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年10月份的我,已經非常熱忠旅游,並開始嘗試自助游的樂趣,於是在那年第一次自己規劃線路,自己定酒店,安排了一次鎮江揚州的兩日游。不過那時候走的線路大部分是參考各大旅行社的鎮江揚州兩日游的線路:第一天坐火車到鎮江游玩了金山和北固山後匆匆趕到揚州,第二天在揚州玩了瘦西湖,大明寺,觀音山等景點,然後返回鎮江坐火車回上海.在經過一年多的旅游歷練後,我再回想一下當年的這條線路,才發現有多大的失誤呀,面對著鎮江和揚州這兩個歷史名城,我錯過了太多.所以一直以來我都有想要重游鎮江和揚州的心願.這次五一長假,因為在放假的前一個禮拜才開始計劃,而這個時候通過個大網站訂江浙一帶旅游城市的房間已經基本上訂不到了,除了鎮江.而鎮江的房源充足價格也不貴,靠近火車站的四星級的鎮江賓館的雙標間只要198,索性我就借此機會圓我的重游鎮江的夢吧.5月3日坐火車到鎮江,因為太晚買票,只能買到慢車票,而且在途中還幾次停車為D車組讓路,拖拖拉拉得在將近下午1點鐘才到站.出了站先急急忙忙買好了明天回上海的車票,連酒店也顧不上去,就踏上了火車站門口的4路公車,這部公交直達焦山.下午2點,我已經站在了焦山輪渡碼頭等著坐船過江上焦山了.焦山門票50元,有學生證可以打7折,當時我拿著50大鈔給售票阿姨時,她疑惑得問了我一句”50元的?”,估計我實在長得面嫩,阿姨大概以為我的年齡看上去應該買學生票,這時候我就在想,為什麼出來時不問表妹借學生證呢.因為下午6點之前我必須要到酒店check in,所以我給自己在焦山的游覽時間為3個小時.下了輪渡,迎面就是上書”焦山勝境”的牌坊,牌坊後的照壁後,是定慧寺.定慧寺始建於東漢年間,原名普濟禪寺,曾改名為焦山寺,後由康熙南巡時改名為定慧寺,為有定力,有智慧的意思.定慧寺不大,山門殿後的廣場上,左右兩側是鼓樓和鐘樓,廣場中央是玉帶橋,橋有三帶,左右兩帶上分別有紀念焦光和定慧寺高僧茗山的焦公亭和茗公亭.過了橋之後是天門殿,天門殿後當然是大雄寶殿.殿內的三尊大佛金碧輝煌,玲瓏的長明燈高懸半空,顯得整個大殿即氣宇輝煌,又莊嚴肅穆.不過最吸引人的還是殿內的穹頂.頂上的鬥拱都是用小木塊一塊塊拼合而成,據說沒有用一顆釘子.穹頂也漆金描紅得畫滿了很多佛教圖案.最高初懸掛著的”香林”二字的牌匾是康熙皇帝的親筆.定慧寺內有很多樹木,其中有一種不知名的樹上開著白色的小花,散發出陣陣幽香,寺內濃郁的香火和這淡雅的花香混合在一起,一重一輕,一濃一淡,相得益彰.大雄寶殿後有一條幽徑,我順著小徑一路尋過去,原來是一座大殿隱藏在在綠蔭下.依我對寺院的了解,八九不離十應該是藏經閣,走進一看,果然是一棟兩層樓式的建築,建築的第二層是藏經樓,更有趣的是,一樓門柱上的一副對聯裡更是提到了在二樓讀經學識的內容,可惜對聯的具體內容我沒有記住.在定慧寺內轉了半天,我一直在找不波亭.據一些旅游資料裡記載,不波亭就是定慧寺的山門,可是我左瞧右瞧就是覺得這個山門和資料裡記載的不波亭不一樣.後來我終於在定慧寺的西側找到了它.原來這是定慧寺的”老”山門,它比現在這個山門小得多,但門口仍舊有一對石獅鎮守,門旁左右兩側懸掛著”長江此天塹,中國有聖人”的對聯.