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看了湖南衛視的變形記,更因為剛從貴州歸來, 頻多感慨。本是無意中看到這個片子,卻因小男孩的發型覺得眼熟,似乎是五一期間剛去玩過的貴州岊莎。接著看了下來,果然沒錯。互相交換生活的是兩個城市的孩子,一個在廣西北海,而另一個則是在貴州離一個叫從江的小縣城15公裡的山中小村子。城市的孩子阿偉條件很好,卻因厭學讓家長操碎了心;小村子裡的阿吉似乎在上小學(沒從頭看不太肯定),如所有山村少年般靦腆害羞。貧窮山區的小孩子通常都很懂事,在大城市生活幾天後一般會變得大方些,阿吉也是;阿偉在農村的經歷也如多數如此這般交換的孩子一樣,先是不適應,彷徨,猶豫,到最後適應並感悟到一些自己從沒認真思考的東西。而整個變形過程中,最讓我印像深刻並感慨的,是阿偉在小山村的經歷。

(岊莎的寨子)
五一去岊莎的時候就是為了玩而去的,對村子裡的人的真實生活實際上是並不了解。跟著拍攝阿偉的鏡頭,我去到了大山更深處,來到了岊莎人勞作的田間地頭,看到了他們真實的生活。寨子從外面看來就很古老很破舊,而通過鏡頭接觸到的更是他們貧窮而艱難的生活。阿偉的臨時爸爸和弟弟一家生活在一起,家裡一共有4個孩子(包括去北海的阿吉),一個女孩污甩和三個男孩。可能因為家裡窮,再加上污甩是女孩,本來阿偉前一天已經勸服爸爸讓她去上學,卻在第二天發現她依然跟著爸爸上山去勞動。阿偉很生氣,竭盡全力地想阻止爸爸讓女兒上山干活並讓她上學去,可爸爸不為所動,雖然阿偉從好言相勸到和爸爸推攘拉扯甚至直接試圖將污甩拽回去,可最終仍然沒能改變這個局面,只有眼睜睜地看著污甩隨著爸爸慢慢地消失在眼前。那一刻,阿偉沉默了,坐在田埂上默默無語。看得出,他很失望,但同時也讓我們感覺到他的變化 – 從一個厭學的男孩到力勸他人上學,也許是這幾天生活環境的巨大改變讓他明白了自己所肩負的和應該承擔的責任。
相信污甩也一樣渴望上學,雖然阿偉試圖拉她回去的時候她死死拽住旁邊的草而不願意走,但那清澈害羞的眸子分明透出的是又渴望又膽怯的神情,因為旁邊有個不怒自威的爸爸讓她不敢越雷池半步。第二天早上爸爸的弟弟也就是阿偉的叔叔病了,去醫院檢查後發現是肺炎。爸爸隨阿偉下山,帶上了家中僅有的200塊錢。醫生讓住院,可高昂的住院費(2000多塊錢)讓爸爸和叔叔無語了。兩個男人沉默相對,那種無奈真讓人覺得一絲悲愴。叔叔拔掉了輸液針頭要出院,所有人都勸爸爸要讓他留下來,而最終叔叔還是被爸爸帶回去了。晚上所有人都休息了,爸爸卻打著火把出了門,他是在樹神前祈禱,保佑他弟弟恢復健康 – 貧窮的生活和壓力下,他能做的也只有這些了。看到這裡不禁感嘆,貧窮,會帶來多少無奈與悲劇!盡管岊莎已經是一個成熟的景區,盡管他們經常有表演有自己的收入,但深入到每個人家裡,似乎依然是在貧窮的重負之中生活。上次有個跳舞的小女孩跟人照相的時候總會說“田七“,問從哪裡學來的說是從電視,還以為他們的生活已經差不多小康了吧,誰知道可能也有個體差異,多半的村民也許還是那麼窮困。不由得想起了當時因為拍攝她們而向我們伸手要錢的老婦,那時候不滿於她們被商業化的空氣而浸染,但現在似乎卻多了一層理解 – 盡管那種方式讓人不那麼舒服,但她們和她們的家真的都太不容易。去到岊莎旅游的朋友, 如果再遇到這樣的老婦,那就用我們良善的心,多給她們一些寬容吧.

(向我們伸手要錢的岊莎老婦-1)

(向我們伸手要錢的岊莎老婦-2)
7天後兩個小孩如約交換回來了,阿吉帶回來的除了北海的爸爸媽媽給他和家人買的書和禮物之外,相信帶給他的還有夢想和難忘的記憶;阿偉的爸爸媽媽帶著阿吉從廣西開車回到岊莎,當他們見到阿吉家的生活景況時候雖然早有心理准備但仍然非常震動,而同時也為兒子驕傲。從他們隨後急迫地到田間去尋正在和爸爸一起犁地的兒子的腳步,從媽媽緊緊的擁抱,從爸爸鼓勵贊許的眼神和鼓勵的拍打中,我們都感覺到,父母對孩子,有了一個更深的更新的認識;孩子對父母,有了一種新的感恩與愛。
變形計是一種普通人的奇跡,多數人在7天的變形後或多或少都會對生活對自己有新的認識和思索,而也許那些認識那段體驗會改變他們的一生。留在我腦海中的印像最深的,卻還是污甩那雙清澈羞澀的眼睛和閃爍的讀書的夢想。阿偉臨走前爸爸又答應他送污甩去上學,但那會被實現嗎?污甩的命運,還會有被改變的一天嗎?

(阿吉去北海前就是這樣的小槍手打扮)

(如污甩般害羞的小姐妹,她們的命運會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