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已經很深了,卻沒有一絲睡意,生活在都市裡,困守在鋼筋水泥之間,懸浮在浮華人世之上,塵心澎湃,俗氣橫流忽然間有點迷茫,回想這些年,在這個到處充滿鋼筋混凝土的城市裡,為了生存苦苦掙扎著,這些年得到了什麼?失去了什麼?。放棄了自己認可的行業和工作,困惑......百思無解,寢食難安。索性放下不想了,給自己放假,給身心放假,讓山林泉石來滌清心智,借境調心,吸納天地之靈氣,日月之精華,背上行囊遠游...... 黃山的美早有耳聞,古人有句詩是這樣形容的: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對於久居都市的我來說,實在是一種莫大的吸引力。沒來黃山之前,我不敢想像,也無法想像,大自然的造化是多麼神奇,讓你魂牽夢繞,他的一塊石,一滴水,甚至一片雲,無不透出一種大氣但卻不失精致,清秀卻不失雄奇的神秘。的確,大自然給與黃山人實在太多了。
踏上開往黃山的列車,開始我的心靈之旅。晃蕩了十一個小時到達黃山站,直赴黃山快捷假日酒店登記住宿,休整一下打算第二天開始旅游行程。這裡的住宿環境挺不錯,干淨衛生,由於不是在黃金周價格上也挺實惠,一天的顛簸讓早就疲憊的我很快的進入夢鄉。 第一天的行程安排 黟縣,據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寫的就是這裡,汽車在盤旋的山路上行駛著,熱心的司機告訴我春天兩邊的山上都是杜鵑花,一團團一簇簇的,由於不是春天,這樣的壯觀是一大憾事,青山腳下綠水環繞,好一副天然山水畫。在這裡似乎忘了時間還在流動。不知不覺就到了第一個景區—西遞,-西遞之行要感謝我的好朋友,因為她建議我可以晚上住到西遞,根據她的經驗這裡住一晚大概20元左右/天,第二天上午游覽宏村,這樣我的時間剛好夠用,有足夠的時間在西遞村裡走一走,才沒讓我錯過這處世界級文化遺產。 到了村口賣票處,買了一張門票(80元)門票是包含導游講解,可是那種只固定在一些對外開放的景點模式化的講解對我來說沒多少意義,所以沒有跟在導游後面徑直走入村口, 可是看到的都是仿建的建築。正猶豫要不要進去看看,恰遇到一村民,姓胡,(據他說,村裡汪姓和胡姓是兩大主姓)看出我的來意,主動介紹起西遞的歷史,胡文光的大牌樓黙黙地矗立在村口,那俯衝倒立的石獅,那額坊上精雕細刻的吉獸,此刻都在秋雨的沐浴之中。據說,當年西遞村頭,曾有過13座類似的牌樓,經過數百年的風雨滄桑,如今只遺此一座,似乎還在對人們講述西遞昔日的輝煌。 走進西遞,眼前是片片粉牆青瓦,腳下是一色青石板,石板在雨水的衝洗下,黑的發亮。,西遞村民明清的時候多經商,家資殷實,修建的房屋都很講究,白牆青瓦馬頭牆,布局工整,結構相當精巧。隨意走入幾處民居,家家都有的楹聯,題額,向人們講述著西遞先人對人生世事的理解。那精美的石雕、木雕、磚雕隨處可見。西園中的兩塊號稱絕世之作的“四君子”石雕漏窗,據說是出自當年西遞人余香之手。余香自幼隨父學習石雕,長大後又四處拜師求教,石雕技藝超群,可是在家鄉卻並不得志,最後只能遠走他鄉謀生,只在家鄉留下了這兩塊石雕漏窗。文革時,這保護這兩塊石雕漏窗,鄉民們用黃泥將其糊上,並在外面刷上標語,直至改革開放後,這兩塊漏窗才重見天日 在胡先生的帶領下我拜訪了村裡幾家很有特色的民居。有一戶人家的門口向後縮進半米,門額上刻有“作退一步想”的字樣,很是奇怪,據說是因為當年河南貪官污吏很多,朝廷大加整飭,主人為了給後人以警示才作此獨特設計。