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水流觴,筆底明珠-紹興游上篇

作者: Jocelyn_zj

導讀去紹興之前完全沒想到會遇見這樣美麗的風景,當時下定決定要去也是聽說周末要下雨,比較適合去紹興而已,真是很棒的選擇 清晨來到倉橋直街,不辨方向,不知不覺走到老街邊看到雨水濕潤的珍珠橋,看著對面的河畔老屋,就在附近找了家臨水的旅舍安頓下來。 上午出來本打算去魯迅故居,公交過去看到好多都沒有開門,只好改變計劃,乘了40多分鐘的公交來到了蘭亭 ...

去紹興之前完全沒想到會遇見這樣美麗的風景,當時下定決定要去也是聽說周末要下雨,比較適合去紹興而已,真是很棒的選擇 清晨來到倉橋直街,不辨方向,不知不覺走到老街邊看到雨水濕潤的珍珠橋,看著對面的河畔老屋,就在附近找了家臨水的旅舍安頓下來。

上午出來本打算去魯迅故居,公交過去看到好多都沒有開門,只好改變計劃,乘了40多分鐘的公交來到了蘭亭。

蘭亭

蘭亭,以蘭亭序聞名,我這個從來不懂書法的人來到這裡居然也深深被打動。感動於鵝池中,悠閑的白鵝自在的覓食和整理羽毛,還有大片的荷塘,竹林。

穿過小徑,就是蘭亭序中提到的"流觴曲水",就是講酒觴放在曲折的流水裡,讓它輾轉漂流,流到哪個人的面前就必須作詩,否則就要罰酒。坐在溪邊,看著漂浮在水中的落葉,想到古代文人的談笑,有點忘記外面的世界呢。

流觴曲水對面就是收藏有很多王右軍碑文拓片的亭子(忘了叫什麼了),裡面還有宋仁宗,鄭板橋等數十部蘭亭序的臨摹作品。他們書法的氣韻,像流水浮雲,氣像萬千,輾轉美麗,實在驚人。

怔怔的在涼意些許的堂內欣賞了各種蘭亭序摹本,走出來,陽光傾瀉,不及防備,聽見游人說前面窄窄的白色小橋就是當年西游記中悟空懸絲為皇帝診脈的地方,心思這才從筆墨中轉回來,橋下的鯉魚很大,看到一個很可愛的小女孩說“大魚動作好慢,總是搶不過小魚吃不到東西”,她媽媽就說“那我們就多撒點,專門給它”,在她們身邊坐下一起看這些閃著金光的魚兒,湖中中的波光,樹影,落葉,還有搖曳覓食的鯉魚,總是能讓人心靜,夏日似乎心間清涼無比。

後來看了康熙和乾隆的巨大碑文,聽了很多故事,返回的時候,又轉到鵝池邊坐下,想起豐子愷最愛的動物也是鵝,跟著思緒,想到他散文中講述家中那只大鵝的種種,中學時讀的文字,現在依然清晰記得,還會笑出來。

滿園都淡淡響著古箏的樂曲,不知名字,確很容易讓人沉浸。看著白毛綠水,紅掌清波,風吹過,似乎竹香隱隱。

無意中看見遠離這邊嬉鬧的鵝群的山坡,樹蔭下還有一只鵝,兀自的清理羽毛,一會兒又斜頭看著這邊的鵝群,好奇的問養鵝的人:“為什麼那只鵝不來和它們一起玩呢”,“因為它老了,它已經活了二十多歲了”一陣驚訝,細看看著那只翅膀零落的煢煢一旁的鵝,原來蒼老就著這樣。在寂靜的一角,綠蔭下,看著年輕的子孫後輩們玩鬧,也就夠了吧,想著自己的眼睛都有些發熱。

從蘭亭返回,認識了一對也是上海過來的老夫婦,和我說著他們女兒的生活工作,很幸福的樣子。人的幸福也是從來就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自己所愛的人。等不到3路車就和他們一起打車回來,一路聊了好多,想到自己的爸媽,會不會也會這樣在別人面前驕傲的說著自己,不過總覺得自己還不能讓他們滿意吧。

