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貝點滴龐貝(Pompeii)是位於意大利西南沿海坎帕尼亞地區的一座古城,距那不勒斯僅40分鐘車程。龐貝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世紀,那時的龐貝還只是海灣畔的一個小集市,主要從事農業和漁業的生產,直到公元前3世紀,強大的羅馬帝國將龐貝劃入自己的版圖,這裡開始成為一座繁華的城市,貿易往來繁多,經濟發達,集中了許多宏偉的建築和精美的雕刻,是當時羅馬帝國經濟、政治、宗教的中心之一。當時龐貝城約有25000多位居民。面積約1.8平方公裡,環繞龐貝城有4800多米長的石砌城牆,城內大街縱橫交錯,街坊布局有如棋盤。重要建築圍繞市政廣場,有朱庇特神廟、阿波羅神廟、大會堂、浴場、商場和各種交易市場等,城裡還還有劇場、體育館、鬥獸場、引水道等羅馬市政建築必備設施。龐貝城裡還有眾多的面包店,酒館等。 公元前79年8月的一天中午,龐貝城附近的火山維蘇威火山突然爆發,火山灰、碎石和泥漿淹沒了整個龐貝,這座有古羅馬帝國最為繁華的城市在維蘇威火山爆發後的18個小時內徹底消失。比龐貝城更接近的赫庫蘭尼姆(Herculaneum)城,也在同一時間被維蘇威火山埋沒。17世紀初,當地人在打井的時候發現了古城,直達18世紀中期,這座深埋在地底1700年的古城才被逐漸挖掘出土而重見天日。 龐貝古城有7個城門,我們走的是西南方向的瑪麗娜大門(Porta Marina),這座門由於是朝向海的方向,所以也叫海門。海門外邊就是Vittoria酒店,非常好記。海門外邊有存包的地方,還有英文講解的耳機可供租用。海門實際上由兩個門組成(大門和小門),大門是走馬車的,而小門則是行人用的。據說2000年前,海門距離海很近,那些坐船來到龐貝的水手和商人,從海門進入龐貝非常方便。由於維蘇威火山的爆發和泥沙2000年來的淤積,現在海門距離海邊,已經有1公裡以上的距離了。 從海門前行,很快就見到了公共廣場(Foro civile)。公共廣場是一個長方形的廣場,龐貝古城最雄偉的建築都在這個廣場周圍,這裡昔日是龐貝古城的行政、司法、經濟和宗教中心。當時這裡是不准馬車進入的。廣場地面全部是用大石板鋪砌的,十分的壯觀。但是大部分都在近代被“挪用”了,所以,很多地方已經長出了綠草。 廣場的右手邊就是方形會堂(basilica),這個會堂是根據其牆上的拉丁文名字而來的,它是龐貝古城裡最宏偉的建築,這座建築現在只剩下的幾排堅實的圓形柱子根基,從柱子的分布情況看來,這住宏偉的建築原來是被分割成三個大殿。方形會堂以前是法院和商會的辦公地址。出了大會堂,右手邊有三幢規模近乎相同的房子,是龐貝市政當局(Edifici pubblici)的主要機構的所在地,這三座房子分別是市政廳,市政會議室和檔案室。

(方形會堂)
大會堂的左手邊是阿波羅神殿(tempos di apollo),這座建築明顯的具有希腊建築的風格。整個神廟座落在一個巨大的石台上,從正面的幾根巨大的圓柱,依稀可以感覺到神廟的規模。在神殿的前面,建有一座大理石祭壇。在神殿台階的旁邊,立有一根石柱,柱頂上有一具日晷。在神廟圍廊的圓柱東面供奉著太陽神阿波羅執弓箭的雕像和他的妹妹戴安娜的雕像。在阿波羅神廟旁邊有一個特制的石灰石小洞,這是當時政府為防止不法商人缺斤短兩而設制的標准容器,以保證買賣公平交易,現在的話兒就是公平秤。 廣場北側,就是丘比特神殿(tempio di jupiter),神廟是用來供奉古羅馬卡皮多利諾三位一體神(丘比特,朱諾和米內娃)的,神廟兩邊有保存完好的拱門。據說歷史上,這個神廟曾經是龐貝城的財寶存放處,所以當時生意人都喜歡來這裡祈禱,以求神保佑他們生意興隆,財源廣進。