進入山門,迎壁上是對聯的橫批”海不揚波”,是說焦山聳立在長江的中心,猶如鎮海之石,驅逐海怪,連大海也平靜得沒有一絲波浪,不波亭就是海不揚波亭得簡稱.出了定慧寺,右側是茗山法師紀念館,館前掛著”人天師表”的匾額.館內是介紹茗山法師的生平,在茗山法師的塑像後面有一塊石壁,上面洋洋灑灑得介紹了法師從出生到歸去的幾十年裡的豐功偉績.紀念館前是上山的路,突然看見一個小門上寫著碑林兩個字,我毫不猶豫地就衝了進去,這裡可是歷代書法名家的碑刻彙集的地方,所以焦山也因此被稱為書法之山。開始我還以為所謂碑林,大概會像墓地裡似的所有的碑刻都跟墓碑一樣零亂得豎立在泥土裡,誰知一看才知道,還是將碑刻砌在牆上。最先參觀的兩、三個房間內的碑刻都是墓志銘,我沒什麼心思一一細看,不過還是發現了一塊有意思的碑刻—宋·禹跡圖。是將古代九州的500多個名山大川的位置雕刻在石碑上,有意思的是,後來我在紀念沈括的夢溪園裡發現了同樣的碑刻,沈括和這碑上的地圖也有著淵源呀。碑林內上千塊的碑是看也看不完的,我把目標放在尋找碑林內的“碑中之王”《瘞鶴銘》(瘞是古語,掩埋,埋葬的意思)。這是和洛陽的《石門銘》齊名的“二銘”之一,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相傳此銘是大書法家王羲之為了悼念他在焦山夭折的兩只仙鶴所做的,後來這塊碑落入江中,後人打撈上了六塊原石,只有八十幾個字,已拼湊不成原文了。在尋找《瘞鶴銘》的途中,到是讓我無意中走到了御碑亭處,亭子中間的石碑的正面篆刻著乾隆皇帝第一次到焦山時寫下的《游焦山歌》,背面則是乾隆皇帝第三次游焦山時又做的《游焦山作歌疊舊作韻》。詩中有詞將鎮江的金山和焦山做了比較。好像自古以來,金山和焦山的僧人就喜歡相互攀比,他們比規模,比僧眾人數,比香火。不過乾隆在詩中可是下了結論,他說,如果就山水風景而言,焦山更勝一籌。我也覺得,金山的地域不如焦山廣闊,但它的殿閣比較多,也比較輝煌,所以世人都說金山是寺裹山,焦山是山裹寺。兜兜轉轉後,我終於找到了《瘞鶴銘》,它被單獨放置在一間屋子內。上面的字體屬於隸書,懂書法的人把隸書稱為“大字”,不知道清秀的楷體是不是就應該被稱為“小字”了?《瘞鶴銘》被尊為“大字之祖”,是隸書到楷書演變過程中的重要石刻。殘缺石塊上的字的確石蒼勁有力,灑脫飄逸,可我認得的字卻沒幾個。碑林的邊上是焦山行宮,是乾隆下榻的地方,覺得這裡作為皇帝的行宮好像小了一些,不過行宮內有一處風韻亭,據說是乾隆皇帝和大臣對弈的地方。亭中石桌上擺放的一盤殘局,似乎也在印證這裡是皇帝行宮無疑了。出口處有一眼“東泠泉”。這裡其實沒有泉眼,只是焦山的和尚眼熱金山有一處泠泉,就打造了一口井,硬是稱為“泉”。這也是焦山和金山相比的結果之一。出了行宮,在焦山的山腳下,是建於鴉片戰爭時期的古炮台,是一個由八個炮堡組成的呈扇形的炮台,正對著長江的入海口,這裡也是鎮江人民英勇抗擊外國侵略者的見證。看到介紹上說,當時英軍艦隊入侵長江,在這裡遭到焦山炮台守軍英勇抵抗和沉重打擊,但面對七十余艘敵艦,炮台守軍終因寡不敵眾,守島居民,一千五百多人全部捐軀。而在抗戰時期,日軍將原本為三層的炮台摧毀了。