青藤書屋

魯迅路口下車,正是中午鹹亨酒店熱鬧非凡的時候,走進去看了看菜牌,決定還是找家安靜的地方,讓自己整理蘭亭歸來的美麗收獲。吃完飯看了地圖,青藤書屋就在附近,頂著太陽走過去,幾乎是包圍在居民區的園子,便是徐渭的故居。

也許因為中午時分,幽靜的園中只有我一個訪客,書屋不大,兩間廳堂,前園有棵很大的石榴樹,藤蘿纏繞的架子下掛著兩個鳥籠,整個書屋總是被清脆的鳴聲環繞。從圓門進去,看到小小方塘,旁邊是老藤斜倚,推門進去便是徐渭的作品陳列室。

小時候到大學一直愛好西洋美術,前段時間看了紀實頻道關於海派國畫家的訪問,突然被國畫深深吸引。這次在故居欣賞到徐渭的作品,讓我對國畫更加傾心。尤其喜歡的是《潑墨雜花圖卷》,不經意的筆墨,絲毫不加修飾的線條。“焦墨英川石,蕉葉風尾材。筆尖殷七七,深夏牡丹開”。真是“筆底明珠”,不經打開記事本,開始在紙上臨摹這些墨色線條。水筆的線條笨拙,不過以後翻到這頁,一定會想到這青藤書屋的潑墨圖卷,想到徐渭給我的感動。

魯迅路口


從書屋出來,恍如隔世,穿過熱鬧非凡的魯迅路,來到站台等著去魯鎮柯岩的77路。遠遠看著來自亞洲各地的游人聚在魯迅雕塑前留影,在百草圓三味書屋前等待進入,雖然自己沒有參觀,也有莫名的開心。去年魯迅逝世70周年的時候,我以為他已經被很多人忘卻的時候,沒想到還是這樣多愛他的人來者這裡紀念。

魯鎮

本想到魯鎮體會魯迅筆下的社戲,感受如他筆下文字般清新的故鄉味道:“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不過,社戲似乎是不演了,卻體會到了周先生故鄉的感覺,雖然是故人不在,小鎮寂靜,牆院空空。

上周和朋友閑聊,講到靈魂,心,腦的關系,今天似乎可以用來牽強的形容下對魯鎮的印像,今天的魯鎮似乎是先生故鄉的外殼,也許是空有樣子,但是它也有心,因為是由我們這些訪問者的心帶來的,因為我們對魯迅的追尋,對它文字的喜愛,而靈魂呢,也是因為它相似的流水,小橋和院落,似乎也隱隱有了頗具存在感的靈魂。

魯鎮裡完全還原了先生文字中對故鄉點點滴滴的一切描繪,連筆下的人物都復原成銅像,保留著每一個戲劇性的神態動作,栩栩如生。空落的魯家祠堂,森然的錢府,阿Q大鬧的市井,還有衙門,尼姑庵。想起了好多文字,這些一下子鮮活無比。

不記前路,循著感覺,竟來到當鋪門口,想到《吶喊》自序中,“ 我有四年多,曾經常常, —— 幾乎是每天,出入於質鋪和藥店裡,年紀可是忘卻了,總之是藥店的櫃台正和我一樣高,質鋪的是比我高一倍,我從一倍高的櫃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飾去,在侮蔑裡接了錢,再到一樣高的櫃台上給我久病的父親去買藥 ”。進去之後,看到高高的櫃台,還有深色的圍欄,一切都是陰冷無比。少年時代的魯迅,那是心中痛苦,而萌生的逃離感,似乎感同身受。就像他文字中的嘆息:“ 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麼,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 ”。