(丘比特神廟和維蘇威火山) 丘比特神殿後面就是公共浴室(Terme del Foro),公共浴室男女分開,男的在外邊,女的在裡面。分別有更衣室,鍛煉室、熱水池、溫水池和冷水池和洗手間,浴室的牆壁都繪著男女沐浴撩人的畫像。當時用下面有暖氣的地板,用蒸汽通過陶制管道散發熱量,是非常先進的。古羅馬時代,公共浴室是社會各個不同階層的人相聚的地方,是一種社交場所,人們常常到這裡到消磨時光和傾談生意,因此浴室有時候也會人滿為患。 在阿波羅神殿的對面是,服裝和羊毛交易市場 (Edifieio di Eumachia),昔日這裡是買布的、賣羊毛的,紡紗的和印染的商人交易的場所。樓前立有一座柱廊額,上面的一段文字告訴我們這座建築是按照維納斯的侍女Eumachia的旨意而建造的。Eumachia是維納斯的侍女,她丈夫死去後,她接管了她丈夫所經營業務,被奉為洗衣婦的保護神。現在說來也算個女強人呢。 糧食交易市場 Horrea 為於市苑的東側,是一座敞廊式的建築。它有8根磚砌方形柱子,是一座用來作谷物交易的場所,但是到公元79年火山爆發前,它尚未竣工。目前這座建築已蓋上現代屋頂,四周圍起了鐵柵欄,用以存放考古發掘到的文物。堆放的有陶器、石碾子、火山爆發時被火山灰埋葬的屍體,其中一具叫做“趕螺人”,他蜷縮著身子,用手捂著臉,可能是受不了火山爆發時的刺鼻味道,當時身邊還有騾子屍骸。另外,還有一只狗的屍骸,火山爆發時,它被主人用鐵鏈栓在宅子附近,正在作垂死前的最後掙扎。這些屍骸都是按照出土時的輪廓,灌入石膏而得來的,所以形狀顯得很逼真。出土的陶罐主要有兩種,粗的陶罐是用來裝糧食的,而細高的則是用來裝酒的。 在龐貝古城的主要街道是豐足大街(Via dell’Abbondanza),街兩旁都是一間挨一間的各種店鋪,我們見到了面包房,面包房裡有攪拌面粉器械和烤面包爐,據說那時候的面包爐,同現在制作比薩的烤爐十分的相似,當時龐貝城裡有多達30家面包店。有神像的快餐店(Termopolio col Larario)離面包點不遠,快餐店臨街有石頭砌的櫃台,櫃台上有幾個大窟窿,裡面放著陶罐,用做裝即賣的快餐。牆上掛著有家神圖案的神像,可能是像征著興旺和富貴。街上還有到洗染店,據說那時候是用人的尿液來除去衣服上的油污的。

(有神像的餐館) 龐貝城的主要大道都是青石鋪地,大道兩旁還有人行道。大道的中間微微的隆起,以便雨水流向兩邊的排水溝,在青石的縫隙裡巧妙的鑲嵌著一些白的瓦片和白色的小石頭,據說這這些瓦片和石頭的作用,是為了在天黑以後,通過反射月光,幫助人和動物看清路的。在大道路沿的石頭上,還見到一些人工的窟窿,據說這是當年拴馬用的。由於當時貿易往來頻繁,街上車水馬龍十分繁忙。出於安全的考慮,龐貝人在很多街道的交叉路口,設置了一塊塊凸起的約20-30釐米高的“隔車石”,當飛奔而來的馬車臨近交叉路口看到“隔車石”,自然會放慢速度,因為車輪必須從隔車石狹窄的夾縫中緩緩通過。這樣隔車石有效的減緩了馬車的速度,就像我們馬路上的斑馬線一樣,起了保護行人的作用。從大道的中間的石頭上,可以清楚地看出當年的實心車胎長期碾壓所留下的深凹的痕跡。