如今我站在這些殘埂斷壁處,覺得很感傷,我們的國家在近代歷史上,曾經被那麼多國家侵略過,而有些所謂的大國面對這些鐵證般的事實,還厚顏無恥的不肯承認。以前我喜歡吃日本拉面,也向往到日本去旅游,不過現在拉面在內的一切日食碰也不碰,去日本旅游也改成看看伶俐主持的東京印像就好了。順著炮台邊上的山路我繼續上山,沒走多久,就看到一塊石碑上面刻著李白的《自焦山望松寥山》:石壁望松寥,宛然在碧霄;安得五彩虹,罵天作長橋;仙人如愛我,舉手來相招。不是特別能理解這首詩得具體意思,但總歸是在誇贊松寥山的美景。大概在放置石碑的這個地方,李白看到了松寥山並有感而發。不過在我看來,松寥山小到就像是江面上突出的一塊巨石,不經意很容易被忽略。距離石碑不遠處是吸江樓。它的地理位置是在焦山東峰絕頂(不好意思,又要說一句,焦山風景很美了,但實在不夠雄偉,所以這東峰絕頂也不那麼雄俊),在吸江樓的上層俯瞰長江,只見蒼茫萬傾,眼界頓時開闊,確實不負“吸江”之明,而且據說這裡是被歷代游人所稱道的看日出的絕佳地點。再往山上走一點,一道白牆圓拱門告訴我院內是板橋書屋。“揚州八怪”之首的鄭板橋曾在此處修行過,院子不大,裡面有小齋兩、三間,現在都當作了鄭板橋紀念館,出售一些鄭板橋書法的拓片什麼的。正覺得這裡無甚景點准備離去的時候,發現院落深處有一條小徑不知通幽到何處,有三兩的游客正走過去,我也好奇得想要一探究竟,於是一走便走到了別峰庵。說是“庵”,其實是一座四合院,但院內卻又有大雄寶殿,再看黃色的院牆,這應該是寺廟的建築。再說別峰庵的名字,是指此峰有別於焦山山頂的東西主峰,是位於兩峰之間的別嶺上,難怪不是那麼容易被發現。別峰庵下應該有座百壽亭,不過當我在庵內看到山頂的萬佛塔已經近得好像就在眼前一樣,就迫不及待得奔向頂峰去了,於是便錯過了這個亭內刻有一百個不同樣的篆體壽字的亭子。萬佛塔位於焦山頂峰,塔外有塔院,塔院的前後大門上分別刻有“海不揚波”、“中流砥柱”八個蒼勁有力的石刻大字。萬佛塔是一座明清式的仿古塔,七級八面,塔的外牆上描繪著唐三彩護法諸天壁畫,塔內供奉著一萬余尊金身佛像,塔內塔外一片金碧輝煌。想要爬上塔還要再出15元的登塔費,這個時候我就更懊悔沒有向表妹借學生證了,不過既然已經在塔前了,豈有不上塔的理由。塔內的牆壁上鑲嵌著許多小金身佛,還畫著許多美麗的飛天,當人在沿著狹小的台階小心翼翼地攀爬的時候,仿佛真有一種置身天庭的感覺。萬佛塔的整體建築中還包括地宮和天宮,地宮是地下室,天宮是位於塔頂的剎,這兩個地方都是僧人藏寶的地方,還有歷代高僧的舍利也會被放置在這兩個地方,天曉得他們都藏了什麼寶貝在裡面。爬到塔頂,由近至遠眺望著焦山的全景,看到長江對岸的鎮江市區。這時天上下起了一陣中雨,天色也變的灰蒙蒙的,在看看遠處的長江,真的是江天一色了。 在塔頂吹夠了風,雨也漸漸停了,我下了塔,並順著另一條路開始下山。一路走下去,沒看到什麼大景點,走到半山腰的時候才看到了壯觀亭。亭名壯觀,其實只是一般的六角亭,但卻有三副對聯,中間的一副是“江天共一色覽,心跡喜雙清”,大概是指從這裡遠望的話,可以看到很壯觀的景色,但時世變遷,現在能看到的只是山上的綠樹而已。拾級而下,我又分別路過了埋葬僧人舍利的塔林和三詔洞。三詔洞供奉著焦公焦光。