西遞民居的最大特點在於其精美的磚雕,很多三間四合格局的小院落,有滴水檐相隔,牆壁上雕刻著各式花窗,好多都有典故。 民居雖然對外開放,可是並不影響這裡的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我們參觀的時候已值晚餐時間,人們看到我們都友好的微笑致意,而後又端起碗來自顧吃飯,偶爾也有人家推銷當地的石質茶壺,做工甚是精美。結束了一天的勞作辛苦,人們悠閑聚在一起用當地的方言談天說地互相招呼的,有在洗衣的,做飯的,讀書的,下棋的,遠遠的看著就像徽州版本的“清明上河圖”。晚上在當地一個村民家住了一晚第二天一早就從縣城轉車去了宏村。 宏村,給我最初的印像是嫻靜秀美,同樣的徽派古村落在這一彎風荷水塘的映襯下顯得古樸又不失溫婉,凝重又不失靈秀,遠山霧靄沉沉,岸邊垂柳婆娑,三兩只鴨游弋,四五片蝶翻飛,炊煙裊裊,燕舞鶯啼,真真不枉“畫裡鄉村”的美名。 宏村整個村落布局似牛形,故被人們稱為“牛形村”。全村以高昂挺拔的雷崗山為“牛頭”,滿山青翠蒼郁的古樹是牛的“頭角”,村內鱗次櫛比的建築群是“牛身”,碧波蕩漾的塘湖為“牛胃”和“牛肚”,穿堂繞屋,九曲十彎的人工水圳是“牛腸”,村邊的四座木橋為“牛腿”,宏村就似一頭臥牛處於青山環繞,稻田連綿的山岡之中 跨過塘中的小拱橋,我們也跨進了畫裡。同為徽派建築,這裡的民居稍稍有別於西遞,她的木雕十分精美。村裡曾經的首富之家承志堂,占地2000多平米,當時耗費60多萬兩白銀,100多兩黃金,正堂、起居、會客、娛樂,大小房間幾十間,最為突出的就是其間精美絕倫的雕梁,雕窗,一根雕梁上為了展現當時的高雅娛樂活動——琴棋書畫,竟然栩栩如生的雕刻出36個形態各異的人物,令人嘆為觀止 村中心的水塘名為南沼,有古祠堂和民居環繞,水源引自後山之山泉,在這裡彙集再流向各條村巷,所以在這個偏僻的皖南村子裡也有了江南水鄉小橋流水人家的特點。南沼的名字雖然陌生,但是風景卻為人熟知,《臥虎藏龍》的影響讓這個小水塘聲名鵲起,而且帶來的是世界知名度,就連我們的江總書記也駕臨過南沼。 最早的宏村可能和周邊的其他村落沒什麼區別,幾次毀於火災後,村裡的族長請來了高人幫助重新布局,才有了今天我們看到的歷史遺跡。村西頭還有兩顆幾百年的枝繁葉茂的老樹,遠遠望去就像兩只牛角。過去獨具匠心的設計是為了避災祈福,在今天看來她已經成為仿生學建築村落的經典之作。 第二天一早,我就坐上去黃山風景區的車,這一路上結識一些游人結伴一起上山 ,大約一個小時左右就到了湯口鎮,黃山的大門, 黃山為群山構造,“奇松、怪石、雲海、溫泉”被稱為“黃山四絕”,神奇的冬景和壯美的日出,讓來過黃山的游客流連忘返。有名可數的就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蓮花峰、光明頂、天都峰為黃山三大主峰,海拔高度均在一千八百米以上,並以三大主峰為中心向四周鋪展,跌落為深壑幽谷,隆起成峰巒峭壁,呈現出典型的峰林地貌。“峰奇石奇松更奇,雲飛水飛山亦飛“,遍布峰壑的黃山松,破石而生,盤結於危岩峭壁之上,挺立於風崖絕壑之中,或雄壯挺拔,或婀娜多姿,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黃山無時不松,奇特的古松,難以勝數。最著名者有迎客松、臥龍松、探海松、黑虎松等,多少年來,它們抵御風吹雨打,霜劍冰刀,吸取岩石中的點滴水分和營養,迎著陽光穩穩地屹立於峰崖之上。而黃山雲流動於千峰萬壑之間,或成濤濤雲海,浩瀚無際,或與朝霞、落日相映,色彩斑斕,壯美瑰麗。