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大歌已經有500多年的歷史,侗人文化三樣寶:鼓樓、大歌和花橋其中之一便是。“漢人有字傳書本,侗族無字傳歌聲;祖輩傳唱到父輩,父輩傳唱到兒孫”是侗族生活的真實寫照。 上世紀50年代侗族大歌的被偶然發現扭轉了中國歷史上沒有和聲藝術的錯誤觀念,在國際上引起了轟動。它是一種“眾低獨高”的音樂,必須由三人以上來進行演唱。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是其主要特點。節日歡騰互慶,以歌相賀;男女相戀,以歌為媒;生產生活,以歌傳言;喪葬祭祀,以歌當哭;傳承歷史,以歌還說。可說是無事不歌,無處不歌,無人不歌。善歌者人皆重之。還是在火車上玩殺人的時候遇到的一對情侶,他們在去年的這個時候去過貴州,路線和我們差不多。當然要咨詢一下前輩,最終決定一定要去一下他們強力推薦的宰蕩。宰蕩是一個山裡的小侗寨,車不能開進去,需要步行一個小時的樣子。寨子雖小但裡面的小姑娘唱的大歌是非常的動聽,而且那裡的人都很淳樸,只要帶給她們一些文具糖果之類的就能給你唱很好聽的大歌。可以在那裡住一晚上,價錢也很便宜。小黃也有大歌,但那裡已經是很成熟的商業表演了,所以去宰蕩可以欣賞到最原脂原味的東西。出西江千戶苗寨只有那一條路,在離開的時候卻覺得那麼快就開出去了,看來旅途中永遠是載著目標的去程比收獲回憶的回程慢。貴州的路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的話就是“山路彎彎”,還好我們走的是一條省道,雖然盡是上下迂回,滿目蒼翠的蔥蘢風景倒也這邊獨好。間或被我們超過的還有一些騎山地車裝備專業的人,不管他們是否自行車運動員,那條道卻也不失為一個訓練的好地方。小面包在蜿蜒曲折的山道上爬行婉轉,我們也是平均5秒鐘就要因為車行方向的改變而左搖右晃一次。不得不嚴重佩服阿拉同學,在如此搖擺的車上居然能酣睡得如豬玀般倒在旁邊的我肩上,真是佩服得五體投地。。。經歷了上上下下的百轉千回,途遇一次沒被堵多久的小塌方,終於在下午四點左右到達了榕江。稍事休整繼續前行,行至一個叫豐登的地方本打算棄車步行到宰蕩,但那裡的村民告知現在已經可以開車進山了。喜之,不用額外安排師傅的行程了。進山的路是沒修過的田間土路,碎石和不平的路面讓車輛不敢輕易提速。左右搖晃間發現窗外的景色非常怡人,如果不是因為趕時間,下來走走真的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終於到宰蕩了,發現這確實是個很小的寨子。侗寨和苗寨好像差別不大,但這個小寨子要顯得更老更破一點。被時間染成深褐色的木樓向人們訴說著那已經兩百年的風雨,而依舊的石板路,地上正晾曬的谷物,聚集閑聊的人們,信步走過的老牛,樓閣窗台上懸掛的衣物都向我們訴說著它仍然是祖祖輩輩居住在這裡的侗鄉人生活的地方。小姑娘們都穿著蘭色的斜襟褂子,沿著衣領和開襟的地方繡著一圈五顏六色的花,還有好多寨子裡的婦女穿的也是那樣的衣服,盤花錯節的發型似乎仍有一些魏晉遺風。只不過基本上小孩們的衣服都是髒髒的,可能跟田間地頭的生活環境有關吧。
來之前買了一些文具和糖果打算分給村裡的小姑娘聽她們唱歌,阿拉終於能像扔炸彈一樣把那些由他保管的塑料袋裡的東西分出去,但見他跳來跳去不到兩分鐘便完成任務。孩子們分到東西都很高興,我們也等著聽美妙歌聲了。沒想到的是當我們提出聽歌的要求時,孩子們說唱歌要給錢,因為唱歌要穿專門的衣服很復雜的,10塊錢一個人,隨便我們點,要聽多少就唱多少。有點傻眼了,來到這裡除了聽唱歌不就是體會這裡的淳樸民風民情嗎,怎麼現在都要上錢了?雖說商業化加劇,但難道這個山裡的小村子也這麼快受到感染了嗎?不由得想到了進山時一路上發現的正零星修建的貌似度假旅社的小木樓,感嘆也就一年時間商業化的腳步也沒有落下這個小村莊。試圖說服她們不要錢給我們唱,但不奏效,雖然想聽歌卻又心有不甘,於是便接著在村裡轉悠。不知不覺來到了唱大歌的鼓樓前,這也是寨子裡的一個集中活動場所吧,突然先前得到我們分發的文具的4個小女孩主動說她們可以給我們唱,但就穿平時的衣服不換裝。當然沒問題,大家便圍攏了過來聽。小女孩的聲音很清脆,雖然不懂她們在唱什麼但也聚精會神心曠神怡。小女孩唱完了便各自散去,最終大家決定還是給專門表演唱歌的每個小姑娘10塊錢聽她們唱,要不然來了一番只聽了一兩首歌豈不是很不甘心?小姑娘們聽得我們要給錢聽唱歌也很開心,飛似地跑開去說回家換衣服。等了一會兒一個盛裝的小姑娘出現了,看來她是動作最快的一個。陸續又有盛裝打扮的小女孩到來,看來確實如她們所說,唱歌是需要特意打扮的。小姑娘們都穿著節日的盛裝,或黑或紫或褐的緞衣裳,腰上,裙邊,袖口都有不同顏色的鑲嵌,漂亮的綁腿一看就出自媽媽的手。而孩子們身上頭上戴的銀飾更讓人眼前一亮,粗細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銀項圈和項鏈真叫一個環佩叮當,頭上插滿了五顏六色小花的頭飾把小姑娘們打扮得花枝更俏。唱歌的一共有11個小姑娘,其中唱高音的小女孩穿著白色的上衣,其他的都如彩虹般斑斕著。看得出女孩們都精心地化了妝,一點口紅一些眼影便將青蔥羞澀的年紀襯托得更加嬌羞。那時候,只覺得10塊錢已經不重要了,小姑娘們用心地為你表演,那就足夠了。
小姑娘們排成兩排,大歌在高音小姑娘清脆的嗓音下如噴薄而出。侗族大歌“眾低獨高”、復調式多聲部合唱方式是中外民間音樂都非常少見的,只聽得耳間小姑娘們的聲音分成多個音部,忽而婉轉忽而激揚忽而高亢忽而低回忽而綿綿不絕忽而似臨淵急停。雖不懂其中含義,但鳥叫蟲鳴、高山流水卻也是聽得人如痴如醉。小姑娘的聲音如清晨的小百靈般清脆干淨,歌聲如黃鸝鳴翠柳般飛上雲霄,那時只得一句,便是“大珠小珠落玉盤”。一曲唱畢,眾人無不鼓掌相迎。歌曲有長有短,在聽了好幾首大歌後,不得不乘著暮色在意猶未盡中離去。天籟之聲,仍然余音繞梁。。。。。。

(宰蕩木樓)

(唱歌的小姑娘們)

(侗族小女孩)

(擺POSE的小男孩)

(洗衣服的小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