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海沉浮,官宅府第

作者: 梅葉青青

導讀理坑原名理源,位於婺源縣城45公裡的沱川鄉。 理坑建村於北宋末年。據記載,余道潛為浙江桐廬縣主簿時,正遇奸臣朱勔前往江南地區采集花石綱,余不願與之同流合污,盤剝百姓,便攜家帶口隱入婺源北部山區三溪彙合之處定居,後隨著余氏宗族的不斷繁衍擴大,遂為現今的理坑村。 盤山繞水,溪流潺潺。終於,車停在水邊一座石質單拱廊橋前。這是理坑的水口建築— ...

理坑原名理源,位於婺源縣城45公裡的沱川鄉。

理坑建村於北宋末年。據記載,余道潛為浙江桐廬縣主簿時,正遇奸臣朱勔前往江南地區采集花石綱,余不願與之同流合污,盤剝百姓,便攜家帶口隱入婺源北部山區三溪彙合之處定居,後隨著余氏宗族的不斷繁衍擴大,遂為現今的理坑村。

盤山繞水,溪流潺潺。終於,車停在水邊一座石質單拱廊橋前。這是理坑的水口建築——觀音橋。

理坑的觀音橋與思溪的通濟橋同屬廊橋,但觀音橋的亭廊是房屋封間式結構。廊橋四處拱形門額上分別題有“山中鄒魯”、“理學淵源”、“閎開閥閱”、“筆鋒達漢”等字。在一個偏僻閉塞於深山懷抱中的鄉村,看到這等從每一個字縫裡都散發著豐厚文化底蘊的字樣,不由地要倒吸一口冷氣。

在村頭溪水河畔,集聚了眾多的洗衣村婦。其中一位年輕女子,頭發湯染成艷麗的金黃色,蓬松的發型把一朵碩大的金色蓮花盛開在溪畔,格外搶眼。如果這朵金蓮花開放在城市的街道,是不會太引人注意的,因為那裡的大街小巷,在鋼筋水泥的山林間,開滿了時尚而又前衛的金蓮花,但是在這深山鄉村,在本應盛開薺菜花的溪畔,尤其是在看到觀音橋亭廊壁上那些古色古香的文字後,這朵金蓮花就開出了一道顛覆的色彩。

理坑是一處聞名的文化古村,根據《婺源縣志》統計,從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到清光緒六年(1880年),理坑歷史上一共產生了13位進士,做過七品以上的官員共有36位,文人學士92人,著作333部,其中多部被列入《四庫全書》。

在這樣一個仕宦輩出的村落,古代官邸群便是我們的看點。村裡有“司馬第”、“大夫第”、“尚書第”“天官上卿第”、“官廳”等眾多明清府邸官宅。

前面思溪、延村一路明清商邸看過來,再看理坑官宅,就看出了官商宅邸在建築上的不同。官宅講究氣魄,商宅注重財運。例如在門罩的設計上,商宅雖然重檐細雕,盡奢華之能事,但門罩下面的台階卻不可以隨意安排。只有官宅,才能設有幾級台階,台階的多少,根據官職的大小來定。什麼叫官大一級壓死人。

別小看這門前淺淺的幾級台階,一登台階,身價倍增,那派場和氣魄,非財大氣粗的商宅所能比擬,就像現在的暴發戶,你脖子上掛著比牽狗繩還粗的金項鏈也沒有用。所以在婺源,有很多人家的子弟,都是先外出經商發財後,再回來閉門讀書走仕途之路。有點類似於曲線救國。

那是從前,過於繁瑣,趕現在好了,不用這麼復雜,可以走錢這條高速路,或買個官職,或買通官員,官商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

一些官宅大門兩旁的牆體,都有一個淺淺的斜面,呈八字型。如我們在理坑村的一處岔路口,看到的明代天啟年間南京吏部尚書余懋衡的府第“天官上卿府”。大門為石庫門枋,水磨青磚裝飾,磚雕門罩,大門的兩側有窄淺的八字牆,整體上給人一種牌樓的印像。

小學課文裡有“官府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那時候懵懵懂懂,不知何謂八字開,現在既懂了什麼叫“有理無錢莫進來”,又真正見識了八字開的官宅,也算是有成長性吧。後來再走在裡弄小巷,遇有古宅,無論門罩裝飾得如何繁復精美,都唬不了我們,只要低頭看看大門前的台階,抬頭望望門口兩側的牆體,這古宅的祖上是何等人物,也會略知一二。