東漢末年,著名學士焦光隱居在此,漢獻帝聞其高名,曾三次下詔書請焦光出山做官,但他都稱故拒絕了,而後人為了紀念焦光為當地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就把當時他隱居的樵山更名為焦山。在快接近山腳的地方,有一片摩崖石刻,看落款有唐、宋、元、明、清各個朝代、各種字體的書法,而浮玉岩上的“浮玉”兩個大字,似乎事對這些題刻的總結:浮在岩壁上的瑰玉。個人覺得這些題刻真的很賞心悅目,但景區內對它們的保護卻不是很重視,很多題刻的字不大,因為長期裸露在空氣中,已經剝蝕看不清了。到了山腳,參觀了羅漢洞和焦公紀念館後,我在焦山的游覽算是告一段落了,抬手看看表,時針指向下午4:30,比我訂的時間還早了半個小時,不過我也不敢大意,仍舊是匆匆得上了返回的輪渡到公園門口乘4路公交去酒店。焦山公園內有索道可以到山頂萬佛塔附近,20元一人。我覺得沒有必要,一來山不高,爬上去不費什麼力氣,二來上山下山得路上都有一些值得駐足的景點,如果坐了索道就是又多花了錢,又錯過了一半的景點,多可惜。鎮江的4路公交車很多,所以我在公園門口很快就搭上了車。車子行到快到火車站的時候,老遠就聞到了一陣很濃的醋的味道,開始還以為是誰在車上打翻了醋瓶子。突然想到,鎮江最有名的恆順醋廠就在這一條路上,而且還有站名,想到醋廠離酒店很近,我就在那站下了車。從外面看進去醋廠很大就不用說了,我比較感興趣的是廠門口有他們的門市部,裡面除了出售醋類的禮品外,還賣零拷的醋,這在上海基本已經看不到了。我嫌拎著瓶瓶罐罐的太麻煩,就買了三瓶不同口味的醋奶算是嘗鮮吧。在酒店的登記手續很快就辦好了,五月份鎮江的6點鐘天氣還是很亮,游興正濃的我放下隨身的行李,在酒店對面乘坐2路公交,准備到西津古度游歷一番了。2路公交的司機很熱心的告訴我,到西津古渡的話,在人民街下比較方便。人民街也是一條古街,街道兩旁的建築比如藥房、布店一看就是上年紀的老建築了。 在人民街的盡頭,右側有一條階梯緩緩斜上,裡面就是西津古渡了。在進入古渡之前,我先到旁邊的鎮江博物館門前逛了一圈。雖然現在天色還是很亮堂,但博物館老早就大門緊鎖了。博物館的是一幢蠻現代的建築,它邊上有幾棟紅色的歐式建築,是原來的英國領事館。這兩種不同分割的建築並排在一起,大概可以體現現代中國建築的一種態度吧,就像現在很多城市有保有古建築的老城區,也有高樓林立的現代化城區。走過了很長的一段小道,過了“同登覺緒”的拱門後,我先看到的是救生會紀念館,鎮江作為沿江城市,很早的時候就已經建立了自己的江上救援隊了,救生會就是當時他們對救援隊的叫法。救生會紀念館的對面是觀音洞,聽說裡面有一尊白色的觀音立像,兩側還有普陀嚴和鐵柱宮。別看我現在說的頭頭是道,其實這兩個地方大門緊閉,我什麼都沒看見。街中央有有一座石塔高懸再半空,塔上兩面都刻有“昭關”兩字,這也是一座喇嘛石塔,塔上還刻著觀音和黃財神的富語,所以如果從塔下走過的話,觀音能保佑你出行平安,黃財神能保佑你財源廣進。過了石塔不遠處,是小山樓,對面都是些雕花木樓,在我看來這些樓還比較有傳統民居的特色。