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是一個山明水秀的地方,被海內外媒體譽為“中國最美的鄉村”。它位於江西省東北部,東距浙江衢州150公裡,南距江西上饒180公裡,西距江西景德鎮80公裡,北距安徽黃山市(屯溪)96公裡,剛巧處於黃山、廬山、三清山和景德鎮旅游金三角區域,是鑲嵌在贛浙皖三省交界處的一顆綠色明珠。縣域面積2947平方公裡,人口33萬,轄26個鄉鎮。 對於初來婺源的客人來說,最令他們頭疼的是不知如何開始婺源的行程,對攻略上所說的“北線、東線、西線”以及各個景點弄得一頭霧水,我這篇文章就是先讓大家初步了解一下婺源的三條線:縣城
“婺源”是一個縣,各地的交通車注明的從某某地到婺源,指的就是到縣城紫陽鎮,婺源旅游的三條線就是從縣城為中點,向西面的為西線,向北面的為北線,向東面的自然就是東線了。不管從什麼方向過來,乘長途汽車一般是在婺源西站或者是北站下車,不管在哪裡下車,建議最後到汽車北站集中,因為發往各鄉鎮的交通車都在這裡乘坐。縣城裡可供參觀的地方有:博物館有“中國縣級第一館”之稱,館藏文物1萬余件,珍奇異寶令人大開眼界,現位於汽車北站往江灣清華方向一公裡;其二就是走走新建的步行街,這裡的建築多是仿古特色,可供觀賞,有兩座牌坊可以留影,表示到了婺源。至於購物,這條街並不是旅游用品的集散中心。購物店多集中在文公北路和文公南路,天佑路一帶,還有民俗風情街可以去看看,也有不少土特產店。
婺源北線
北線的風景與東線相比,內容豐富一些,有古村,廊橋,山水自然風光等,雖然稱為北線,但景點不是一條線上,而是到了清華以後像一棵大樹一樣分散開來。因此從一個景點到另一個景點的交通不是很方便,要到清華轉乘車輛。從縣城出發,依次有叢溪飄流、思溪延村、清華鎮彩虹橋;從清華分散開來,其一:浙源、虹關及理坑;其二:大鄣山臥龍谷,黃村百柱宗祠、菊徑、靈岩風景區,石城;其三:長壽古裡洪村,嚴田古樟;
北線的交通:從縣城到清華的交通極為方便,上午二十分鐘即有一趟車,下午約半小時一趟。但要去清華以遠的地方,多數要到清華轉車。
延村:位於縣城北偏西18公裡處。現村中保存有商賈建造民居56幢,多建於清乾隆、嘉慶年間,占地面積25000平方米。建築體風格大同小異,多為一層至三層穿鬥式木構架,四周風火山牆圍起,大門為石庫門坊,水磨青磚門面。平面布置常為三開間,內分前廳、後堂、廚房,前後均有淺天井。方柱石基、格扇門窗、青石板鋪地,最令人稱奇的是那“三雕”(木雕、磚雕、石雕)藝術,徜徉其間,有如置身於藝術的海洋,令人如痴如醉,為省古建築群重點保護村。
思溪:村內的古建大多為明末清初時期,旺時達七十余棟,現有三十余幢,其中“敬序堂”大屋,建於清雍正年間,房屋由庭院、正廳、後堂、花廳、廚房、花園等組成,占地面積一畝多,客館的建築雕刻精細完美,廳內為長方形藻頂,古色古香,是《聊齋》主要外景地;更為罕見者,由96個不同字體的“壽”字組成的“百壽圖”,分別鐫望在十二扇扇門的中間,堪稱“精品”,另村中還有其它古民居和通濟橋等景觀。
