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記
剛回到上海的時候,有著很強的衝動,想要把此行的雲南記錄下來。可是,原先的生活軌跡很快把我帶了前行。時間慢慢的過去,每天照例坐在去上班的公車上,車窗外的人們照舊行色匆匆,辦公樓裡永遠有做不完的工作在等待,下班後的天空永遠是黑黑的,無數個計劃的到來……
我們渴望出逃?所以,去了。 然而,回來了,生活的本質迅速被時間包裹著劈頭蓋臉而來…… 很快將要衝刷掉我們的記憶,我們的情感,我們的衝動。或許, 擱一擱,再難回復到那份原汁原味的感動。
然而,正如同行的一個朋友所說“雲南的記憶,是一輩子也不會褪色的。”於是,我靜下心來,看一看我曾經走過的那段路。不希望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什麼也沒有留下。畢竟,這不僅是用來享用的記憶,或者旅行到過的土地。而是用腳步丈量下的路。我從生命裡拿出了短短的十幾天,移步換景地在雲南這片土地逗留了片刻。 難道只是換乘了大半天的飛機,輾轉來到另一片土地,欣賞美麗的風景?其實,美景到處皆是,而每個人的詮釋才是旅行的真諦。
在那短短的十幾天裡,我徹底離開了心裡以為的生活,成為了他們中的一份子。在這片充滿神奇的土地上,有的人從來未曾離開,而有的人卻從未涉足。在時間與空間的交彙裡, 我們就在這裡。
汗顏中…… 距我寫下這篇前記,離開雲南之行已逾一個月。
2007.4.27~ 2007.4.30 麗江—— 漂泊的驛站
小時候,對於雲南的印像,只是來自初中的一個化學老師,名字叫做藍滇,滇是雲南省的簡稱,如此而已。漸漸地,有越來越多的朋友來到過這裡,帶回了各種各樣的故事,和他們的照片。我從期望,到習慣。只曉得那是個美麗的地方,人們習慣用攝影來記錄。 我則用筆觸來還原。
經過了一個上午的飛機顛簸,和轉機,我們來到了雲南的第一站,傳說中的麗江。初到麗江,卻沒有當初的興奮與期待。 隔著機窗,天空竟然有些灰蒙蒙的,繁體的“麗江”兩個字兀然地跳躍在視線裡。這許許多多的人向往的地方,這片令人神往的東巴土地。當它這樣的呈現在我的面前,我竟有些不知所措。
不知怎地,我總覺得“麗江”的背後有著一絲古樸。雖然歷經了無數背包客,承載了形形色色的腳印,卻依然本我。那是一種褪盡鉛華後的回歸,隱藏在燈紅酒綠後的淡雅。
大研古城
“大研古城是建在一片三面環山,南面開闊向外延展的平壩上的古城。城的面積約有3.8平方千米,始建於南宋末年,至今約有800年的歷史。古麼些人的一支將自己的統治中心從白沙古鎮搬出來,當時木氏的祖先,一個叫阿良阿胡的選址於此,並開始建造一座以土木結構為主的城池。 大研鎮所有的房屋在建造時不使用一枚釘子,完全利用了穿鬥式的木結構四方街略微凸起。” (摘自”攜程“)
稍作停頓,我們就奔赴了傳說中的大研古城,又叫麗江古鎮。 一進古鎮,就聽到風中叮當作響的許願鈴,木結構的房屋,強烈的陽光。 周遭全是賣東西的小鋪和穿著民族風情的游人。轉眼,就到了最繁華的四方街。一瞬間,我不知身在何方,因為那好像不是真正的四方街。 或者,是人們營造的四方街,熙熙攘攘的大街,琳琅滿目的東巴商品,和各種膚色的游客,把整個小巷圍得水泄不通。 是啊,節假日的麗江能得到怎樣的清閑呢?
突然間,我有些淡淡的憤怒。越來越緊密的溝通,交通,世界大同,許多的城市,都有著幾分相似。當你一覺醒來,都要花零點零一秒想一下身在何方。也許,麗江也是一樣。西塘、烏鎮或者安徽的小村落,是否都在節假日遭遇了如此的境地呢?為了迎合,是過客適應了當地的文化呢,還是當地營造了游人想要的文化?
噠噠噠~突然有匹老馬被牽了過來,它已經習慣了嘴套和馬鞍,供人賞玩。它轉過頭,與我對視了一下,在這個非常熱鬧的午後――麗江四方街橋頭。它的眼裡透著一絲麻木。當人們來來往往,它便是風景。而在它麻木的眼裡,來來往往的人們亦是一道風景。
很快,我們找到了走失的同伴。來不及感嘆,先大塊朵頤!
