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號日記---帕羊
--------------------------------------------------------------------------------日期:2007-6-6 23:43:49
日期: 2007年6月6日
天氣: 晴
行程: 285公裡
路況: 沙石路
全天均為有保養的沙石路,在一個叫做香築的帳篷村投宿(從帕羊過來60公裡),住20塊錢一位的帳篷,總共行程285公裡。
香築也叫三兄弟,三兄弟這個叫法具體怎麼來的我們也不得而知,這裡海拔4680米,為數不多的帳篷民居裡竟然有個川菜館,看來四川人是想把川菜發揚光大到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呵呵。當然我們的晚飯就在此解決了。敬告來此投宿的游客,這裡家家有狗而且還不止一只,沒事千萬別招惹他們,說不上其中不乏藏獒出沒。
現在算是真正走在去阿裡的路上---國道219,沿途車輛相對較多。有旅游越野車、大貨車、摩托車、甚至自行車。我們的司機說5年前從拉薩去阿裡至少10多天時間,來回就快一個月了。現在的路好走多了,以前沒有橋的地方都有橋了,小橋換大橋了。我感受最深的是01年的時候出薩嘎不遠有個非常原始的輪渡現在也消失。
今天沿途都是沼澤濕地、植被稀疏的戈壁和沙化嚴重的荒漠,在經過一些不知名的湖泊時還陸續看到很多水鳥有赤麻鴨、黑頸鶴、海鷗等等。甚至藏野驢和藏原羚也有零星發現,可能這附近的環境透支的很嚴重,從野生動物的數量就可見一斑。因過度放牧而造成草場沙化的問題也在加劇。為了追求經濟效益而改綿陽為山羊,山羊絨的價值是綿陽毛的幾十倍,但是山羊對草場的破壞是絕對的,甚至把草根都刨出來吃掉,這也是主要原因罷。
馬麗華在《十年藏北》中就環境保護和原住民生存及扶貧時有一段論述,在這裡我引用一下“一,移民搬遷,部分牧民可向西藏南部轉移安置,轉移人數為十萬八萬如何?包括藏東南、藏中南在內的廣大南部,海拔不高,氣候溫和,自然資源十分豐富。二,向城鎮集中,擴大城鎮規模,強化服務功能,使部分牧業人口向城鎮和公路沿線集中等。”但是我覺得這樣做還有幾個問題要解決:一,牧民觀念的改變,草原牧民千百年來主要以游牧為主,他們已經非常適應了這個環境和生活方式。二,有些牧民的懶惰,他們只會每天放羊,每天跟著羊群轉,兩個袖管永遠是空空的隨風搖晃。他們甚至不願意拿起剪刀自己來剪羊毛而請人代勞,報酬就是牽走一些牛羊。每當我們來到牧民的帳房前總有內心振顫和悸動,他們也會非常友善的出門遠遠的來迎接,甚至帶上或3個或5個卻生生的孩子來迎接,目光中充滿了友善,每到這個時候我又能說什麼呢?這些可能是當地政府才會考慮的問題了---生存---發展---保護。
有人可能以為我剛才把話題扯遠了,確實這麼沉重的問題不是我個人能改變得了的,但我想至少我的聲音可以告訴幾個人或者更多。請妥善保護好這片高土,這些都是我有感而發。歡迎批評指正或者能引起一些討論我更是欣慰。

(黑頸鶴1)

(黑頸鶴2)

(黑頸鶴3)

(黑頸鶴4)

(黑頸鶴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