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她碑下鞠一個躬
--2006年夏紹興紀游
從魯迅一條街出來已經熱得汗流夾背, 那臭豆腐的強烈味道更熏得人頭昏眼花。 周府前的水泥板路,反射著浙東亮晃晃的驕陽, 專橫霸道, 很像周先生的匕首和投槍, 哪裡還潤存得有半分閏土的鄉土。 街頭的攔杆更令人憤懣, 人一得了志, 連大街都要攔起來麼? 景點, 不是收的門票嗎, 怎麼在這裡變成街票了? 走街串巷也要買票, 真可算是中國的特色。 好在, 我此行的目的並不完全是周府, 更不是那漂亮的水門汀店堂。 我敢說, 那些起勁兒修這門面工程的人, 怕連周先生的書都沒有讀過兩本。 因為, 如果他們讀得懂周先生的書, 他們就不會修這大而不當的空落店堂。 先生的書和精神是奉送給國人的,是用來救救孩子們的。 而利用他的聲望和遺物斂財的集團, 卻把付不起幾十元聯票的國人遠遠地攔在街的對面。
連向門口張望一下也不行麼? 好像不行。 太陽曬得地面發燙。
可是我知道, 我不會就此打道回府。 我這麼不遠萬裡遠道而來,不單單是要看變了味的周府,
我還要看紹興, 真正的紹興,她的紹興。已經過去了整整一個世紀。這富有傳奇色彩的歷史名城, 已經變成了一個高樓與廣告的都市。紹興,與全中國大大小小的地級市沒有兩樣。 塵土飛揚, 交通繁忙, 來往人流, 餐館商場… 除了那些古意昂然的地名。
但是, 人們應該沒有忘記, 在這市俗化商業化了的都市裡, 還有著它最寶貴的鑽石, 最明亮的珍珠--秋瑾, 鑑湖女俠秋瑾。走進城南和暢堂18號, 我才真正覺得到了紹興,才真正感受到了紹興的脈博。 才感受到了大禹陵, 古越國, 蘭亭這一脈傳承的紹興魂。
很難想像,那千秋正氣的烈士, 會生長在如此平凡, 如此普通的市街小巷; 更難想像, 這簡單的門牆, 質樸的書案, 會孕育出驚天地泣鬼神的民族精神。回想, 是我的小學語文老師開啟了我景仰辛亥革命的大門。 他說,為反抗異族統治而犧牲的烈士中,鄒容和秋瑾是我們一定要記住的。鄒容是那樣的年輕,秋瑾是那樣的女性。 鄒容, 《革命軍》的作者, 就義的時候年僅二十; 同樣,請別忘了, 直到秋瑾犧牲的時候, 有二萬萬女同胞還在纏足。
秋瑾本人也深受纏足之苦, 對專制, 對舊禮教的反叛, 就從反對纏足開始。想一想吧, 我們這老大帝國, 離開那樣的野蠻, 還不到百年。歷史真是很長, 可有時又嫌太短。 長, 是惋惜她已離開我們百年; 短, 是有人竟那麼容易就把她忘記。
費了好些力氣才找到這裡, 司機, 朋友的朋友, 一位精明的土生余杭生意人, 很奇怪我們這一行外鄉人要這麼不遠萬裡來尋找。人家都只看魯迅那邊, 他如是說。 大概他多次帶人去過那裡。 不過, 我更慶幸這裡不是那麼熱門。 如果這和暢堂也被修成那商業化極濃的魯迅一條街模式,那不會是對歷史的尊重。門前整齊的石板路, 當然重新鋪過; 整潔的石灰牆,也統統粉刷一新。 很高興紹興人如此珍愛他們的女兒, 要知道, 她是真正的中華兒女。 你可以想像, 她是那樣的真實, 仿佛她剛剛離家, 不久就會回來;她更是那樣的普通, 一位教師, 授業傳道, 育人樹人。 如果你也生在那個時代的紹興, 又幸運地正好是她的學生, 她便會走到你的課桌前, 告訴你那一筆一畫應該怎麼寫; 那一字一句又該如何讀… …
堂前, 帶領兒女向俠女的遺像行禮。 這一次, 兒子長大了, 不再多問什麼。 但我看得出來,
他對烈士的生平很感興趣。 劍俠, 那麼傳奇的字眼, 那麼神奇的人物, 從來都只能從書本上讀到。 可如今她就在眼前, 不但在眼前, 而且影響了好幾個世代的真正中國人。 她真的會舞劍嗎? 他問。 他用的是英文Sword fight, 而不是Fencing.
當然, 她不但會舞劍, 還會使槍。 她的居室後面, 就是義軍的軍火庫。還有手雷。 她的戰友, 烈士徐錫麟。 就曾經用手雷刺殺敵人的省長。啊, 兒子又是驚奇又是敬佩。
女兒, 則明顯地感到驕傲。 她是女的, 她說。 是的, 她是女的, 女中豪傑, 巾國英雄。她有家庭, 她有親人, 更有她最親愛的女兒。
她都拋下了, 全都拋下了。 拋頭顱撒熱血, 已經很難; 拋下親人, 尤其是稚女, 那就更難。有人將她與聖女貞德相比, 她們都是為了解放自己的人民, 反抗外敵的入侵而犧牲了自己的生命。
從上個世紀的07年到這個世紀的07年, 整整百年過去。 2007年7月15日,也就是今天,是女俠被難的百年紀念。 我不想說,如果她活到今天, 她會怎樣看待今天的中國, 我們自己心裡應當很清楚我們活得怎樣。 我想的是, 如果我生在她那個時代, 我會怎樣? 是跟隨她和她的同志加入民族自救的鐵流, 還是在古軒亭口圍觀她被那些劊子手身首異處而表情漠然? 古軒亭口處的烈士紀念碑, 已經被車流淹沒。 不冒點兒險, 還真過不去。我在心裡默默地呼吁,請給大家一條人行道吧,紹興市政府, 讓我們到她碑下去鞠一個躬。
來,讓我們到她碑下鞠一個躬, 深深地鞠一個躬。
一鞠躬,二鞠躬,
三鞠躬… …

<!--[if !supportEmptyParas]--> (秋瑾故居)

(秋瑾故居)

(秋瑾故居)

(秋瑾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