魯鎮的出口,便是去到柯岩的渡口。兩輪畫舫等在河邊,我倒希望是魯迅筆下白篷的航船。當然自己也沒什麼選擇,伴著輕輕的馬達聲,魯鎮就這樣離我遠去了。 魯迅的文字完全不適合小小的學生,就算是對故鄉,對童年記憶的描繪,對於沒有什麼回憶,更不知道懷舊,思鄉的孩子們,也許只是停留在文字之形上而已。有多少讀著魯迅長大的人們,能夠有機會重新翻閱這些文字,其實那時喚醒的定是對回憶的共鳴,還有更深的感動。 天色陰沉下來,天邊開始有紫色的光,湖泊左右碧綠的田地,也許是先生所言的豆麥吧。前後都是顏色暗沉而又起伏的連山,像極了了社戲裡,夜裡撐船去到趙莊的經歷:“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使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著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裡。”

那時心裡想,若是有笛聲陣陣,那就完美了。其時,耳邊 mp3 裡聽的是久石讓的鋼琴,也別有韻味。

鑒湖 柯岩

棄舟登岸,便是鑒湖,水聲陣陣的是越王投觴勞師的群雕,著名的紹興黃酒,也許真是因為這千年史韻,而聞名至今吧。喜歡的還是平波百米的古纖道,窄窄的 3 條石板組成橋面,幾乎與湖水相平,沒有圍欄。走在古道上就像行於水中,感覺奇妙無比。煙波起伏,不遠處荷花搖曳,風中帶著濃重的水汽,似乎山雨欲來。

走走停停,還回望好幾次,有種很舍不得把這古纖道走完的感覺,留戀無比。然而,前面就是去往柯岩的渡口了。

再次等著乘舟渡湖,邊和船夫聊起來,說道為什麼叫鑒湖。他說幾年前鑒湖的水非常清澈,就像鏡子一樣,可惜現在不行了。聽了心裡一陣惋惜,不久就開船了,這次倒是白蓬船,雖然比魯迅筆下的大了許多。倚在船頭,看著水波蕩漾,層層遠去。

到了柯岩,天空已經有些暮色,也許是前日陰雨,或者水邊風大,登岸就看到地上滿師落葉。繼續往裡走,穿林過橋,遠景是巨岩,近景就是花木,一路走來,駐足於一個個滿刻滄桑的紀念地。蔡元培,秋瑾,魯迅,還有大禹。

大禹的紀念群,讓人好奇又感動,雕像中心是空的,湖邊的腳印又只有右腳。不是沒有心,而是為了治水,早已挖空了心思。不是只有右腳,而是數十年浸在水中,左角早已殘廢 …

魯迅的紀念碑,簡單樸拙。只刻有先生消瘦的側臉,右手燃起的煙。是不是在那些秋夜,先生也是這樣點上一枝煙,寫些為 “ 正人君子 ” 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前行就看見兩座幾十米高的巨岩,佇立湖中,一座瘦高,叫做“雲骨”,而另外一座似乎要大些。循道向前,來到巨岩的另一面,才知這座岩石內部全空,一尊大佛雕於其中,真是讓人驚嘆不已。佛前水岸邊,擺放著紅燭香爐。佛像身邊許多飛鳥,有的就停在他的指尖,似乎也有了靈氣。這些小鳥們知道他們停留的是眾人膜拜的佛像嗎?多少年來,遠遠的看著佛前水外,來往的香客,他們會不會好奇呢?

走完蓮花聽音壁,便是渡口,這便是返回魯鎮結束行程了。出門時幫一大家子出行的游人拍照,現在的時代,生活在城市,有多少機會可以一大家子來到青山綠水之間呢,很羨慕他們,按下快門,每個人都笑的很開心。

從魯鎮出來乘公交回紹興,坐在最後一排,跟著 mp3 裡面的音樂哼起歌來,公交很舊,隨著顛簸,發出很大的響聲,自信沒有人聽到我在偷唱吧,於是唱的越發大聲起來 ^_^ 。

第一天白天的行程,就在我這樣自在的哼唱中結束了,今天先寫道這裡,下半篇就是倉橋之夜和五泄賞瀑了。

更多照片,可以看這裡:http://blog.hjenglish.com/immense/articles/763282.html



(清晨橋邊)


精選遊記: 紹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