筆寶貴財富。
陳去病墓

1982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陳去病(1874-1933),字佩忍,號巢南、垂虹亭長,吳江人,近代詩人,南社創始人之一。早年追隨孫中山先生,宣傳革命不遺余力。在推翻滿清帝制的辛亥革命和討伐袁世凱的護法運動中,都作出了重要貢獻。其詩多抒發愛國激情 ,風格蒼健悲壯。晚年曾任東南大學教授、革命博物館館長、大學院古物保管委員會江蘇分會主任委員。1933年10月病逝於故鄉同裡鎮。
1935年11月南社成立三十六周年之際,柳亞子等諸社友將其靈柩遷葬於南社誕生地虎丘山下,並舉行了隆重的公祭。 墓在虎丘西南麓杉樹林中,坐北朝南,作覆釜形,青磚圍砌,水泥封頂,直徑5.9米,高2.2米。後築混凝土羅城,前立碑,設置石供案,鋪砌墓道。碑鐫柳詒徵所書“陳佩忍先生諱去病之墓”,額雕雙鶴翱翔。後因年久失修而日漸殘破,1982年由虎丘山風景區管理處整修。
地址:閶門外虎丘西南麓
柳亞子故居

柳亞子故居紀念館正廳賜福堂水鄉明珠——黎裡,東鄰上海,南接嘉興,北連蘇州,東西兩頭連接巨浸分湖和京杭大運河,蘇杭高速、“318”國道、蘇同黎公路以及市建公路縱橫交錯,水陸交通極為發達。黎裡歷來人文薈萃,人才輩出。著名愛國詩人柳亞子先生就是黎裡走出來的一代名人。全國唯一的“柳亞子紀念館”就坐落在黎裡鎮中心街上。
柳亞子紀念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級旅游景點,原是清乾隆年間工部尚書周元理的私邸,宅名賜福堂,建築面積3513平方,是一座清代初期的仿明建築,代表了清乾隆年間較高的建築工藝水平,內有太平天國將領遺留下的龍鳳瓦當、高大氣派栩栩如生的磚雕門樓……其間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一雕一鑿,盡顯古樸典雅之美,無不令人嘆為觀之。
1922年柳亞子向周家後裔典租了這座深宅名院,從此,這裡就成了一代名人生活起居和從事革命活動的場所。1987年5月,柳亞子先生百年誕辰之際,在賜福堂原址建立了柳亞子紀念館,全年接待四方賓客。
柳亞子紀念館共有六進,門廳、序廳、正廳緊接著走馬堂樓,最後增建了家譜碑廊。門廳正前方掛著屈武題寫的“柳亞子紀念館”六字匾額,內門楣上方有廖承志題贈的“柳亞子先生故居”橫匾。第二進“轎廳”為紀念館的序廳,中央是柳亞子先生漢白玉雕像,座基上鐫刻著鄧穎超的題詞。兩側柱子上懸掛周恩來1945年贈送給柳亞子的“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楹聯墨跡。東西兩側的牆壁上用巨大的版面布置了毛澤東主席和柳亞子先生的《沁園春》唱和詞。第三進庭院內,新增設了兩處景觀:一是由二百余年前著名畫家張問陶和書法大家劉墉(劉羅鍋)兩人的合作的“祝壽圖碑”;一是乾隆1780年第五次南巡,駐蹕姑蘇行宮時所作,賜予周元理的“乾隆梅花碑”。第三進正廳為柳亞子生平事跡主展廳,展出了150余件珍貴的實物與照片,系統地介紹了柳亞子愛國愛民的一生。正廳上是乾隆時期大學士嵇璜的“賜福堂”三字匾額;中堂,八塊一組通景屏,是董其昌臨摹顏正卿《贈裴將軍》墨寶;兩副抱柱聯是“座上珠璣昭日月,堂前黼黻煥彩霞”、“積善余慶百代雲仍承燕翼,蒙恩受福九如天保答龍光”。第四、五兩進是江南古建常見的“走馬堂樓”,恢復了柳亞子一家當年生活起居的原貌,拜孫悼李樓、藏書樓、磨劍室書齋、復壁等,都在這裡。第六進的庭院內,新辟了“柳氏家譜碑廊”,36塊碑刻記載著柳亞子上五代的行狀事跡,是研究柳亞子及其祖輩的重要歷史資料。
一方面是古色古香的江南名宅,另一方面是憂國憂民的愛國詩人,賦予了柳亞子紀念館多層次的文化內涵與歷史價值,陶冶了游覽者的藝術品味與愛國情操。
開放時間:8:30 —— 16:30 (節假日不休)
門票價格:10元
抵達方式:汽車南站坐車到吳江黎裡
節慶活動:紀念日活動
聯系方式:蘇州吳江汾湖經濟開發區黎裡鎮中心街75號(215212)
咨詢中心:0512——63616852、6361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