西津古渡始創於六朝時期,歷經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的修建,在小山樓這裡,旅游局將路上層層的石板挖開,讓游人看看不同時代修建的石板路,並起了個非常貼切的名字“一眼看千年”。再往前走,就是一些民居了,我又在這些老房子中溜達了許久,直到看到暮色中歸家的老人的背影,我才意識到時間不早了,便也踏著夜色離開了。在鎮江博物館不遠處,有一家名都大酒店,酒店的樣子很像是澳門的葡式建築,不過現在是關張期間,相信它嶄新的時候樣子一定很漂亮。再往前走一點就是伯先公園,是紀念辛亥革命先烈趙伯先的。雖然已經關門,但看門的老大爺好心讓我進去看看,我在離門口不遠的廣場上逛了逛,廣場中央是的塑像,邊上是他的紀念館。天色越來越黑,我在伯先公園對面乘2路公車回酒店,在酒店附近的一家淮楊菜的飯店裡,我把鎮江的肴肉和鍋概面這兩大特色結合在一起,點了一碗肴肉鍋蓋面,湯底很美味,不過更好吃的還是肴肉,入口即化,酥香無比。第二天在酒店好好的休整了一夜,早上在餐廳飽飽地吃了一頓自助早餐,吃到了很多鎮江特色的早點。在離店之前,我向酒店的裡的人咨詢了今天要去的地方的乘車路線,然後就在火車站乘坐15路公車到我今天的第一站——南山風景區。15路的終點站就是南山風景區了。南山面積遼闊,涵蓋著16座山,歷史上有很多名人比如大書法家米芾,文學理論家劉勰,作曲家戴顒等都在南山生活隱居過。現在南山開發的景點有文苑,竹林寺和招隱寺。我在文苑門口買了票(40元),向園內工作工作人員詢問後得知文苑只是個公園,沒有什麼古跡,就先進入不遠處的竹林景區了。竹林寺裡有建於東晉時期的南山三大古寺之一的竹林寺,不過現在只剩下一棟天王殿了。進入殿中,看見殿內已經沒有什麼跟佛教有關的東西了,倒是在大殿內豎了一尊壽星公的雕像,再往裡走一點,就看見了更過的壽星。原來壽星也分多種多樣的,竹林景區內的壽星雕像有講法壽星、長須如意壽星、九桃壽星、百子壽星、佛手壽星、五福壽星、百桃壽星、怪壽星,一團和氣壽星等還有代表生肖的蛇壽星、龍壽星,雞壽星等,除了這些,還有被稱為壽星的東方朔捧桃、還有道教神化中活的最長的長胡子的彭祖。如果不是在這裡看到如此多稱謂的壽星,真還不知道壽星有這麼多的分身,可見民間對長生不老的渴求有多麼強烈。竹林寺內的大部分都被毗成了燒烤點,值得可看的景點只有林公泉和挹江亭。亭上有兩句寺“到此闊心胸,來詩覺幽敖”,可是現在在這裡,可是一點也看不到什麼江水的。從竹林景區出來,我接著去招隱景區。本以為只要沿著招隱路就可以很順利的到達,但是這條路一走就是半個小時,難怪景區介紹中說各個景區之間的距離比較遠。進得景區,就看見山門上大書法家米芾的真跡“城市山林”。米芾父子在南山生活了四十多年,並在此獨創了“米氏雲山流派”。招隱景區內沒了招隱寺,但有紀念作曲家戴顒的招隱坊,和他生活過的聽儷山房,兩口名泉虎跑泉和鹿跑泉也在山房的邊上。除此之外,還有南梁昭明太子蕭統讀書過的讀書台等景點。可是這些景點在文革的時候都被毀壞了,現在我們看到的都只是在1981年重建的仿制品。在某個房間裡展示了鎮江的許多和宗教有關的景點,其中對鎮江的下轄縣句容作了很多的介紹,那裡有跟佛教有關的寶華山,還有跟道教有關的茅山,還有六國時期梁朝的皇陵,讓我一陣心動,便在心裡想好了以後到句容旅游的計劃。