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是4月14日,早晨有一個霧靄繚繞的天氣,我們准備漓江游。是從磨盤山碼頭開出的,上一次也是從這裡上船。竹江碼頭是外事碼頭,一般接待外賓。
桂林的朋友說,現在雖然說是桂林旅游的旺季,但其實漓江還是枯水期的。一路從桂林市區到出來碼頭,可見漓江的航道還是挺窄的。
碼頭一字並排有十條八條游船,場面蔚為壯觀。八點半,我們的團隊十四人上了船。九點開始,船轉彎調個頭,開始往陽朔方向開出。
船上的服務小姐開始介紹行程及注意事項雲雲,但船艙裡一度雜音蓋過了她的聲音。有一個後到的旅行團可能缺了一名成員,然後又討論關於調座位的問題,於是服務員不厭其煩地告訴他們“座位先這麼安排,不要緊的,稍後可以換,而且許多游客會大部分時間不在底艙的。”這樣的混亂,令我自己都不好意思,歐洲不是這麼樣的,難怪會分開外事碼頭和內事碼頭。
混亂終於結束了。大概二十分鐘才會開始有景點。我們分斜對面的兩桌,阿強他們那桌開始“鋤大D”。我開始檢查我的電池、儲存卡、DV機,收拾外套准備上頂層占據有利地形。
船分三層,游客基本都坐底層,大約可坐一百至一百二十人。船頭有個駕駛艙,兩邊是出口,行駛中會關閉。座位分兩邊,火車卡座式,一張長桌六人,中間一條通道。靠外的玻璃窗可以推開,外面是沒有走廊的,不過視野還是不好的,基本上看不到什麼景。向船尾走去,左手是洗手間,當然,衛生一般。直去底艙尾是廚房,廚房前有鐵梯上二層,二層可以說是一個餐廳,面積是底艙的一半,前頭駕駛艙上面是一個小陽台,後面這裡是一個露天的平台,直接有一段樓梯上頂層了,這是視野最好的地方。
那天有風,小雨時下時止,穿上有裡的風衣,拉緊,最合適了;戴上太陽帽上去,不過到中途時風刮得比較大,帽子還是戴不牢。已經有些同道中人拿著長槍短炮候著了。我站的是頂層船頭,喇叭底下,嘿嘿,如果兩手臂一伸就有那麼點像鐵達尼裡的露絲了,不過缺了個傑克陪我一起瘋。
不久,老爸也上來了,他喜歡看石頭,我想,他是把桂林山水當大盆景來看的;老媽就不主動了,大部分時間在底艙。
咱的先輩範仲淹曾教導我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是何等的境界?人們游山看水,往往把自己的想像、情感甚至宗教信仰加入,於是就有了句“三分形像,七分想像”,於是就有了“望夫石”、“母雞馱老人”、“張果老倒騎驢”、“鯉魚岩”……。
一路過去,算是游了個“煙雨漓江”吧,從喇叭傳出服務小姐用相當蹩腳的普通話報出一個景點名,大家就賣力地左右指點:這裡是,那裡像,可能不是。往往拍得照來,我找不到所說的景點了;往往許多人按照自己的想法,找到了自認為是的景點,滿意地拍下留念。如果真的群山有魂,是否會笑:好一船又一船的痴人說著痴話?!
從半邊渡開始,我們不時見著徒步的“驢友”們。或兩三人出沒於從林中,或八個十個成群走在沙灘河堤上。不知誰開始呼喊著揮手向對方致意,“喲呵——喲呵——”,陌生人之間傳遞著一種純粹的快樂,在這一刻,我們相互成了對方的景點。我羨慕他們,盡管有人說:坐我們這種大游船才有最佳的視覺效果。當然,這裡值得我們來不止一次。
看著人們常常欣賞的山水景點,我想,造物者用億萬年的時間造就成了“景點”,我們只是在它們的漫長生長過程中擦身而過,一山一石一水一木,給它們一個名字,一個故事,甚至給它們傷害。它們默默,看著我們這一批億萬年來的第幾批發著怪叫聲的客人。
船上的伙食乏善可陳,服務員在啟程時就游說大家加菜,說中午的盒飯只有一些豆腐,然後及時推出一些炸螃蟹、炸小蝦的小吃和漓江特色菜,那條180元的漓江魚,吃第一口你就會後悔。雖然確實是在途中有漁民的小艇鉤住這只游船賣河鮮上來,但做得又確實是不好!盒飯其實是不錯的,只要你不是抱著住五星級賓館的心態出來,麻婆豆腐裡面有一點肉絲、一些煮豆芽、一個煮雞蛋、一條速食香腸、足夠的米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