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間,一個人的游走――香格裡拉篇(上)

作者: 一生的牽掛

導讀看慣了麗江的熱鬧,我渴望一種寧靜,6月4日,我起的很早,悄悄地出門,太陽還在雲層下面掙扎,整個古城氤氳在一片薄霧之中,街道空無一人,夜裡的喧嘩被河道裡的流水蕩滌的無影無蹤,路燈還在亮著,遇到一些背著書包上學的學生和幾個像我一樣拿著相機四處尋找的人,在嵌雪樓上往遠處眺望,整個古城一覽無遺,鬥檐挑屋,錯落有致,青磚黑瓦,肅穆凝重,較之 ...

看慣了麗江的熱鬧,我渴望一種寧靜,6月4日,我起的很早,悄悄地出門,太陽還在雲層下面掙扎,整個古城氤氳在一片薄霧之中,街道空無一人,夜裡的喧嘩被河道裡的流水蕩滌的無影無蹤,路燈還在亮著,遇到一些背著書包上學的學生和幾個像我一樣拿著相機四處尋找的人,在嵌雪樓上往遠處眺望,整個古城一覽無遺,鬥檐挑屋,錯落有致,青磚黑瓦,肅穆凝重,較之那些千篇一律的鋼筋水泥,高樓大廈,這裡,更讓人留戀。

今天去香格裡拉。香格裡拉過去不是這個名字,02年當地政府為了吸引游人經國務院批准將中甸縣改成香格裡拉,事實證明這個決定是明智而意義深遠的,這四個字,光是讀起來就讓人有一種向往,舌齒顎居然可以碰撞的如此完美,真是一個奇跡。這裡是藏區,過去屬於西藏,1724年,五世達賴將這塊地方作為禮物送給當時的雍正皇帝,才開始歸雲南管理,因為它地處青藏高原,所以從地理意義上來講,它仍然是西藏的一部分,1950年5月,中甸和平解放.歸屬麗江地區行署。1957年9月迪慶藏族自治州成立並設州府於中甸縣。

雲南的旅游也是實行地方保護,到哪裡去旅游要用哪裡的導游和司機,帶我們去香格裡拉的導游叫“農布扎西”,黑黑的,藏區,本來就沒幾個“白人”,個子不高,也就一米六多一點,很風趣幽默,說他生下來時,由於短小,父母以為養不活,所以連一般孩子應該做的類似於西方洗禮的成人禮儀式都沒有做,因為孩子一做完洗禮在藏民意識中就是一個人了,中途夭折後就要舉行死亡儀式,做死亡儀式很花錢,他們家窮,所以提前做好了准備,沒想到他居然順利地活了下來,而且成了他們家裡比較有出息的一個,藏民有名沒有姓,一般孩子取名字都是到喇嘛廟裡請喇嘛取名,要花錢,他的名字是家人隨便起的,“寶貝吉祥”的意思,他要求大家叫他“扎西”,而不要叫“寶貝”,以免引起誤解。他還有一個漢語名字,叫楊小華,是他上學時的楊姓援藏教師給起的,一班人都姓楊,女的叫楊小花,楊小妹什麼的,男的就叫楊小華,楊小樹,挺有意思。西藏地區直接從農奴社會進入社會主義社會,觀念比較落後,對孩子的教育也很不重視,他能上學,除了國家從1988年開始對藏區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再有就是他堅持上學,國家會每月給他家裡二十元錢,有人管教,還能掙錢,藏民自然何樂不為,所以,他也就成了他們家唯一一個接受漢室教育的人,否則,他也就是青藏高原上的一個普通放牛娃。

長江第一灣,用農布的話說,是個垃圾景點,金沙江的水已經不那麼清澈洶湧,因為長江從這裡改變了方向,原來向南,現在向東,多少也有些代表意義,看一眼也就罷了。虎跳峽很不錯,路完全是從山腰上開鑿出來,攔著護網,仍然不時有石頭滑落,感覺很不安全,遠遠地就聽到了水聲,一塊巨石,挺立江中,據說是一只老虎從這邊的山由此石躍上對面的山,腳印已經不太清晰,畢竟年代久遠了,現實和傳說。

虎跳峽是麗江與中甸的分界線,再往上走,就進入藏區,根據海撥高度的不同,這一地區分布著不同的少數民族,納西族主要分布在海撥1800米至2300米,以農業種植業為主,彝族分布在2300米至2900米,主要農作物是適合這一海撥區域生長的土豆,所以有句俗話,說彝族人“早上吃土豆,中午吃馬鈴薯,晚上吃洋芋”,其實全是土豆,海撥3000米以上就是以畜牧業為主的藏族了。西藏地區號稱世界第二極,生活條件是除愛基斯摩人之外第二艱苦的一群人,在漫長的冬季裡,藏民們無所事事,便通過各種節日來消磨時光,藏民一年有55個重大節日,節日期間,藏民們挨家挨戶地聚會,唱歌跳舞,所以形成了“會走路就會跳舞,會說話就會唱歌”的傳統習慣。

