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忘卻的紀念:“八·一三”和四行倉庫〔引子〕說來慚愧,我曾經也一度對“8·13”這個日子是陌生的。有一年,到上海天寶路的一家研究所出差,這才注意到 “八·一三”的。歷史塵封的匣子一經打開,呈現在面前的是無言的片斷,和自己心顫的汗顏。這個心結一直驅使著我,去尋訪湮沒在高樓大廈,繁華街區的些許當年的痕跡,直到今天還依然健在的,也只有四行倉庫啦。四行倉庫,這個名字在我兒時,似乎有點印像。直到那天看了改編的電視連續劇《53號兵站》後,才回想了起來。這座位於上海閘北區南部,蘇州河北岸,西藏路橋西北角的倉庫,原系金城、大陸、鹽業、中南四家商行的倉庫。如今是“淞滬會戰”中國軍隊抗擊侵華日軍的紀念地,也是日軍繼“盧溝橋事變”侵占華北之後,把魔爪再次伸向華東上海的“八·一三”事變,唯一的陣地遺址。〔一〕“八·一三”始末1937年8月9日,日軍為了攻占上海,蓄意制造了事端,派遣駐上海陸戰隊第一中隊長大山勇夫和一等水兵齋滕要藏乘軍車闖入虹橋軍用機場,遭到中國士兵的阻攔後,他們竟開槍打死一名機場衛兵。中國軍隊進行自衛反擊,當場將日軍官兵二人擊斃。日本軍隊以虹橋事件為借口,命令大批日軍陸續登陸,派飛機在滬寧、滬杭線上空偵察。8月13日,日軍開始向上海大舉進攻,以租界和黃埔江中的軍艦為作戰基地,炮擊閘北一帶,中國軍民奮起反擊,這就是“八·一三”事變。第二天南京政府發表了《自衛抗戰聲明書》,宣告“中國決不放棄領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實行天賦之自衛權以應之。”當地中國駐軍第九集團軍在總司令張治中的指揮下,奮勇抗擊日本侵略軍。8月14日,日軍開始總攻,空軍也到上海協同作戰。15日,日本正式組織上海派遣軍,以松井石根大將為司令官,率領兩個師團的兵力開往上海,進一步擴大對中國的侵略戰爭。張治中決心擴大戰果,對日本侵略軍發起全線進攻,出動空軍轟炸虹口日軍司令部,雙方展開激烈戰鬥。上海抗戰持續了三個多月,日軍投入10多個師團、30多萬兵力。中國軍隊英勇奮戰,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讓叫囂著“三個月滅亡中國”的日軍神話破滅了。但是,從8月13日抗戰以來,中國軍隊也付出了極其慘痛的犧牲,最後不得不撤離上海,上海隨之淪陷,張治中被免去了各種職務。〔二〕四行倉庫和“八百勇士”但是戰鬥仍在繼續,為掩護大部隊的安全撤離,時任88師524團團副的謝晉元,奉命率部於10月26日,在四行倉庫,孤軍奮戰,斃敵200多人,堅守了四天四夜,才在10月31日的凌晨,接到宋子文轉達的撤退命令,離開了陣地,撤入南岸的公共租界,被英國士兵扣押,謝晉元是在釋放的當天遇刺身亡的。現在屹立在光復路117號前的謝晉元塑像,默默地凝視著蘇州河兩岸日新月異的變化,發生在四行倉庫的那場戰火硝煙,已經過去了70年了,淡化到如同時時掠過面前的風。我來到這裡的時候,仰望著英雄的雕像,踏進這座已經洗卻血腥的倉庫,一股悲壯的豪情油然而生,歷史的一幕幕又浮現在眼前——“弟兄們!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們是中國人,要有中國人的志氣。為掩護我軍主力撤至蘇州河以南陣地,我們誓與包圍我們的日軍頑強血戰。我們所在的這個倉庫就是我們的陣地,也可能是我們的墳墓,只要我們還有一個人,就要同敵人拼到底!”第88師524團中校團副謝晉元的話聲剛落,全團官兵便回以振聾發聵的聲音“誓與四行倉庫共存亡!”這個對外號稱八百人的部隊,其實是由三個步兵連、一個機槍連、一個迫擊炮連組成的僅有四百五十余人的加強營,營長是楊瑞符。 四行倉庫,是一幢五層樓的鋼筋水泥建築,樓高牆厚,是一處“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方。再加上這裡曾是88師師部駐地,儲備了大量的彈藥和糧食,實在是一塊易守難攻的阻擊陣地。 