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在蘇州-古鎮篇

作者: luanlx

導讀木瀆古鎮  千年古鎮木瀆,地處太湖流域,是江南著名的風景名勝區,素有“吳中第一鎮”、“秀絕冠江南”之譽,名勝古跡遍布,建築文化、園林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風情獨特。 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使木瀆充滿了無窮魅力。古鎮舊有“十景”,名噪一時,今存“斜橋分水”、“虹橋晚照”、“下沙落雁”、“姜潭漁火”、“西津望月”、“靈岩晚鐘”、“南山 ...

木瀆古鎮


 千年古鎮木瀆,地處太湖流域,是江南著名的風景名勝區,素有“吳中第一鎮”、“秀絕冠江南”之譽,名勝古跡遍布,建築文化、園林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風情獨特。 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使木瀆充滿了無窮魅力。古鎮舊有“十景”,名噪一時,今存“斜橋分水”、“虹橋晚照”、“下沙落雁”、“姜潭漁火”、“西津望月”、“靈岩晚鐘”、“南山晴雪”諸景,仍可見其余韻。木瀆又有“園林之鎮”美譽,明清時鎮上私家園林多達20多處,現仍存有嚴家花園、古松園、榜眼府第等古典園林多處。鎮上老街縱橫,山塘、下塘、下沙、中市街,歷經滄桑,風貌猶存。老街古巷中深宅大院薈萃。這些古建築體量寬大,保存完好,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觀賞價值。其中以近代思想家馮桂芬府第內的雙花籃廳,木瀆“四大富翁”之一蔡少漁的舊宅,最為典型(清代建築)。古鎮區的胥江、香水溪和采香涇,其歷史,則可追溯到吳越春秋。

鎮上木光河等河道縱橫,小橋流水,古樸清幽。王家橋、斜橋、邾巷橋、虹橋、西安橋、廊橋、永安橋、西津橋等河上古橋,有的幾經重修,有的歷劫幸存,它們和綿延的石駁岸組成了蒼古的水上風景。鎮上古樹眾多,雅稱“活化石”。500年高齡的羅漢松,200年高齡的廣玉蘭和銀杏樹,飽經風霜,生機盎然。這些留存的景觀為木瀆綿亙的歷史文化傳統作了生動的注解。

木瀆的民俗風情更具鮮明特色,經濟相對發達,物產豐富,又是手工藝品之鄉,古貌新姿,發展迅速。這一地區長期形成的水鄉習俗是吳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

旖旎秀麗的自然風光,深厚綿長的歷史文化,使木瀆魅力獨具,譽滿江南。走進木瀆,你便走進了唐詩宋詞的意境。穿越古鎮,你便穿越了二千五百年歷史風雲。

門票:木瀆聯票60元,(包括嚴家花園、虹飲山房、古松園榜眼府第),嚴家花園25元,盤隱草堂5元,虹飲山房25元,明月寺5元,古松園(木雕館)15元。

交通:公交游4線、38路、35路、63路、64路、65路、58路、69路、43路、502路、2路、621路、622路、315路、316路、691路、661路、662路到達。

注:因火車站地區和北環快速路建設改造需要,2005年10月28日——2007年6月,游4線、69路終點站調整至平四路臨時首末站。周莊古鎮

 夢裡周莊,中國第一水鄉——集中國水鄉之美於一身。

周莊位於昆山市境內西南隅,已有近千年歷史,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周迪功郎在此設莊,後舍宅為泉(全)福寺,始稱周莊。

周莊處於澄湖、長白蕩、澱山湖、白蟻湖和南湖環抱之中,四面環水,港汊紛歧,湖河聯絡,咫尺往來,皆須舟揖。鎮內“井”字形河道流貫全鎮,形成八條長街,河上保存著元、明、清歷代石橋數十座。民宅大都臨河而居,保存了大批明清時代的建築,如張廳、沈廳、周廳等近百座古老院宅及60余棟雕磚門樓。

周莊歷史上曾出過進士、舉人20余人,近代“南社”及著名人物柳亞子曾在此活動和居住。著名畫家吳冠中來周莊寫生後撰文道:“黃山集中國山川之美,周莊集中國水鄉之美。”著名古建築專家羅哲文稱:“周莊不僅是江蘇的一個寶,而且是國家的一個寶。”台灣著名作家三毛贊美周莊的景色、人情、風采都是世界一流的。

2003年,周莊被列為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鎮”名單,這是周莊繼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部授予的“文化遺產保護獎”之後獲得的又一殊榮。

門票:周莊聯票100元,夜游周莊80元(17:00——21:00)

電話:8008282800

交通:蘇州火車站、蘇州汽車北站有旅游專線車直達周莊古鎮。

注:因火車站地區和北環快速路建設改造需要,2005年10月28日——2007年6月,周莊旅游專線終點站調整至平四路臨時首末站。

甪直古鎮

 神州水鄉第一鎮,這是原全國人大常委副委員長費孝通對江蘇省甪直鎮的高度評價和贊譽。甪直鎮作為神州水鄉古鎮的佼佼者,的確名不虛傳,它具有2500年的文明歷史。特別是她的古老文化,名勝古跡、古橋、古街、古民宅以及具有1300多年歷史的古銀杏樹令人贊嘆不已。 當人們來到甪直,很多人都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這個"甪"究竟是怎麼來的,這裡為什麼叫甪直?據《甫裡志》載:甪直原名為甫裡,因鎮西有"甫裡塘"而得名。後因鎮東有直港,通向六處,水流形有酷如"甪" 字,故改名為"甪直"。又傳古代獨角神獸"甪端"巡察神州大地路徑甪直,見這裡是一塊風水寶地,因此就長期落在甪直,故而甪直有史以來,沒有戰荒,沒有旱澇災害,人們年年豐衣足食。

