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後離開六庫,天氣無比晴朗,空氣涼爽而清新。10:00發車,預計下午15:30到達騰衝,這一段路是這次旅行中最好走的一段,大概有多半都是高速路,只有很少一段路是高黎貢山的盤山公路。一路上視野逐漸變得開闊,景色與怒江州也大不相同,山地的線條越來越低緩平和,植被景觀和土壤量也大不相同,低窪的河谷地帶出現了大面積的梯田景觀,聽說附近還是咖啡的重要產區,著名的高黎貢山小粒咖啡就產自這裡。路上還看到了大片大片的甘蔗林,不過這裡的甘蔗是青稈甘蔗,大多用來榨糖了,也不是特別甜。路過的民居也和怒江邊上的山地寨子大不同,有幾個傣族的寨子,有漂亮的佛寺和佛塔,金碧輝煌的。 到達騰衝之後,直奔縣城四公裡以外的和順。和順曾在2006年CCTV的評比中被評為中國十大魅力古鎮的第一名。與其說是個古鎮,不如說是個古村落,當然雲南正在大力開發小鎮經濟所以愛怎麼叫就怎麼叫吧。和順給人的第一印像一如其名,非常安詳平靜的一個小鎮,其建築風格,有徽派的水墨氣,又有亞熱帶地區的嫵媚之感,很多建築的正面看上去都非常舒展,仿佛廣角鏡頭中水平線有微微的弧度,而高檐鉤角又加深了這種傾向。 村邊盛開著大片金黃的油菜花,村民們趕著水牛和鴨子在美麗的街巷間行走著。村邊的小河上有幾座洗衣亭。據說和順是著名的僑鄉,以前男人們都必須去緬甸做生意否則就會被人鄙視,於是賺了錢的男人就投資在村邊修了很多洗衣亭,以方便留守的女人們洗衣服,似乎這是和順獨特的一景。另外還有很多男人客死他鄉,留下孤兒寡母相依為命,後來兒子長大了出息了,就給母親修築一座孝節牌坊。哎,這一座座孝節牌坊背後是多少女人孤獨辛勞的一生阿~~~ 參觀了滇緬戰爭紀念館,解說詞寫得非常夠勁兒,而且立場非常獨特,讓人覺得日本人真是可殺,有骨氣的中國人真是可敬。 參觀了著名的和順圖書館,據說這是中國獨一份的鄉村圖書館,但可惜的是外人不能借閱圖書只能看看門口擺的報紙,也大多過期不少時日了。 在村口的橋頭上,從一位老大爺那裡買了一塊錢的麥芽糖,差不多一滿捧,吃著玩唄。後來才發現那天正好是腊月二十三,糖瓜粘的日子,呵呵,還正好應了景兒了。 翌日,早起,住的民居的大媽已為我們做好了早餐,當地的特色名吃“保山大救駕”。其實就是炒餌塊,相當於用米粉作的面片。名字的由來據說是當年大理國國王戰敗逃到保山,吃了這個贊不絕口,相當於慈禧西逃,吃到的窩窩頭吧。保山大救駕標准的吃法是配酸酸辣辣的清湯,大媽還准備了一些當地的小菜:酸漬菜,炸藕(一種很細長的藕,生吃有點苦澀),炸蝦片,炸豆皮。 在陽光下沿著小鎮的石板路向山上走,樹影婆娑間感覺很是涼爽愜意,陽光照在身上的時候又特別溫暖。 參觀了劉家祠堂和李家祠堂,院子裡擺著整整齊齊的兩溜植物盆景,艷紅的茶花在陽光下怒放著,非常好看,從來沒覺得茶花有這麼漂亮過。涼亭下面,一群大爺們或是喝茶,或是打牌,或是推著麻將,悠閑得緊。突然意識到這不就是西方社會的俱樂部嗎,或者是現在都市裡的會所嗎。以前常常感嘆中國人因為沒有信仰,所以沒有例常的教堂裡的聚會與社交,但看來古代沿襲下來的傳統宗族文化很好地促成了中國式的社交圈的形成。 在通往艾思其故居的路上,又看到一個洗衣亭,一群中年男女興致勃勃地在那裡舂粑粑。粑粑其實就是我們的糯米年糕。有人負責揉摻了紅豆的糯米,有人負責踩舂粑粑的杠杆,有人負責揉錘子底下的半成品,有人負責把粑粑拍成圓餅形狀放在棕葉上面,在太陽地裡晾著。看來是在准備過年啦。 艾思奇就是毛主席的哲學老師,他本姓李,屬當地一望族,李氏宗祠就是他爸爸修的,門口有毛主席的題字“一個真誠的人”這個意思很好。 不幸的是,後來我發燒了,只能折返回民居旅社,臥床靜養。 翌日,早起大安,其實是被接連不斷的爆竹聲吵醒的。又看到大娘在門口插上了兩根一米來長的紅香點著,聽說是腊月二十五,當地年前最重大的日子,大概相當於咱北方的小年兒。早飯是大娘做的糯米粥和雞湯餌絲,飯罷向西線游覽。從村口大榕樹向西走不多遠就是寸氏宗祠,相對李氏與劉氏宗祠,庭院要小一些,但建築非常精致秀麗。照例是一群大爺們的會所,令人羨慕啊。後又去了財神廟跟中天寺。看來這裡是泛神主義,能幫上忙得都可以塑個像供人拜拜。財神廟裡有小片的菜地,中天寺裡有佛祖觀音玉皇大帝,相安無事。院子裡幾個穿著毛背心兒的尼姑和幾個村民在往細干藕上纏薄薄一圈面,估計又是准備過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