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旅游資源綜述蘇州是我國首批優秀旅游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有著豐富的人文景觀和秀美的湖光山色,名勝古跡遍布全市。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538處(其中國家級34處,省級106處,市級398處),各類博物館13個,市區控制保護古建築200處,蘇州至今仍保存著建於宋元明清時期的古典園林60余處。走在蘇州城中,處處可以感受到濃濃的中國傳統文化氣息,每一條街巷都有一個古老而優美的故事,每一座房子都可能曾經是一個名人的故居。2500春夏秋冬,孕育了無數的才子佳人,8488平方公裡,傳誦著無邊的風花雪月。
這裡有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九大園林,有“吳中第一名勝”虎丘,有“中國現存唯一一座水陸城門”盤門,有“宋代建築經典之作江南名觀”玄廟觀、更有“夜半鐘聲到客船”的寒山寺;極具江南水鄉風情的水鄉古鎮周莊、同裡、錦溪等如繁星點綴在吳中大地;煙波飄渺的太湖間聳立七十二峰,湖光山色之美,不勝枚舉。
蘇州目前正在著力打造包括“古典園林、水鄉古鎮、千年古城和太湖風光”在內的“三古一湖”品牌和“東方水城”的旅游形像,積極開發新的旅游項目,未來的蘇州將會變得更加美麗和豐富多彩。
盤門風景區

盤門景區位於古城西南端,北臨吳宮喜來登大酒店和新市路,南跨環城河,景區內有著名的盤門三景:水陸城門、瑞光塔和吳門橋。1999年9月23日,新的盤門景區正式對外開放。2001年9月,APEC財長會議在蘇州召開,景區內的四瑞堂被選定為會場所在。
盤門是蘇州古城的八門之一,始建於公元前514年,因刻有木作蟠龍置於城門之上,以鎮懾越國,故稱“蟠門”。後因水流縈回交錯,改稱“盤門”。現存城門為元代遺構,城樓為1986年初夏重建。盤門由兩道水關、兩道陸門和甕城、城樓和兩側城垣組合而成,是蘇州古城唯一保存完好的水陸城門,也是全國僅有的一座水陸並存城門,是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陸城門分內外二重,二門之間設有"甕城",既可藏兵,又可圍敵;水城門和陸城門緊相毗連,亦分內外二重,兩門之間還有暗道可通城樓。水陸城門均設有巨大的閘門,古代用盤車提升或關閉,可控制往來行人與船只,便於設防守城。
從城垣北側坡道登上城牆,可以看到整個陸門、水門的布置和結構全貌,城牆上的雉堞、土炮、垛口、射孔、炮洞、閘口、絞關石、天井(防火用的設施)一應俱全。盤門處水面寬闊,水流湍急,是古代舟師出沒之所,戰略位置重要,故而盤門城樓的題額是:“中吳鎖鑰”,對聯則是:“古吳城闕川原壯,舊國干戈戰伐多”。當欣賞著城樓上的這副對聯時,面對著歷史的遺跡,怎不令人激起思古之幽情!
吳門橋,緊靠盤門,橫跨於古運河之上。該橋始建於宋,後於清代時重建,至今已有130多年歷史,是蘇州市區現存最高的一座單拱石橋,也是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橋身全長66.3米,拱券淨跨16米,拱高9.85米,形如滿月。橋南北坡步階均以整塊條石鋪設,兩側置有石雕坐欄。整座橋結構合理,造型輕盈優美,表現了江南水鄉古橋的風貌。拾級而上,駐立橋面,但見水道交錯,橋梁縱橫,舟船往來,城垣綿延,古塔聳峙,遠山近水與古城風貌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
瑞光塔為三國孫權赤烏年間,孫權為報答母恩,於普濟禪院建造了一座13層的舍利寶塔,又名報恩塔,即蘇州歷史上最早的佛塔。民間傳說此塔會現五色之光。宋代時,曾有高僧圓照開堂講經,因將玄奧的佛經講得出神入化,出現了堂上法鼓自鳴、庭下枯竹爆青、池中白龜聽禪、塔現五色舍利光之四大祥兆,宋徽宗遂詔賜額“瑞光禪院”,報恩塔也隨之更名為“瑞光寺塔”,俗稱“瑞光塔”。現在的瑞光塔始建於北宋初期的景德元年(1004年),通高約53.6米,采用七級八面樓閣式結構,整個塔體由下向上逐層收縮,使輪廓微成曲線,古樸秀雋、清秀柔和,體現了唐宋之際古塔的風格和結構特點。磚砌塔身基本為宋代原構,第三層為全塔的核心部位,1978年發現秘藏“真珠舍利寶幢”等珍貴文物的“天宮”暗窟即在該層塔心內。瑞光塔建造精巧、造型優美、用材講究、寶藏豐富,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1988年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門票:25元,提供評彈表演,乘坐游船為48元/人。
地址:東大街5號
電話:65260004
交通:公交游2、游5線、7路、39路、47路到盤門景區站下。平江歷史街區

沿觀前街往東,穿過大儒巷,就進入平江歷史街區。蘇州人把它看成古城的縮影,這個北起白塔東路,南至中張家巷,西起平江河,東抵內城河和古城牆,占地只有0.4平方公裡的區域,集中了城內最密集的河道、橋梁和水巷,還有大量作為文物重點保護對像的明清舊宅、寺廟道觀鑲嵌其中,營造出“小橋、流水、人家”的絕美佳境。有位於平江路衛道觀前16號的衛道觀,1982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初名會道觀,始建於元初,清嘉靖二十年(1541)更今名,此後歷經修葺,現存建築為中軸線上的山門、玄帝殿、三清殿、後殿以及西華堂、西廡等。
禮耕堂潘宅,位於衛道觀前7號,建於清乾隆年間。潘麟兆,安徽人,經營茶葉、絲綢、人參等商品,出入於我國東北及印度等地,因經營致富,定居蘇州。住宅座北朝南,左右五落(五路),前後六進,占地6700余平方米,規模龐大,體現了清盛時期宅院的藝術風格。
交通:202路、204路醋坊橋下或68路、307路、9路等相門站下步入街區,游客可乘坐三輪車或徒步串街走巷。 [code]<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onload="imgLoad(this);" src="http://images3.ctrip.com/wri/images/../../js/copy.js">
<script>[/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