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24日,我再次加入了東莞磨網隊參加“發現廣州”活動,去年用了一篇《發現廣州,16處水道來16次的問》來記敘那種發現的興奮,以及種種新鮮體驗。而這次,我們選擇了B 組類別,沒有再繼續去年走馬燈似的腳步,而是將腳步放慢,將鏡頭貼近,用心品味老廣州的文化底蘊。 這次活動中,最吸引我們的是耀華社區。不僅僅因為它是傳說中的十大和諧紅旗社區,甚至還是溫總理曾經專程考察的地方,而是這裡保留完好的古老民居,以及它寄居於繁華都市中特有的生活狀態。
一、 耀華社區的視覺感受
去耀華社區很容易,即便是來自東莞,只要從天河坐上地鐵到長壽路站,一出站口不遠就可以來到這片古樸的街道。在我們眼中,通往耀華社區方向的地鐵不僅僅是快速的運輸工具,而且還如時光隧道一般,將繁華和喧嚷突然褪盡,讓我們回溯到昔日的老廣州。
耀華社區的精華所在就是耀華大街,它東起文昌北路,西至耀華西街。全長約120米,這短短的路程中卻保存了三十多幢清末民初的西關傳統民居。可代表西關(廣州的舊城)19-20世紀人們居屋的多樣性和固有特色,這種民居人們把它稱作“西關大屋”。
如同許多古老的村莊一樣,這裡的建築精美無處不在。華美艷麗的滿洲窗,酸枝木做的趟櫳門,更有間或分布的花園式小洋樓,似乎還在述說往日的輝煌,也濃縮了一段歷史過往。
老街還是充滿懷舊氣息的,令我記憶猶新的一幕是在後耀華中這處小巷,午後的斜陽穿過厚厚的榕樹枝葉,將淡淡的余暉投射進來,光影如同剪碎的紙屑散落在巷子各個角落。還有一位郵遞員,踩著綠色的舊時自行車,正在挨家挨戶的發送著郵件。當時的巷子靜極了,在那一刻,時光如同停滯了一般。
老街還是現代和歷史交融和碰撞的地方,在這裡幾乎每個角落,只需抬頭一看,外圍高樓的身影便占據了你的視線,開發建設的影子如同矛劍時常在它的上空穿刺而過。耀華社區並不太大,被緊緊鑲嵌在四面林立的高層樓宇之間。我很想走上一座高樓,俯瞰它的模樣,估計充其量它也只像個小小的天井吧。在它的上空,唯一不吝嗇的恐怕就是陽光了,雖然那些矛劍阻撓住了她,但還是能頑強地穿透進來。
二、老街的生命力
看過耀華大街的建築,你或許該感嘆它的完整和古樸,細心的當地居民總是將它如同珍藏般呵護有加。然而,老街最有生命力的似乎不僅僅是那些建築,更重要的是居住在這裡的人們,以及他們的生活方式。
記得去年我曾經去過虎門的一個古村落白沙村(水圍村),那兒的舊有建築也保護得也非常完好,昔日的護村河仍然光影綽綽,站在水圍村,卻見河對岸許多獨立的別墅,那兒居住的才是原本的主人。原來,本地人早已搬出古村,而將舊屋出租給附近打工的外來人,古村失去了最重要的一個環節--生活狀態。
在我看來,這些古村落和老街們,如果沒有了人的居住狀態,失去了傳統的生活方式,它再亮堂,也只能是一具空殼,如博物館罷了。類似的地方比如東莞潢湧村的黎氏宗祠,裡面干淨得一塵不染,舊時的器具陳列得琳琅滿目,但就是再沒人居住了。讓我驚恐不已,我不知道自己看到了什麼,也不清楚應該記錄下什麼。
幸運的是,耀華大街並不是這樣的軀殼。這不,等我們下午再次走近它的時候,每周末的粵曲演出活動已經開場。
上午我們來到逢源街文化中心的時候,一位梁阿姨非常抱歉地告訴我們,粵曲演出剛剛結束,但下午兩點還會有的。等到下午我們再次前往的時候,那悠揚悅耳的粵曲聲早從禮堂中傳來。上午在這裡碰見的黎叔剛剛唱完一曲走下舞台,而梁阿姨在門口微笑著向我們點頭示意呢。天氣很熱,文化中心也有空調開著。居民們進來看戲,可以隨意給一元錢作為空調費,一個殘傻鬧膠凶永錈娣拋乓恍╤脖遙?⒚揮腥頌?諞饉??