展示中還介紹了南山的鶴林景區,圖片上的鶴林寺看上去好是氣派,又被邊上的工作人員告知鶴林離這裡也不是很遠,只是還沒有被開發,於是我馬上決定等會要想辦法到那裡去看一下。在昭隱景區門口,我可是再也不想走著出去了,於是請工作人員叫來了電瓶車,2元一位,坐到了文苑的門口,既然來都來了,還是進去看一眼吧。地方也蠻大的,裡面有一座紀念文學理論家劉勰的文心閣,還有紀念黃花崗烈士的陵墓,其他地方就全是休閑娛樂用的了。從南山出來,我沿著景區門口的馬路向前走,一路走一路打聽的,當看到一座正在修建的寺廟建築的時候(也是走了不少路呀!),鶴林到了。不知道這個景區所在的山是不是叫鶴林山,山不高,從兩個大門進去看到的分別是紀念解放前為了搶救國家財產而犧牲的五位烈士的墓,還有大書法家米芾的墓,這應該是南山上值得一到的地方了。爬到山頂後,看到一座新修的無名樓閣,再無其他了。我四下裡看了看,沒有發現有鶴林寺的蹤跡,後來想想,門口那座正在修的寺廟很像是在招隱那裡看到的鶴林寺的圖片裡的樣子,敢情是還沒修好就貼出來招攬游客了。不過能找米芾的墓也算不枉此行了。從鶴林出來,我仍舊是乘坐15路公車,因為看到途中有經過夢溪廣場,而我要去的夢溪園就在廣場裡的某個角落裡。夢溪園是沈括在鎮江的居住地,也是他完成《夢溪筆談》的地方。在夢溪廣場下了車,看見廣場中央就樹立著沈括的雕像,剛圍著雕像轉了兩圈,我就迷路了。雖然公車司機有熱心的告訴我如何走,但有些路痴的我實際上根本分不清東南西北,走著走著就找不找北了,還好路是靠嘴問出來的,最終在一條小巷子裡找到了夢溪園。園子隱蔽在小巷裡,就像其他的民居一樣,一不留意很容易就會錯過了,唯一不同的是它是要收門票的,不貴,2元。進了園子,裡面的布局也和一般的民居無異。寫著花香鳥語的拱門上爬滿了綠蔭,穿過拱門,是一間介紹沈括成就的屋子,我仔細看了看介紹,才知道原來沈括在生物、天文、力學、化學、地質學、地理學、醫藥學等很多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難怪就連現在國外的很多人都稱贊他是少有的全面發展的人。在夢溪園內,我還偶爾發現一塊紀念美國女作家賽珍珠的父親賽兆祥牧師傳教經歷的碑石,如果來的及的話,賽珍珠故居我也要想要去看看的。從夢溪園出來,我准備去五柳堂看看。資料介紹五柳堂位於不遠處的演軍巷內,不過我問了幾個人好像都不是很清楚演軍巷在什麼地方,於是我便叫了輛人力車,到了地方我才發現其實坐公車到大市口找找,就在附近。我去的時候,五柳堂正在整修,看門的大叔也很好心的放我進去看了看。據說是因為院內有五棵奇形怪狀的柳樹,這裡才被叫坐五柳堂的,不過我看院子裡的幾棵樹,怪是怪,可是沒一棵長得像柳樹的。五柳堂的建築是比較能夠代表鎮江古民居的特點和風格的,現在盡剩三進平房和一座藏書樓。三間平房各有特色,一進是楠木廳,是明代建築;二進是斜廳,是清代建築;三進是閣樓廳。藏書樓是建於民國的,所以在這小小的五柳堂裡,竟然可以看到三個歷史時期的建築,不可不謂之大開眼界呀。可惜因為一進的楠木廳比較有價值,被關上不能參觀,我靈機一動,跑到對面樓房的高處向那裡看,可惜也只能看到廳前的小院子。