我們由後山的雲谷寺索道上山後先前斷斷續續一直在下的雨剛剛停歇,空氣格外的新鮮。經過黑虎松、團結松等由北海經過西海到達排雲亭西海大峽谷入口的時候,我們被眼前的美景驚呆了——雲海!黃山最著名的雲海!正是由於先前的那場雨,下了雨起了霧氣才會出現雲海,真的太感謝那場雨了,能讓我們有幸看到這個奇觀。大家興奮的進入大峽谷。 當我們一行 進入西海大峽谷之後才發現,這裡的景色真的是無法用文字來形容、用畫筆來描繪、用鏡頭來定格的。整個景區移步易景,如在畫中,如入仙境。也許是被這種美景感染,一下子都安靜了下來,完全沉浸這景色當中。完整穿越整個西海大峽谷需要四到五個小時時間,體力的消耗比較大,所以一般旅行團是不帶這裡的。這個也正合我的心意,沒有嘈雜的團隊,可以慢慢安靜的欣賞。進入峽谷後格外的幽靜,加上剛才那場雨的功勞,四處雲海翻騰,霧氣朦朧,山體若隱若現,人也有種飄飄欲仙的感覺呢。我想蓬萊仙境大概也就如此吧。我們順著陡峭的山壁而建的棧道彎彎曲曲一路往下,雲霧、美景在我們身邊流過,越走越清幽,到達谷底的時候,霧氣漸漸散去,雲海消失了,露出了清晰的山脈,郁郁蔥蔥的植被,聞到陣陣清香,還聽到清脆的鳥叫聲。簡直讓人有種心曠神怡、寵辱皆忘的感覺。在谷底向上望四周都是高聳的山脈,尖尖的聳入天空,陡峭而筆直,此時覺得自己好像到了一個世外桃源,遠離都市的喧囂。接下來便拾階而上准備出谷,雖然向上走會耗些體力,但路上奇松怪石,走走望望,倒也不覺得很累。上到三分之二處時再回望來時的路,下面就是深谷幽壑,遠處盤旋蜿蜒的山道都曾被我們一路走來,覺得自己如在夢境中由仙境走來,也化了一身仙風道骨呢。終於到了步仙橋,這座小石橋夾在兩座高高的石山中間,感覺很空靈。當我們走出峽谷來到天海山莊住宿的時候已是晚上7點,在我們穿越整個峽谷的四個小時中只遇到過一對老外,他們的速遞比我們快得多,健步如飛啊,剛才還和我們擦肩而過,一會兒便在對面的山道上望見了他們的背影呢。還遇到過兩隊人都是走了一段便原路返回了,想想我們真偉大。 黃山的奇絕也在於其前後山的風情完全不同 我們決定由北海經光明頂返回天海由前山下山。。後山清幽、秀麗、險壑,植被豐富;而前山威嚴、險峻,植被也比較少。我們經過鰲魚背後有兩條環道可以下山,傳說走鰲魚洞那條可以走官運,而經一線天則可以有桃花運。同行的兩個朋友一個想發財,一個要姻緣。所以最後我們決定先去鰲魚洞走一下然後再原路返回走一線天那條路。一線天又長又窄只能容一人通過,還好我們運氣不錯,走的時候沒有遇上迎面而上的人。經過了一線天前面便是百步雲梯,好多的旅游團都從這裡經過,不知道有沒有一百級台階,大家都喘著粗氣往上爬,不過這個跟後面的天都峰相比還真是小意思了呢。過了百步雲梯再往前就是玉屏樓了,這裡可真是團隊集散中心,好多的人,在著名的迎客松面前排隊等著與它合影。我們就沒什麼興趣多留戀了,補給了一下食物去往下一個最重要的地方——天都峰。人們不都說來了黃山不登天都等於沒來。所以這個天都峰是一定要登的。 由迎客松旁的一條小道先下一段山,才能去到天都。遠遠望去登天都的路好像是筆直而上的。終於來到登峰入口,向上一望,天吶!這條登山的路大概呈75度,窄窄的只能容一人過,非常的陡直。旁邊設有繩索。大家拉著繩索抬高了腿拼命的往上爬,每個台階都很高,寬度最多只能容下一只腳,爬到後來根本就是四肢並用,背著大包撅著屁股四腳往上爬,雖然樣子難看點,不過這個方法倒還真是可以省些力。快到峰頂的時候,已經差不多沒有力氣了,而每個從頂上下來的人都會鼓勵正在向上的人要加油,很快就會到啦,山上風光無限好啊。爬到上面再往下望的時候,覺得真的是很險,旁邊都是峭壁。