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
蘇式食品品種繁多,經過幾千年的發展,至今已有12個大類,1200多個著名品種12個大類。分為6個幫式和6種特色,即蘇式菜肴、蘇式鹵菜、蘇式面點、蘇式糕點、蘇式糖果、蘇式蜜餞和蘇州小吃、蘇州糕團、蘇州炒貨、蘇州名菜、蘇州特色醬菜、蘇州特色調味品。蘇式食品具有四大特色:一、講究時令時鮮。蘇州四季分明,季季物產不同,傳統飲食素來因時制宜,即使是家常便飯亦很講究春嘗頭鮮、夏吃清淡、秋品風味、冬講滋補。蘇幫名菜則更是如此,如春有碧螺蝦仁,筍腌鮮,夏有西瓜雞、清炒三蝦,秋有鲃肺湯、大閘蟹,冬則有母油雞、青魚甩水等等。 二、講究選料做工.蘇州傳統飲食以“生活鮮嫩”、“寧缺不代”為選料原則,雞鴨魚肉選用既講究部位,如青魚一條要滿四五斤重,用豬肉要選腿精肋條。制作講究刀工、火工、做工,精工細作,為蘇式食品的風味特色。 三、講究色香味形。色澤美、香味美、味道美、造型美四者融為和一體,這又是蘇式食品傳統風格。利用食物的天然色素,點綴食品菜肴,利用花卉的自然芬芳,增進誘人的食欲。尤其是名菜中“松鼠桂魚”,“孔雀蝦蟹”等,船點中枇杷桃子,糕團中園林造型等等更是匠心獨到,巧奪天工,將繪畫雕塑藝術手段運用於食品制作之中,令人嘆為觀止。四、講究花色品種。蘇式食品繁花似錦,品種翻新層出不窮,同樣一條魚,紅燒、白燒、清燉、白篤,烹調成冷盆菜,也可制作一道湯,魚頭、魚尾、魚身分開可翻出種種菜肴。
松鼠桂魚以桂魚(又稱鱖魚、石桂魚)加工制成,活殺後去脊骨,在魚肉上剞成菱形狀刀紋,深至及皮,蘸干澱粉後,經熟豬油二次炸制,呈渾身金黃,肉粒翻開如毛,頭昂口張,魚尾微翹,形如松鼠,趁熱將鹵汁淋桂魚身時,會發出哧哧之聲,猶如松鼠歡叫。因其色、香、味、形俱佳,堪稱蘇幫名菜中主角之一。 據傳,松鼠桂魚由松鼠魚鯉魚演變而來。當初乾隆皇帝下江南,閑逛至松鶴樓,為應酬皇帝硬要吃魚,廚師急中生智,將供於趙公元帥神案上的鯉魚,炸烹而成。後來以骨疏刺少、肉質細嫩的桂魚替代了鯉魚,松鼠桂魚成為宴席名菜。蘇州名廚又在烹飪上精益求精,光是佐料調料就有河蝦仁、熟筍丁、得菇丁、青豌豆、豬肉湯及酒、醋、鹽、糖、豬油、麻油、蔥段、蒜瓣、干澱粉、濕澱粉…達十五六種之多。松鼠桂魚,被拍攝《中華三味》的日本友人譽為松鶴樓“首席名菜”,1983年11月在全國烹飪名師技術表演鑒定會上,被列為江蘇表演菜點之一。
唐詩中有“桃花流水鱖魚肥”,因而品嘗松鼠桂魚最佳時節,當推每年三、四月間。
叫化雞即常熟叫化雞,又稱煨雞,是富有傳奇色彩的吳地名菜,蜚聲海內外。相傳明末錢牧齋攜柳如是隱居虞山,一日散步山道,聞得異香,見一乞丐正在用松枝烤雞,雞身塗滿泥巴,烤熟後剝掉泥巴,雞毛一起隨泥帶掉,雞肉經火烤香氣撲鼻,丐人一無炊具二無佐料,以此帶毛雞塗泥燒烤竟然如此之妙。錢回家後,即命家廚如法炮制,不過雞肚中加入了佐料,柳如是品嘗後嘆道:“寧食終身虞山雞,不吃一日松江魚。”後來,常熟著名的山景菜館,精研創制了這道名菜,因鄉紳們認為“叫化雞”有失大雅,改稱煨雞,但人們習慣稱叫化雞。叫化雞選用當地著名的鹿苑雞(即四黃雞),宰殺後去毛洗淨,腋下開口,去內髒洗清,雞膛內加干貝、香菇、蝦米、火腿片等輔料,以及蔥、姜、酒、糖等調料,用荷葉捆扎外裹黃呢,放烤爐中煨烤。食時敲開泥殼,裝上盤,淋上芝麻油,隨帶芝麻甜醬、蔥白段蘸食。煨雞皮色有光澤,異香撲鼻,雞肉酥爛,味透而嫩,原汁原味,上筷骨肉即離,腹藏配料,鮮美異常,具有獨特風味。叫化雞不僅是常熟名產,還被江蘇省列為名特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