在村子通往古驛道的巷口,豎有一牌坊門頭,當年在外做官的人回來時,要在這裡下馬,並且只要是進了這牌坊門,無論多大的官職,都不再論,只論父子兄弟,執宗族輩分禮。但只要是出了這牌坊門,就可以擺出官譜,拿出官架子。管你是父子兄弟,見官就要拜禮磕頭。《紅樓夢》裡元春省親,在場面上,賈母雖尊為元春的祖母,但還要按官場禮數給身為貴妃的元春跪拜磕頭,只有進了大觀園自家的府第,才得以行長幼之禮,敘天倫之樂。

理坑的官宅給我們印像比較深的,是明朝廣州知府余自怡的府第——官廳。官廳不同於其它官宅之處在於,這所建築是明代崇禎皇帝敕建。余自怡為官一任,兩袖清風,沒有一所像樣的宅院。崇禎皇帝念其廉潔奉公,特意下旨,撥款為之建宅。在封建社會,一個堂堂廣州市長,竟然沒有錢建一處像樣的住宅,還要靠皇上扶貧,這在當今社會不啻一天方夜譚。以史為鑒,在歷史這枚鏡子面前,所有的語言都是蒼白的,所有的說教都是空洞的。

由於是敕建,官廳的建築就極為有特色。高大軒吊的青磚門樓作四柱三間五鳳樓設計,中央上枋間雕有“雙龍戲珠”圖案,頂層中間嵌有“聖旨”石匾,整個大門給人一種先聲奪人的非凡氣勢。

進入屋內,整個建築為二進制,正廳五間,三面回廊。在正廳裡,所有的柱子與我們常見的圓形不同,一律都是方柱,這是像征官廳主人剛直不阿,方方正正。

理坑不愧為仕宦住宅群,在青石板小路間行走,不經意間,就可看到一座座上百年間的官宦老宅。它們靜靜地臥在巷弄盡頭,大門緊閉,宅院洞深。一如古宅當年的主人在官場上謹言慎語,城府深厚。

時光的洪水掠走了一切生命以及生命載體上的記憶。但就像喀斯特地貌讓我們了解地表發育運動的蹤跡,這些在歲月的流水裡像磐石一樣無息靜臥的古宅,雖然在時間的抗衡裡對我們保持著官場所有的緘默,但它們存在的本身,仍然可以讓人們觸摸到古宅當年主人的些微脈搏。

有這樣一所官宦老宅引起我的注意,雖然同為飛檐高翹的門罩,石庫門枋,但大門右側一面的高牆上端,嵌有兩個造型獨特的小窗。一個呈花瓶形狀,另一個為樹葉形狀。這種別出心裁的窗孔,難道僅僅是為了一種審美的裝飾?

後來才明白,這是寓意著古宅主人的一種祈禱與渴求。官場險惡,風詭雲譎,企求著能平平安安,沒有凶禍。樹高千丈,落葉歸根。

一個在伴君如伴虎爾虞我詐的官場裡斡旋的人,雖然有耀人的風光,但其間有多少苦衷不為人知。終生都是如履薄冰,膽戰心驚。如能平平安安地告老還鄉,就是一種幸運,一種福分。古老官宅窗口的造型,無意間就披露出主人種種難以言說的復雜心態。抑或主人在迎來送往的官場上,目睹太多的“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看得觸目驚心,所以就有了如此造型異樣的窗孔,求得一份心理慰藉。

據說現今各地的寺廟,在大雄寶殿上燒香磕頭最多的,除了商人就是我們的公僕。祈求平安,古今的脈搏在一個頻率上跳動。看當下的高低官員們紛紛落馬,就知道宦海沉浮,濤聲依舊,心境依舊,千年的舊船票,還是能登上今天的客船。

旅游小帖士:

1、婺源縣城和清華鎮都有到沱川理坑的車。

2、理坑門票:20元

3、理坑有許多的農家客棧,食宿都非常方便。



(理坑的觀音橋)



(天官上卿府)



(官廳,這所建築是明代崇禎皇帝敕建。)



(造型獨特的小窗)


精選遊記: 婺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