從牆上的公告欄中我們了解到,今天是“新翠苑”粵曲隊的固定活動。禮堂中的座椅早被粵曲愛好者們坐了一大半了。台上有熱情的主持者介紹每一位演唱者和曲目,台下還有幾位伴奏者,都是盡心盡力。我甚至看到,舞台一旁的長桌前,還有演員們在進行化妝呢,看來接下來的節目更為精彩。
觀眾們,大都是較為年長的,我問梁阿姨,是否也有年輕人來看戲或者唱戲,她說不太多,但也經常有。
事實上,粵曲演出僅僅是耀華社區其中的一個文化節目,從文化中心的那個告示牌上面我們還不難發現。類似於書畫,武術,古玩鑒賞等等活動,早已成為這裡人的固定生活內容。
三、 反思當今的古鎮文化
據說,前往某些古村鎮是能讓人獲得“心靈的蕩滌”,找回“靈魂的歸宿”。於是,遠在千裡之外的麗江、鳳凰等每年吸引大量的游人,不辭辛苦長距離飛行前往。我不否認它們確實具備觀感上的魅力,以及新鮮的視覺衝擊力。然而,一個真正熱愛傳統的人是不應該忽略身邊的事物,就像我們今天看到的耀華社區。它屹立於繁華的都市,和現代文明和諧相擁,本身就是一道極具特色的風景。
在這次活動中,除了發現廣州的其它隊伍外,我們很少看到專程前往的參觀者。也許,這些景致都太過於平常,接近它也相當容易。和這座城市每日兩班飛往麗江的航班相比,這兒真的冷清異常。
面對殘存的文化遺產,我們或許更應該低調地接近它們,就像今天的耀華街那樣,悄悄地走近,再悄悄地離開。像一縷清風般拂過。可是,如今的古鎮文化已經淪為另一中享樂主義的絕佳場所。他們唱著並不是當地的歌謠,喝著也不是本地的酒水,還吃著五湖四海的佳肴,將古鎮變成了度假村。或許,他們眼中的傳統文化,只是杯中的另一道下酒菜而已。
那麼今後的古鎮呢,還有沒有傳統,還會不會有繼承?估計他們是沒心思琢磨的,唯獨將抱怨留給更晚的後來者。
“呀!這裡怎麼如此商業?”
這是許多後來者游記裡面最多的一種抱怨。這個抱怨大致有兩層含義,一是驚呼眼中的那個村,這個莊已經不是想像中的那般清純樸實了;二是這種商業於我無關,我僅僅是局外人,旁觀者而已。
不過有句名言講得好“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用它來形容如今誇張變味的古鎮游,也同樣適合。不知道這些後來者有無想過,在這條商業之路的形成過程中,所有人的分別也許就只是前腳和後腳之分,這裡並未局外人。
“嘿!還有旁邊的那個XX村,那條XX河還不商業呢。。。。。。”這也是許多後來者游記的典型描繪, 似發現了新大陸。
那更請您們止步吧,如果你無法避免邁出後腳,但留住前腳總可以吧。
四、本次活動的一點體會
看題,翻閱地圖,標識目標,出發,找尋,留影。。。。。。這是多麼令人興奮的感覺啊!幾乎整個上午我們都是在做這樣的事情,但是高興之余心裡面始終有一個聲音在不停地提醒自己“這不是正確的!”直到中午吃飯的時候,我們才發覺方向已是南轅北轍,習慣性的A組思維模式將我們的腳步顯得匆忙而沒有深入,重視發現的結果而不留意發現的過程。為了15分的填空題而將整個活動的模式打亂。
據說有其它B組的隊伍後來走著走著干脆仿效A組的模式,徹底地變成了快速縱隊。最後竟也喜獲幾十處目標,不知道這是幸事還是悲哀?
幸好,我們的醒悟來得不算太晚。在下午的活動中,我們不再追求速度,也不再拘泥於某個題目的目標。放慢節奏,細心觀察,也就有了最後的耀華大街的深入記錄。
B組的活動,我的體會是首先要認真閱讀題目,其次需要擬訂一個活動的主題,也就是觀察的對像。比如老街的人,老街與周邊環境的融合與衝突,老街的傳統習俗等等。這樣才能從紛繁的事物中總結出規律, 才能發掘出別具一格的題材。
備注:發現廣州,是南方某戶外網站組織的城市定向活動。分為A和B組,A組以速度為主,B組以觀察為主。

(發現廣州)

(發現廣州)

(發現廣州)

(發現廣州)

(發現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