當人們進入古鎮,就會感悟到一種舒適感,一種甪直古鎮特有的新奇感。鎮上河水清清,環境幽雅,名勝古跡星羅棋布,歷史景觀,鴨沼清風、分署清泉、吳淞雪浪、海芷鐘聲、浮圖夕照、漁蓮燈阜、西彙曉市等被先人們概括的甫裡八景雖然歷經歷史的磨難,大部分已經被拆除,但仍能找出它們當年的恢宏的風彩。 建於公元503年,據今1495年歷史的甪直保聖寺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內唐代著名雕塑家楊惠之所塑的九尊泥塑羅漢,雖歷經千年蒼桑,卻仍然保存完好。元代書法家趙孟鈐??綠獗e???梵宮敕建梁朝推甫裡禪林第一,羅漢溯源惠之為江南佛像無雙"。早年郭沫若先生看後講"保聖寺的羅漢塑像,筋骨見胸,脈絡在手,盡管受著宗教題材的束縛,而現實感卻以無限的迫力向人逼來,使人不能不感到一種崇高的美"。 保聖寺內的"鬥鴨池"、"小虹橋"和"清風亭",是晚唐著名詩人、文學家陸龜蒙先生留下的遺跡,他曾做過湖洲、蘇州刺史的幕僚,但一身清貧、生活艱樸、常與農民一起耕種田地,並首先發明了農民翻土耕地的牛犁,當地的農民特別敬重他。

水多、橋多、是甪直鎮的另一個特色。甪直歷來享有江南"橋都"的美稱,一平方公裡的古鎮區原有宋、元、明、清時代的石拱橋72座半,現存41座,造型各異、各具特色,古色古香。有多孔的大石橋、獨孔的小石橋、寬敞的拱形橋、狹窄的平頂橋,也有裝飾性很強的雙橋、左右相鄰的姊妹橋和方便鎮民的平橋,其中兩橋相連成直角的雙橋有5處。很多有識之士都感慨的說,看了甪直,實際就等於參觀了一個古代橋梁的博物館,其橋梁的密度,遠超過意大利的水城 --威尼斯。 古銀杏又是甪直古老的像征之一。這不僅是甪直這個歷史文化名鎮古老的標志,而且為f直的景色添彩增輝。 目前鎮上有銀杏樹7棵,其中在保聖寺四周有4棵,最大的一棵據今已1300年樹齡,高度50米,樹身三位男子也圍不住,她雖歷經千年風霜,但仍能挺拔、健壯。著名教學家、文學家葉聖陶先生在甪直執教期間寫的<<高高的銀杏樹>>一文中,對甪直古銀杏的評價是"形像高大,意志堅強,氣魄宏偉",因此葉老先生在臨終時關照其親屬要將他的全部骨灰安放在四棵銀杏樹(甪直保聖寺)的地方,所以現葉老先生的墓就安在甪直,當地政府還專門建了葉聖陶紀念館,以供人們瞻仰游覽。 當人們目睹該鎮的古街、古房和深巷時,有領略了甪直古鎮的另一種風味。鎮上現有主街道9條,街面都以卵石及花崗石鋪成,街坊臨河而築,前街後河,人在橋上走,船在水中行。街道兩旁店鋪林立,商業興旺,游客絡繹不絕。不論臨街的住宅,還是臨河的民房均為黛瓦粉牆、木門木窗、青磚翹脊,大多為明清時代的房子,牆壁上還帶有花紋。古鎮區有58條巷子,最深的巷子長達150米,裡弄內的房屋有3進、5進、6進,最深的為7進。 再是甪直農村婦女的傳統服飾,很富有甪直特色的水鄉風格。甪直的農村婦女,她們歷來以梳髻髻頭、扎包頭巾、穿拼接衫、拼檔褲、束裾裙、著繡花鞋為主要特征的傳統服飾。甪直農村婦女上蘇州、去上海特別的顯眼,被城裡人稱之謂"蘇州的少數民族"。至今甪直地區仍保留著江南水鄉婦女傳統特色的民族服裝。尤其是該鎮西部地區40歲以上的婦女仍很流行,在鎮上每天都能看到穿著這些傳統服裝的婦女上街趕集,這也是水鄉古鎮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除此之外,甪直鎮還有很多古代名人的遺址舊跡。鎮東有北宋的白蓮花寺,鎮西有孫妃墓,鎮北有吳王夫差的行宮,鎮南有西漢丞相張蒼的陵墓。 最近二年來,鎮政府傾注了較多的人力、財力和精力,對古鎮進行了大量的修舊如舊工作,恢復了沿街河棚和《沈宅》、《萬盛米行》、《蕭宅》等一大批古民宅和歷史景觀,整修了古街道和古橋、駁岸,同時利用古民宅布置了《王韜紀念館》、《蕭芳芳影視藝術館》、《吳東水鄉婦女服飾館》等景點,使古鎮的風情、風貌得到了嶄新得體現。 漫步古鎮,領略小鎮風光,觀賞古橋駁岸,看看漁船人家,真是別有風韻,情趣無窮。

門票:60元

交通:蘇州火車站公交518、18路到達。

注:因火車站地區和北環快速路建設改造需要,2005年10月28日——2007年6月,518路終點站調整至平四路臨時首末站。


精選遊記: 蘇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