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6.12Tue.
談完公事一看表剛4點多,出了省政府,我按照原計劃,馬上忙裡偷閑的打車直奔碑林而去。沒想到這麼近,好像剛一起步就到了。碑林7點才關門,45元一張門票,真不便宜。一進大門,立刻就感到一種清幽安靜的氛圍,心仿佛一下子靜了,從世俗的紛擾中回到了歷史的積澱之中。游人不多,令我難以忍受的是周邊總是簇擁著一群日本老年游客。日本人對中國歷史文化、書法的喜愛由此可見一斑,甚至令我等中華兒女為之汗顏。這次最遺憾的就是沒帶照相機,無法把西安古城的畫面一一留下。因此只能記在腦海裡,留下文字的記錄。雖然我對書法也只是略知一二,只能說出顏體、柳體,行楷草篆這些詞,再記得幾個大家的名字,上學時還練過一陣柳體,但心中對名家的書法作品始終是充滿喜愛和尊敬的。在一塊塊石碑前駐足停留,時間仿佛在這一刻飛速倒退到那個遙遠的年代——那個使用毛筆、紙張的古老年代;而今天的電腦無紙化時代令我們對書法藝術除了崇拜之外更多的就是敬而遠之了。幾個年輕人在院內石碑前擺著各種pose留影,令我啞然失笑。而當我第一次看到如何用刷子蘸上墨汁塗在石碑上,再覆上薄薄的宣紙,做出碑拓的時候,一回頭身邊站著的卻是一位同樣凝神注視的日本老人。這麼古老的藝術,卻要漸漸荒廢。我幾次想重新提筆練字,但時間卻定在了退休之後。在這個功利的時代,心太浮躁了,無法斂心靜氣,沉醉其中。
看了一個多小時,出門時向工作人員打聽如何去鼓樓,一位熱情的大叔給我指點如何穿過城門洞乘坐哪輛公交車。出得門來,見高高的城牆,名曰“文昌門”。仰頭觀望,西安城牆保存的如此完好,古樸而雄偉,大唐盛世的昔日鼎盛可見一斑。不知為什麼,上次和老公來西安玩,可能是因為走馬觀花的緣故,雖然上了城牆,可對古城的印像並不深刻。而這次每當我或乘車或步行穿過古城城門的時候,一種強烈的歷史厚重之感就會撲面而來。
6點多正趕上西安下班高峰的大堵車。我搭了一輛公交車,在鐘樓下車。信步走向鼓樓,暮色之中,鼓樓更顯肅穆端儀,燕子啁啾飛過,一派“暮鼓晨鐘”的景像。穿過鼓樓門洞就是久聞的“回坊街”,一踏入這條街,撲面而來的就是濃濃的牛羊肉的氣息。口渴難耐的我花1元錢買了一杯酸梅湯——這也是西安的特色飲品,頓覺清涼解渴、酸甜開胃。路邊小店林立,我走走看看把一條街走到頭,卻都沒勇氣走進一家店。可能是剛從清潔美麗的杭州回來,對這些路邊小店的衛生狀況實在有些擔憂,腸胃好像一下子也沒做好迎接西北飲食的准備。看來看去,揀了一間人較多的酸菜炒米的館子,見每人面前一盤炒米,就依葫蘆畫瓢地點了一碗——網友強烈推薦。又想要一串羊肉串,我不知味道能不能接受,想試一試,誰知伙計說最少5串。同桌的一個男孩提出share,正好。和這個男孩邊吃邊聊,得知他是從深圳出差來的,原來是中興的(心想自己和學通訊的還真有緣)。這頓飯吃的到不寂寞,吃吃聊聊,挺開心。餐後算賬,花了9.5,炒米實在一般。起身揮手再見,各奔東西,這也是一個人出來的樂趣吧。
一路從鼓樓走回西京國際酒店,大約1站多的路。想順路在百盛買些土特產帶回去,可沒有超市,只得作罷。酒店邊是“都城隍廟”的牌坊,老遠就聽到鼓樂喧天,走近看是幾個老年人組成的鼓樂隊,笙管笛簫,老人們專注而投入的演奏著。覺得西安真是個太古老、太有歷史的城市,連同樣從古都而來的我都不得不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