清華鎮彩虹橋:彩虹橋橫臥於清華鎮上街,初建於宋代,以唐詩“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而名。橋長140米,橋面寬3.1米,四墩五孔,由11座廊亭組建而成,木板鋪設橋面,木椽青瓦結頂,廊亭兩側有欄杆和坐凳,供行人觀賞憩息。鎮上還有老街、“從”字木橋,雙河等景點。老街位於清華鎮大橋與彩虹橋之間,長達1.5公裡,可惜已比當年遜色不少。 木橋位於清華鎮大橋旁邊,很獨特的“從”字型木橋,現在已經很少見了。
浙源龍天塔: 聳立在婺源縣北鳳山村頭的浙溪旁。該塔建於明萬歷年間,為磚石結構,六面七層,高30余公尺,腰檐層層支出,寬度向上遞減,每層檐角上懸鐵鈴,風起時,鐵鈴錚錚有聲。塔內有階梯上升,可直登頂層眺望。古建築風景。
虹關村: 徽墨名村。建村於南宋建炎年間,明清時有墨鋪80余家。村頭有千年古樟,高26.1米,直徑3.4米,冠幅達3畝,有“江南第一樟”之譽。是北線的精華景點,從清華出發,經浙源,虹關一線,。
理坑村: 是婺源文化底蘊最厚重的一個村莊,歷史上文風鼎盛,有“山中鄒魯,理學淵源”之稱,現為全國歷史文化名村,進入了中國申請世遺預備名單,村中有諸多明清官邸,建村於南寧初年,村落嵌於錦峰秀嶺之中,蒼松翠竹與黛瓦粉牆互襯倩影,古道石梁湍湍流水相映生輝。沿溪構築的明清府第如工部尚書余懋學“尚書第”、吏部尚書余懋衡“天官上卿第”、禮科給事中余懋藥“都諫第”,副都御史余自怡“駕睦堂”、兵部主事余維樞“司馬第”等,翹角飛檐,“三雕”工藝精湛,圖案寓意雋永,被藝術家稱為獲取作靈感的源泉地。相當聞名的景點。
洪村:北宋初年建村。村民養生有道,高壽者多,有“長壽故裡”之稱,距離清華九公裡。
黃村百柱宗祠(經義堂):古坦鄉黃村黃氏宗祠經義堂,又名百柱宗祠,建於清康熙年間。祠堂為磚木結構,由庭院、門樓、正堂、後堂、後寢組成,面積1200平方公尺。前進為九脊頂,五鳳樓式門樓。正堂中央懸掛清朝文華殿大學士張玉書所題“經義堂”匾額,遒勁有力,大梁上木雕精美,有“鰲魚吐雲”、龍鳳呈祥”等,四個石基深刻“鷺鷥戲蓮”、“鳳戲牡丹”、“仙鶴登雲”、“喜鵲含梅”紋飾。該祠作為我國古代建築藝術之一,其照片曾於1982年到法國巴黎展出。
靈岩風景區:這裡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是國家森林公園,以溶洞、古村為主要特色,這一帶有三十多個溶洞,自唐宋以來就是游覽名勝,各個溶洞內留有古代名人的刻墨二千多處,其中不乏朱熹、岳飛、宗澤等名人。
婺源東線
東線由近及遠可選的有月亮灣、李坑、汪口、江灣、曉起、江嶺、段莘水庫,慶源。這條線多數游客是走李坑,汪口,江灣,曉起,優點是在一條線上,交通方便,但缺點是內容單一,都是古村落為主。
月亮灣:這裡往往給許多游客以想像,這裡實際上就是一個彎月形的水面,路過這裡,有時間停車拍照停留五到十分鐘足矣。當然攝影愛好者在光線合適的時候還是值得多等等的。
李坑: 李坑村為南宋乾道三年武狀元李知誠故裡。村內的260多戶人家大多居住在溪的兩岸,故形成小橋流水人家的畫卷,村內有古建、古橋、古亭、古樹等景觀,村內那清澈的小溪映照著浣衣女美麗的身影,倒映著粉牆黛瓦的古民居。乘婺源至江灣、曉起、溪頭,大畈、段莘的交通汽車,中途在李坑下車即可,這是離縣城最近的一個景點,因此游人眾多,旅游設施開發得比較完善。