謝晉元率部進入四行倉庫後,他對周圍的一切進行了嚴密的部署,利用四行倉庫內原有的大量大豆、小麥等整包的糧食作材料,構築強固的工事,還用麻袋包堵住了倉庫的大門,封閉了只留射擊孔的所有窗戶,派精干的神槍手分層把守。另外為了隱蔽部隊,讓日軍摸不准自己的實力,命令把大樓的電燈全部破壞掉,同時摧毀、焚燒了倉庫周圍的空置房屋,掃清一切有可能被日軍利用來向大樓進攻的據點。1937年10月27日中午,日軍首次進攻四行倉庫,一開始,他們從西面的交通銀行方向逼近四行倉庫,當即遭到外圍陣地第一道防線的守軍以密集的火力抗擊。受到挫折的日軍,重新糾集了強大的兵力,再次以密集的炮火攻向外圍陣地,外圍陣地的守軍用智慧和堅固堡壘的掩護,使日軍又傷亡了很多。但是,謝晉元團副根據整場阻擊戰的需要,命令外圍陣地的守軍退入倉庫。 日軍占領外圍陣地後,有些忘情地向我守軍的倉庫大門猛攻。面對多我守軍幾倍的日軍,我軍八百壯士以一當十、沉著應戰,全樓火力一起射擊,擊退了日軍一次次進攻,使得他們再沒能前進一步。 第二天,日軍不僅消耗了大量彈藥,還遺失下了80多具士兵的屍體,而我軍所守的四行倉庫,除外圍陣地自動撤出外,其它絲毫無損。隨後,日軍惱羞成怒,動用了最先進的飛機、大炮和坦克,連續向四行倉庫發動猛烈進攻。不管日軍的攻擊多麼瘋狂,我八百壯士卻憑借堅固的工事,磐石般與敵人進行頑強的抵抗。團副謝晉元身先士卒,親臨戰場與全體戰士一起擊敵,日軍的一次次進攻,對四行倉庫的守軍無可奈何,且屢遭重創,戰爭的局勢對日軍來說沒得到絲毫好處,相反,四行倉庫一如既往地巍然屹立地呈現著中華民族傲然的氣質。 當時,國內外各報新聞記者紛紛聚集在蘇州河南岸,許多民眾也聚集在蘇州河南岸,他們都在為“八百壯士”吶喊助威。親眼目睹抗日戰士英勇殺敵的壯舉。在28日午夜,女童子軍楊慧敏身披一面青天白日旗,迎著日軍的炮火,冒著生命的危險,衝過火線,親手把這面旗幟獻給“八百壯士”。當謝晉元接過這面旗幟,擦了下臉上的灰塵,流著淚激動地對楊慧敏說:“勇敢的同志,你給我們送來的不僅是一面崇高的國旗,而是我們中華民族誓死不屈的堅毅精神!我們一定會為這面旗幟和我們的祖國爭光的!”第二天凌晨,“八百壯士”懷著崇敬的心情,在敬禮的號聲中,將楊慧敏獻送的國旗在四行倉庫的大樓頂上高高升起,昭示著我勇士們剛毅的精神和英武不屈的軍魂。 經過連續三晝夜的浴血奮戰,將士們已疲憊之極,但士氣仍然十分高昂。謝晉元面對壯士們,在陣地上賦詩一首:“勇敢殺敵八百兵,抗敵豪情似詩鳴;誰憐愛國千行淚,說到倭奴氣不平。” 在戰鬥的空隙,營長楊瑞符少校召集官兵,說:“望各位愛國的男兒都抱定必死的決心,和謝團副、本營長死在一塊吧!大家可以簡單地寫一封遺書,通知家中。寫好後,收集起來,等待將來設法送出,以表示大家犧牲的決心。” 30日,日軍向四行倉庫發起總攻。戰鬥更加殘烈無比,從上午7時開始,槍聲不斷地一直持續到午夜。置身固若金湯的四行倉庫裡,將士們在寫完遺書後,決心以死殉國,團結一致,聚集火力,使日本侵略軍無法靠近。 就這樣,他們堅守到上級的撤退命令,共有10余位勇士戰死,30多人受傷。
〔後記〕
2005年的8月13日,來自湖北通城、上海寶山的兩位九十多歲老人,走到了四行倉庫的紀念地,在謝晉元的銅像前,老淚縱橫,他們就是這“八百勇士”的幸存者:周福其和郭興發老人。後來大家還在重慶“發現”了一位:楊養正,又名:楊德裕,時任一連三排的少尉排長,碑文上的名字叫做:楊得餘。這位默默無聞、雙眼失明的老人,被人“發現”時,平靜地說道:“我只不夠是盡了自己的本份……”
——讓我們回眸歷史
——輕輕地走近那已經遠去的戰爭
——讓我們聆聽回音
——深深地緬懷那中華民族
——不屈的忠魂
……
2007年7月17日整理《旅行大事記》成文

(1937年8月日軍飛機在上海狂轟濫炸)

(1937年8月13日日本軍艦在黃浦江向中國守軍開炮)

(中國守軍)

(四行倉庫陣地)

(2005年發行的紀念“四行倉庫”和“八百勇士”的電話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