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游記

作者: woekei55

導讀曾經看過一幅黃山的圖片,飄渺的雲海繚繞著峭壁山崖和孤傲的黃山松,那絕美的組合有如一幅浩瀚雋永的水墨畫,在我的腦海烙下很深的印跡,揮之不去,從此對黃山便有了無數次夢裡神往。 當我終於帶著美好的向往登上黃山時,我才真正感受到了它的美,也終於理解了“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這句詩的內涵。以前只識其句,並不能真正從內心認同其中之意, ...

曾經看過一幅黃山的圖片,飄渺的雲海繚繞著峭壁山崖和孤傲的黃山松,那絕美的組合有如一幅浩瀚雋永的水墨畫,在我的腦海烙下很深的印跡,揮之不去,從此對黃山便有了無數次夢裡神往。 當我終於帶著美好的向往登上黃山時,我才真正感受到了它的美,也終於理解了“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這句詩的內涵。以前只識其句,並不能真正從內心認同其中之意,這次從黃山歸來,我才體會到這詩句是如此貼切地表達了游人的心理。從踏上黃山的那一刻起,我就被黃山鬼斧神工的大自然景觀徹底征服了。

黃山之美,主要是美在它的奇松、怪石、雲海。踏上黃山的第一感覺,就是群峰疊巒,千峰秀美,入眼的山峰座座稱奇,那份孤聳峰頭的氣勢總會讓你不自覺的仰望。那些韻味獨特形態各異的怪石聳立在山峰的頂端,有的小巧玲瓏,有的又似龐然大物,它們或如人、或如物,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的姿態,飛來石,猴子觀海,喜鵲登梅,蓮花座,鯉魚吐珠,這些很有生命力的名字總能讓人浮想聯翩。

玉屏峰在黃山的中心地段,在蓮花和天都兩峰間,海拔1680米。此處有個玉屏樓,背靠玉屏峰,前拱文殊台,左有獅石,右有像石。眾人皆知的迎客松和送客松便在獅石和像石前,兩棵神態各異的松樹就似兩個修煉的道人,帶著仙風道骨的神韻,打坐在各自的寶位之上。

蓮花峰是黃山三大主峰中的最高峰,從遠處望去,四周的小峰像花瓣般簇擁著主峰,猶如仙境天池中怒放的蓮花,柔中有剛,姿態嫵而不媚,那份仰天綻開的氣勢,讓我不自覺中就有了折服的微妙感覺。

到了黃山,一線天是必然要過的,登一線天的台階很窄,寬度只能容下一個人,山體的坡度又很陡峭,兩旁高聳的石壁托著一塊大石頭,那是粗粒似斑狀花崗岩體垂直斷層所留下的痕跡。站在一線天的台階上回頭望,景色壯觀,連接各山峰的路上人群密匝,看著這些擁擠的人,我想黃山腳下肯定還有很多游人在索道前排隊吧。

當我們登上一線天,置身在山的頂端時,視線豁然開朗,俯瞰四周群峰,山色秀麗,景色怡人,當陣陣山風頑皮的從臉頰滑過時,心為之開闊,情為之動容,整個身心從內而外都透著清爽,那種登峰攬景舉目眺望遠方的感覺,你不去身臨其境,是無法體味其中滋味的。

黃山的奇松、怪石,是相互纏繞的,混成一體的感覺有時難分彼此,看著它們水乳交融纏綿的樣子,仿佛天地初創時它們就已經在一起了。黃山松的奇特還在於它們的生命力,那些長在峰頭的孤聳怪松總能吸引游人的目光。那滴翠的奇松傲挺在峭壁的石縫中,它們根扎岩縫,迎風聳立,那姿態有如一位威風凜凜的大將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南西北風。”忽然就想起了鄭板橋的詩句,感覺放到黃山的松上也很貼切。立在山頂舉目遠眺,山谷裡成片的松林在山風的呼嚎中鎮定自若,它們戰勝外部環境的惡劣,以自己特有的生存方式陪伴著這裡的山峰怪石,每時每刻釋放著自己頑強的生存魅力。

本來游山水之間,就是一種心境的體驗和淨化,每每登上山頂,情由景生,往往感慨不斷,我雖不想成仙成佛,可我這一凡夫俗子在那一瞬間還是在想,如果可以,便在這裡蓋個小房子,終日與山為伴,朝朝暮暮守著這群山,賞雲海奇峰,看日出日落,寫字拍照,吟詩作畫,那是何等的閑雲野鶴般清閑的日子啊。

看著登山人群中有拄拐白發蒼蒼的老者,滿臉童真的孩子,年輕健美的青年人,還有容貌和我們不同的外國友人,看著大家攀登時,不時停下來喘息消汗,累並快樂著的表情,不禁在心裡感嘆著黃山無窮的魅力。人類的介入攀登讓這山裡充滿五顏六色的生機,峰轉人轉,登頂賞松,人們從心底愛著這巍峨的群峰和絕壑上各異的青松,而靈魂也在這一刻,隨著山風在充滿靈氣的山谷間得以淨化,險峰、幽谷、怪松、留下了我一腔的情懷在這裡。

走在黃山松樹野花遮蔭的下山小路上,溫暖的陽光從樹的縫隙間透下來,道邊灌木叢生,藤蔓纏繞,置身這如詩如畫的叢林間,感受這山林蒼翠的風貌,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悄悄湧上心頭。而那些在陡谷懸岩路邊怒放的野花,則給這幽靜的山谷帶來一抹絢爛的色澤。

這次旅行唯一感到遺憾的是,沒有能夠看到壯觀的黃山雲海,但我想,這是黃山給了我一個下次再來的理由吧,如此美妙的地方,怎可一次愛個夠?下次再來時,一定要讓我領略到雲霧彌漫群峰的壯觀景像,我想,這是我和黃山的約定。


精選遊記: 黃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