每到一個新的地方,我總是從食物開始認識這座城市。 這次,當然也不例外。一行人找了個小鋪,圍了個長桌,露天的木凳子上,感覺高原的陽光離我們特別地近,看食物洋洋灑灑地鋪滿了我們的餐桌。米罐腸,沾著辣醬的吹豬肝,滿滿當當的黃豆面,牛肝菌。喝著風花雪月啤酒,冰冰涼的。當地的草莓非常的好吃,紅紅甜甜的,盡是草莓味道。而在上海,草莓盡是水的味道。當然,除了黃豆面,價格是一元,其余的全部要達五十左右,價格不菲。
但是,依舊沒有特別興奮的感覺。也許就像是當地人說的,旅游的季節,十個人中竟高達九人是游客。“恬聒”,我很不情願地想到了這個詞。麗江,似乎成了來來往往人們口中的談資。短暫停留,帶回一批又一批麗江印像。久而久之,竟然對這樣的麗江沒有了陌生感,有的,全是別人的印像和感覺。
可是,麗江畢竟是麗江。
入夜的麗江,開始展現出她本質中的另外一面——奔放。 成堆的尋求放松的人們在狹小的酒吧街裡狂歡。玉龍雪山的泉水潺潺,紅色的燈籠“倒掛”在水中。小橋的兩頭,是對歌的人群,撕心裂肺的在吶喊著。抬頭,是明黃的月亮,因為高原,似乎也那麼的清澈。
也許正應了“霸王別姬”中的那句話“不瘋魔不成活”。在夜晚的麗江,每個人的細胞都興奮的綻放。雖然我不太喜歡很吵鬧的地方,但是在夜晚的麗江,如果沒人喧泄,無人喝彩,竟然就不像麗江!麗江並不坐落於平原鬧市,而是地處雲南西北部,玉龍雪山之陽,橫斷山脈南麓。在這裡,沒有都市的地理處勢,卻有著鬧市裡的癲狂。發泄心情的人,跑了老遠,來找尋心中的情愫。這完全不同於白天四方街頭的慵懶。
不算太長的酒吧街上,燈籠,河流,小鋪子,酒吧,火爐,月亮,啤酒,天空,舞者,歌者…… 交織混雜在一起。麗江的奔放,似乎是少數民族特有的開放的心態和能歌善舞的表現。似乎是當地人邀請客人一起跳舞而來的盛宴,而非都市的人們用燈光和酒精泡制出的狂歡。
這裡的啤酒全是擱在門前的水渠中,想喝的時候,就抽幾瓶上來,玉龍雪山的泉水冰鎮過的冰啤,味道一定很特別。一米陽光,千裡走單騎,許多耳熟能詳的酒吧都因為何潤東,張藝謀等名字而充滿誘惑。
玉龍雪山
“玉龍雪山,它由12座雪峰組成,主峰扇子陡海拔5596米,至今仍是一座未被征服的處女峰。玉龍雪山是離赤道最近的雪山群。在納西族的傳說中,玉龍雪山是“三朵神”的化身,所以,在納西族心目中,玉龍雪山是一座神山。玉龍雪山主峰常年大部分時間都在雲霧纏繞之中,有“神龍見尾不見首”的說法。” (摘自”攜程“)
早晨,隨公司的旅游團去了“神龍見尾不見首”的玉龍雪山,既然是旅游團,可想而知其中的中規中矩,所以我們並沒有去海拔較高的雲杉坪, 而是去了安全的犛牛坪。
雖說如此,玉龍雪山的潔白無暇,若隱若現的山峰,還是讓我們感覺到了神聖與美麗。 犛牛在近處吃草,背倚的便是煙霧繚繞的雪山。枯水季節,水流雖然稀少,但是犛牛、山泉水、藍天、白雲、遠處的雪山仍舊構成了一幅美麗的油畫。
犛牛坪那裡,有著藏民一條街,我吃到了向往的犛牛奶,彌補了在海螺溝的時候,由於季節不對,遍尋不到犛牛奶的遺憾。另外,還吃了糯米糕和青稞餅。對於食物,我總是不由自主的喜歡。說那是活化石也好,是不同文化的載體也好,食品總能讓我的胃欲膨脹,感受良多。
但是,梅裡雪山,尼泊爾的雪山,川藏的海螺溝…… 太多美麗的雪山,似乎顯得玉龍也不那麼突出。
然爾,後面的行程居然讓本是點綴的玉龍雪山有了更深的含義。
束河古鎮
出了麗江古城往北,有一片密集的村落,這就是依山傍水的束河古鎮。 束河鎮的格局與麗江古城相似,仿佛另一個縮了水的大研鎮,只是這裡更加幽靜,被踩踏得光滑的青石板路面,清澈的泉水圍著村子潺潺地流過。與現在的大研鎮相比,這裡更多了一分寧靜,如果你喜歡麗江古城,就一定會喜歡這裡。(摘自”攜程“)
也許不同的人即便同一時刻到了某個地方,想法,感受也不盡相同罷。當時的心境,環境,遇見的人和事,都會讓你的回憶斑斕而不同。
我們是隨著大流去的束河。照舊是公司安排的旅行團的活動,所以,雖然有冓火晚會,所謂的胖金妹載歌載舞,穿著傳統的納西族服裝。卻盡是些“半老徐娘”,勉強可以看得見年輕的樣子。讓人打不起興致。而和後來的“候鳥客棧”的不愉快經歷,也給我的束河之行打上一層陰影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978870
唯一值得記住的還是食物,青梅酒和烤全羊。最多就是稀稀散散的幾家商鋪,還到處貼著“出租轉讓”…… 顯得幾分蕭條。
可是,之前獨自來到束河的一個朋友,則對大研非常的感冒,卻非常之喜歡束河。當她聽到我們對於束河的種種不喜歡,就質問:“你們去過束河的角角落落麼?你們去過外圍的一大片櫻桃林麼?你們見過成片的山花浪漫麼?你們有跟九十歲的老太太繡過香荷包麼?……”
是的,我們沒有。雖然她對大研的感冒,我卻由於後面遇見的事和人而心生喜歡。也許,無論大研還是束河,某個地方,都有它的方方面面。就如每個人一樣,歡喜的時候,悲傷的時刻,煩惱的時分,他/她的表現也不盡相同。於是,我們只在我們捕捉的瞬間定了格。以為,它就是這樣子了。
繼續感受吧!不管是怎樣的,你的還是我的……
至此,麗江對於我,還只是一個中轉站,去虎跳峽,去香格裡拉,去瀘沽湖。她是必經的驛站,旅人們稍作停留,又會上路…… 也許,由於公事在身,也許,由於時間有限,我對於麗江古城的觸摸,只是那麼淺淺又淺淺的一層。未曾居住古城,未曾靜心探訪,未曾去遍她的角落…… 只有那麼短短的一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