因為夢溪院和五柳堂都是小景點,沒有花費我太多的時間,當我從五柳堂對面的高樓下來的時候,時間還不到下午2點。距離我定的回上海的火車還有3個多小時,想到昨天沒能進去參觀的鎮江博物館,大市口就有到那裡的2路公車,我決定再去那裡一次。這次我乘坐2路車是到伯先公園下的,從公園那裡往回走,我又看到了名都大酒店,白天能更清楚的看見它的外貌,酒店牆壁上剝落的顏色仿佛也在述說著它的蒼桑。畢竟是白天,我看到了昨天晚上沒有注意到的兩個舊建築,一個是鎮江商會,一個是廣肇公所,鎮江商會我大體知道是做什麼的,可是公所是什麼呢?不知道是不是當時的派出所。我在鎮江博物館買了門票,原本20元的票子,在我和售票員員阿姨攀談了幾句後,就給我打了個對折,非常感謝。鎮江博物館從裡面看也是很現代的,它裡面的布局和上海博物館很類似,也分有繪畫、青銅器、陶瓷、工藝品和金銀器等各個展廳,其中在金銀器展廳內展示的館藏珍品裡有從甘露寺慈壽塔的地宮中出土的金棺銀函舍利子,是將阿育王的舍利子放在銀函內,外套素面小金棺。雖然和上海博物館類似,但規模還是小很多的,像我這樣不喜歡細看展品的人一會工夫就看完了。剩下的時間,我就主要去看邊上的英國領事館舊址了。舊址上有好幾棟房子,有辦公樓,會見樓,員工宿舍甚至還有馬廄,我看到有一個像郵筒樣子的東西放置在辦公樓的門前,樣子很漂亮,開始我還以為應該是路燈,後來在某雜志上看到相似的東西,原來還是郵筒。在舊址建築的最高處,有一處建築很特俗,門是鐵門,有很多窗戶但也被鐵欄杆固定了,不知道會不會是那時候的彈藥庫。最後我在舊址裡的員工宿舍門前逗留了一會,這裡的小花園裡有座椅,還有秋千,那些英國人也真懂得休閑的嗎。之前和博物館的阿姨攀談的時候,她告訴我今天參觀西津古渡的話是免費的,明天開始就要售30元的門票,所以我出了博物館之後,又奔向了那裡。可是要吃免費大餐也不是那麼容易的,要排隊持身份證領票不說,還有人數限制,古渡裡的兩個售票口都排起了很長的隊伍,維持持續的人卻一直在喊已經沒免費票了。我算了算時間,如果在這裡浪費時間挺不值得的,而且憑票參觀的景點只有救生會和觀音洞,個人覺得這樣的價格不是很劃算。告別了古渡,我回到酒店取了行李,趁開車之前還有一個半小時的時間到離酒店很近的賽珍珠故居逛了一圈。賽珍珠的故居在登雲山上(可是山真的只能算是個小山包,很矮),是一座青磚木結構的兩層樓房,賽珍珠在這裡從少年到青年生活了18年,回到美國後,她創造和很多描寫中國的文學,許多外國人就是通過她的小說了解中國的。現在這棟樓房作為鎮江市友好交流館在使用著。賽珍珠故居的路牌上指示著,附近有所學校叫第二中學,是以前的崇實女中,我猜想賽珍珠會不會是在那裡學習過,我好奇的也去看了一眼,除了校門比較有歷史感,學校裡面其實也很普通。在尋找學校的途中,我還看到了非常簡易的潤州道觀,那裡還標明著是命理預測中心,在這裡這樣是可以公開的嗎?到此為止,我的鎮江之游結束了,對這次能夠重新回到這裡並且看到以前錯過的那麼多的景點,我心滿意足了。

(不波亭—定慧寺的老山門)

(萬佛塔)

(鎮江博物館)

(西津古渡裡的喇嘛石塔)

(鎮江博物館對面的老鎮江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