終於到了被叫做“鯽魚背”的天橋,天橋只容一人扶著繩索單行通過,兩邊都是空空的懸崖。過了天橋來到峰頂的時候,覺得自己好偉大,居然可以爬到那麼高!站在峰頂四望,風聲在耳邊呼呼作響,也蠻有點“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下天都的時候我們沒有選擇原路返回,而且選擇了天都後面的另一條路准備一路走下去。都說天都險,上山的那條道已經夠險,但如果你走過了後面下山的這條路,才真正領教到天都的險。它不像上來的那條路那樣看上去筆直的一條朝上,一眼望到底;它彎彎曲曲,有些百轉千回的意境,旁邊也沒有繩索可以拉,陡的地方可能真的是90度的,石階窄得只容半腳側身過,很多路我們都是背過身朝下倒著下去的。還要經過好幾個類似一線天的石縫,很長很窄,背包稍微大點就有可能被卡在中間。我們下山的時候居然還碰到有些人從這條路往上攀天都。真的很佩服他們,敬佩他們的勇氣和力量。從這裡上去可能要花前面那條路兩倍的力氣。 下完天都峰再下山的台階便比較規則了,但到達半山寺的時候,我的腿已經報廢了。小腿酸脹僵硬,不停的顫抖,大腿酸疼得抬不起來,膝蓋已經不能受力。如果向上爬還可以勉強堅持,但下台階已經沒有輕重的感知,感覺每下一步就會往下跪有種會滾下山的危險。另一個朋友的情況和我差不多,所以我們倆決定買拐杖。為了能均勻受力我買了兩根。我們就這樣撐著拐杖一步一步往下走,由於腿不能受力,感覺是在用手走路,撐拐杖的手和手臂都已經酸疼,雖然累,但還是一定要堅持自己走下去。雖然樣子有些滑稽,但沒有人嘲笑我們,一路上看到我們的人都覺得我們很堅強。我們走走停停,說說笑笑,用拐杖敲著石階走過一段又一段蜿蜒的山道,終於下到了山下慈光閣停車場。此時是下午3點。想想我們居然從早上開始一直上上上下下不停爬山! 雖然累,但還是很值得的。因為黃山真的很美。 回到屯溪在酒店裡休息一天緩解全身的疲勞放松一下經骨,酒店的服務生給我推薦在市區轉轉,這裡既有古老的街市——老街,又有現代的商廈——新街。古村落一日讓我覺得生活的節奏如激流闖入緩灘,一下子慢了下來,轉身再看霓虹閃爍的喧嘩街市,真有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 坐在茶樓,望著窗外,思緒如風一般游來蕩去。黃山的雲霧,西遞的牌坊,宏村的風荷,......一幕幕雖然漸遠,卻印像清晰,只是偶爾會飄過薄薄的霧,在都市的霓虹裡顯得那麼不真實。 短短幾日雖然沒有如願領略到全部,黃山之奇妙卻不是我這一次登山就能夠盡閱的,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這次也收獲了不少東西,意外的領略了徽州古村落的靜美,,也算不旺此行。對於我來說,黃山是婉約的江南女子,一如那宏村大家的閨秀倚在閣樓上脈脈含情的翹首凝望;洞察了我的心境,。黃山是充滿智慧了靈氣的。在人類文明和歷史變遷的漫漫長河中,有些東西可能輕而易舉地被湍急的水流衝走,而不復存在;
有些則可能歷經衝刷逐步變形、變色甚至變了味,而成為遺憾;
然而總有那麼一部分會屹立不倒,逐漸沉澱,最終成為經典讓人賞味。黃山就是其中之一 黃山的松,奇美雋秀,在斷壁懸崖處盡情伸展。黃山的石,千姿百態,活靈活現,每一塊都流傳著美麗的傳說。黃山的山(峰),險峻挺拔,景色綺麗。黃山的雲,撲朔迷離,來去無蹤。聽人說,黃山美景四季不同,看來我這一次才領略了黃山夢幻奇境的一小部分。但凡有閑,我一定再來黃山,尋找更美的景色。

(雲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