汪口俞氏宗祠:李坑再往江灣方向走八公裡左右就到了汪口,這裡最有名的就是俞氏宗祠,占地面積一千多平方米。建築為清代中軸歇山式,宗祠內凡木質構件均巧琢雕飾,有大中小的各種形體和各種圖案一百多組。刀法有淺雕、深雕、透雕、圓雕、細膩纖巧,工藝精湛,風格獨特,被古建築專家譽為“藝術寶庫”。同時汪口村也是全國歷史文化名村,值得走走看看。乘婺源至江灣、曉起、溪頭,大畈、段莘的交通汽車,中途下車即可。
江灣:江灣建村於唐朝初年,滕、葉、鮑、戴等姓人家在江灣的河彎處聚居,逐步形成了一個較大規模的村落。北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蕭江第八世祖江敵始遷江灣,子孫繁衍成巨族。自唐以來,江灣便是婺源通往皖浙贛三省的水陸交通要塞,成為婺源東大門。不過,這裡的出名,是因為國家領導人的到來和認祖歸宗,成了偉人故裡。乘婺源至江灣、曉起、溪頭,大畈、段莘的交通汽車,即可到達。
曉起: 從江灣再往北走七公裡就到了曉起村,有上、下曉起之分。是清代兩淮鹽務使江人鏡故裡,村屋多為清建築,風格各具特色,村中小巷均鋪青石,曲曲折折,回環如棋局。一些村屋門前設有瓜棚豆架,好一派田園景像。主要景點有古樟、雙井印月、濯台煥影等。乘江灣鎮到曉起的三輪摩托車,或者到溪頭,段莘的交通車在曉起下。
江嶺風光:上曉起往上行九公裡到達江嶺,可見田園風光,這裡在三、四月份油菜花開的時候是很漂亮的。乘到段莘,慶源等地的車中途下,不過,多是農用車,中巴很少。
段莘水庫: 很多游記裡寫著高山平湖就是這裡,去慶源要路過。
慶源: 慶源又名小桃源,簡稱小源,位於婺源縣東北部的段莘鄉,建村於唐開元年間。這裡峽谷深幽,寬如太行之盤谷,美如武陵之桃源。地處萬山之巔,阻外而溢中,是始祖幾經選擇的避亂勝地。由於慶源地處偏僻,交通不便,欲去者最好是自己有交通工具(或租,或包),因為路況較差,自駕車者要有心理准備;
婺源西線
婺源的西線在三條線中算是比較冷的,去的人日漸稀少。
文公山:原名“九老芙蓉山”,因山上有朱熹(文公)祖墓,故名。位於縣南部曉林鄉境內,距縣城紫陽鎮29公裡。山上林木蔥翠,主要景點有積慶亭、古驛道、朱熹祖墓、桂花塘、仿竹亭等,最引人注目的是朱熹手植的古杉群,現存有16棵,最高的38.7米,最粗的胸圍有3.07米,有"江南杉王群"之譽。1985年列為江西省級風景名勝區。
鴛鴦湖:位於縣西部賦春鎮,水面2300畝,湖區幽雅恬靜、空氣清新甘美、山林蔥翠欲滴、湖水澄碧如玉,碧水中央兀立有湖心島、島上建有“湖心亭”,辟有桃、李、柑桔果園。每年冬季有2000多對鴛鴦翩然彙聚於此越冬,卿卿我我,悠悠樂樂。
游山村:建村於唐天寶年間。一條小河呈太極陰陽魚形穿村而過,一派山裡水鄉的美景。
以上各景點的在我的網易相冊(http://wywdq.photo.***/)裡面都有照片,可以參考看看,有一個直觀的認識。有什麼問題歡迎聯系我咨詢:QQ112269666MSN:wywdq@hotmail.com吳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