(隔車石) 在路上的石頭上,還不止一次的見到男人陽具形狀的石雕,指向某個方向。有兩個不同的解釋,一個是,當時羅馬特別崇拜生育之神,這種石雕是一種對神的崇拜,具有辟邪功能和預兆多子多福的像征。還有就是,這個雕塑所指的方向,就是紅燈區的方向。 在一些街道和巷口,看到刻有浮雕的大石槽。石槽上的浮雕或神面、或獸頭、或魚嘴,它背後都連接著銅管(據說以前是鉛做的,銅是後來換上去的)並有龍頭。一開,便有汩汩山泉流出。當時只有很有錢的人家才可以擁有噴泉,水池也像征著財富,和現在差不多。 龐貝城裡還有大小劇場,都是根據地形而建。小劇場(Odieon)有全封閉的頂部,使其有絕佳的音響效果,主要是進行聖詩的朗誦和音樂劇的演出。小劇場可以容納1000名觀眾,座位按身份而分區域,底層的座位十分寬大,是貴族們的預留座位。大劇場(Teatro Grande)依山而建,樂池修成馬蹄形狀,大劇場可以坐5000觀眾,主要用作演出戲劇,下層的座位以大理石鋪面的,同樣是貴族的預留座位。大劇院的南邊有一排柱廊和房間,可供觀眾、避雨和在幕間休息的時交談。也可以讓觀眾在兩個劇場之間互相走動。 大小劇場再往前行,就是當年的角鬥士訓練場(Caserma dei Gladiatori)。現在是一片開闊的草地。在訓練場的四周有柱廊,還有一排小房間,據說是角鬥士的居住地,據說挖掘時,在幾個房間內,發現了共計60具屍體,這是很奇怪的,因為維蘇威火山的爆發直至龐貝被埋沒,有個一過程,所以大部分居民都可以逃生,只有1/10的居民遇難。傳說這些角鬥士是為了表示他們的勇敢,拒不逃生而全部死亡的。還有傳說是,當時角鬥士大都是罪犯或俘虜,是沒人身自由的,他們都被鎖在房間內無法出逃。在一個房間裡還發現了兩個被銬住的角鬥士的屍體,據說是由於犯錯誤正在被關禁閉。還有一個房間裡,發現有一個角鬥士和一個女人的屍體,通常在角鬥士的房間是不准許有女人出入的,據說這可能是角鬥士的女友或情婦來這裡偷偷幽會,沒有逃走而遇難的。

(角鬥士訓練場) 維蘇威火山至今還是歐洲最危險的火山,雖然看去她顯得十分的平靜,但她的內部一直都蘊藏著巨大的能量,維蘇威火山的最後一次爆發時在1944年,當時火山頂部流出熔岩,噴出的火山熔岩和渣滓高度達到500米。這爆發的奇景使得正在山下激戰的盟軍與納粹德國士兵停止了戰鬥,轉而跑去觀看這一大自然的奇觀。現在維蘇威火山周圍生活著比2000年前更多的居民,希望現代科學可以成功的預報火山爆發,以避免2000年前的歷史重演。 2個多小時的參觀,主要是參觀古城的西南部。龐貝還有三分之一的古城還深埋在地下,尚未挖掘出來。但出土的部分,已經足夠活生生的展示了龐貝當年的生活場景了。龐貝古城遠比我想中的要大多了,要想在2個多小時逛完龐貝是完全沒有可能的,我感覺起碼需要一天的時間才夠。我們很多地方沒有走到,很多當時富人居住的精美庭院,神秘山莊和圓形劇場我們都沒時間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