行程上有小中甸花海,司機說你們來晚了,半個月前這裡還滿山遍野,現在已經不太好看了,在一個購物店停車時,我走的稍微遠了一點,想拍遠處的山,有幾個藏族小孩子圍上來,要錢,說是要上學,小手黑黑的,很可憐。

與麗江一樣,香格裡拉也分為新城與古城兩部分,古城裡正在改造,新修的店鋪,弄成古色古香的樣式,模仿的並不逼真,乍一看,與麗江古城並無二致,街道都是青石板,據說夜裡這裡的石板會反射很強的月光,所以又一個名字是“月光古城”,這是曾是茶馬古道的重鎮,滇藏公路77年通車後,茶馬古道成為歷史,只留下了無數的傳說和厚重的記憶,過去走20天的路現在只要20個小時,無論怎麼說,都是一種進步。轉經桶是世界最大的轉經桶,據說裡面珍藏了無數寶書,轉一圈等於讀一遍,如此省力,難怪每個游人都要撫走一番。從平台上眺望古城,群山環抱,藍天白去,很是壯美。

藏藥是藏區五大謎之一,被說的如此神奇,總有道理,畢竟是個與現代文明距離較遠的地方,藏民一生很少洗澡,導游的解釋是在海撥高的地方洗澡浪費體力,惡劣的生活環境也使他們也不太注意衛生,而他們卻極少生病,尤其是婦女,除了他們的身體素質強壯之外,只能歸於藏藥的神奇。西醫的先進不過是頭疼治頭,腳疼治腳,加上那麼昂貴的醫療設備,讓太多的國人不敢生病,藏藥能在這麼長遠的歷史中得以留傳,起到作用,我感覺遠比直來直去的西醫更有內涵,那些溫文而雅目光沉靜的藏醫也比個別穿白大褂子的黑心醫生值得珍惜。

藏民家訪是晚上的節目,一車31個人,只去了我們13個,導游說出來玩就要圖個高興,不要總有提防心理,其實在藏區,全民信教,佛教講究的是來世,重死不重生,所以每個藏民都會把今生多做好事列為信條,即使今生受苦受難,他們也會把希望寄托於來世的轉變,而不會在今生做改變的努力,所以農奴社會才在西藏維持這麼久的時間,因為大家都有一個平和的心態,說是愚民政策有點牽強,但是,它確實維持了整個藏區社會秩序的穩定,積極作用還是有的。“如果你總以惡意度人,即使你面對滿山盛開的杜鵑花,你也認為它們在取笑你的憂傷。”導游說,即使這樣,其余的人還是沒有動心,我感覺也不完全是150塊錢的問題。

青稞酒,酥油茶,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歌罷舞起,酒盡肉來,幾個穿著華麗服裝的康巴漢子將氣氛調理的盡善盡美,不愧是吃肉長大的一群人,身形骨胳處處顯得那麼誇張,扎著我們印像中代表女性柔美的長辮子,更襯出那種原始的粗獷,我與其中一個“撥河”,只能略作掙扎,一名女客興奮中跳入他們集體舞的隊伍裡,絲毫沒感覺到是一種搗亂。當地最有名望的一戶人家,名字叫格恰熱娃(藏語,人間天堂的意思),是香格裡拉縣的副縣長,房頂插三面旗(是藏民一面,家裡有喇嘛一面,家裡有國家干部一面),糌粑是青稞炒面和酥油茶攪在一起用手捏成的一種食物,來的人都努力克服著那種不洗手就吃東西的心理障礙,捏完後,我問導游,在哪裡擦手,“往自己衣服上擦。”藏族人不怕髒,誰身上衣服上的油多,說明誰的生活越好,暈死。家人輪流敬酒,我都感覺不勝酒力了,常拿起相機躲避,青稞酒還是有一點後勁的。

差不多的時候已經近十一點,我們中最活躍的那個女客喝多了,車將她晃到賓館樓下已經不能自理,她的女同伴向我投來期待的目光,我左顧右盼,三樓啊,只有犧牲一回了,沒想到,她居然把晚上吃喝的肉酒全吐到了我的背上,幸好我在麗江新買的外套物有所值,速干型,洗過第二天早上就能穿了,而她則說什麼都不記得了,暈,白學了一回雷鋒。



(麗江古城)



(虎跳峽)



(香格裡拉)



(全民信教的地方)



(藏民家訪)


精選遊記: 香格裡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