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巍巍山海關)
萬裡長城萬裡長:山海關的廟和墳
〔前言〕“人生自古誰無情,情到深處天地動……鶯鶯張生紅娘子,十娘怒沉百寶箱,雷峰塔呀白娘子,紅樓夢中夢難醒,梁山伯祝英台,千古絕唱千古情,自古紅顏多薄命,有情總被無情傷,孟姜女哭長城,千古絕唱誰人聽…….”我在翻找老唱片,一下子被白雪的這首《千古絕唱》的歌聲再次撥動了,那根曾經多愁善感的弦,頓時撼動了我麻木許久的心靈,以及那凝結多年的山海關情愫。
是呀,人生自古誰無情!連魯訊先生也曾經喊過: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如果趙匡胤不是在周峨皇的賞識下(要光是美色的話,他也不會千裡迢迢去做勞什子的什麼“千裡送京娘”),未必能夠打拼出大宋這一片河山來。假如吳三桂不是太在乎陳圓圓的話(不就一青樓女子),就不可能一時性起而“一怒為紅顏”,那大清入定中原的歷史可能就要被改寫。
由此可見,大凡帝王將相、文人墨客、才子佳人,小到平頭百姓,一直都會被“情為何物”所困擾的,但是在面臨江山和美人(如唐明皇和楊貴妃),事業和愛情(如杜十娘的那個負心漢)的選擇上,大多沒有女子們的“直教生死相許”。這或許就是“自古紅顏多薄命,有情總被無情傷”的緣故吧。
而那位小人物——孟姜女的夫妻情份,要不是“哭倒了萬裡長城”的“偉大壯舉”, “民工家屬”的“千古絕唱”又有誰去關心,去傾聽呢?更談不上“千古傳頌”啦,縱觀 “上下五千年”的記載,也唯有孟姜女一人也。
〔孟姜女廟〕
去往威名赫赫、耳熟能詳的山海關,既不是探訪秦始皇過往的足跡,也不是尋找“魏武揮鞭”的余篇,更不是去挖掘那曾經的血腥和硝煙,一個念頭就是為了這位孟姜女曾經的淚水。
孟姜女廟,俗稱貞女祠,座落在山海關歡喜嶺(我有些納悶,為什麼曾經的古戰場,會取這麼個名字?)以東的鳳凰山上。順著山腳下的台階而上,數夠一百零八級就到了山頭的大殿。殿堂裡供奉著淡妝素服、雙眉緊鎖的孟姜女彩繪塑像。兩旁的條柱上刻有文天祥題寫的楹聯:
秦皇安在哉,萬裡長城築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銘貞。凝望著孟姜女塑像哀怨的眼神,不得不佩服這位工匠的功夫水准。我想也許是同樣的生活境遇,才讓他在現實與藝術之間,達到了空前的逼真。走在殿外的回廊間,遠望著渤海灣上洶湧澎湃的浪花,我的腦海裡也 “風生水起”,心頭之間鐫刻著的故事,又湧了上來,像是一本翻舊的小說,讓我不知不覺中,走了進去。
那是在戰國的末期,在一個普通的不知名的村莊裡生活著一對孤苦零丁的鄰居——孟老漢和姜老頭。這年春天,孟老漢在院子裡種下了一顆葫蘆籽,沒想到第二年的秧苗竟然長得高大肥壯,爬出了牆頭,在姜老頭家結了一個碩大的葫蘆。當“瓜熟蒂落”時,姜老頭切開一看,裡面卻躺著一位白白胖胖,惹人喜歡的女娃娃。姜老頭喜出望外,村裡人也奔走相告,紛紛前來觀看這位新鮮可愛的“葫蘆娃”。這時問題也來了,孟老漢跑來要走這位女娃,理由是“這葫蘆是我種的,這娃應歸我”,姜老頭也固執地認為“這葫蘆結在我院內,‘產權’算我的。”,由此鬧得不可開交,互不相讓。三天三夜後,在私塾先生的調解下,女娃娃取名:孟姜女,屬兩家共有,倆孤老漢高興得,干脆拆牆並為一家,共同來撫養這位“神奇”的孟姜女(這是中國傳奇故事的老套,主要是為了渲染哭倒長城的“神力”。要我說,孟姜女可能是這倆兩老頭撿來的一個棄嬰。)
話說光陰似箭,日月穿棱,轉眼間十多年過去啦。孟姜女長成個落落大方,眉清目秀的大姑娘啦,當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倆老漢為她選了個上門女婿範杞梁,准備擇個良辰吉日,完婚成親。眼看著將會有人為自己養老送終,這倆老頭正“偷著樂”。誰承想新郎、新娘拜堂的當天,從門外闖進一伙征召民夫的衙役。原來呀,秦始皇統一了六國,為了將原秦、燕、趙三國北邊的城牆連成一道——這便是後來舉世聞名的萬裡長城。於公元前214年,在全國征集了數十萬“民工”,新郎範杞梁剛好不走運,才拜完堂,還沒入洞房就被征作了民夫。
這一走,轉眼就是一年,範杞梁卻音信全無,有“小道消息”說為了趕長城的修築進度,“民工”們日日夜夜地拼命“加班”,累死、餓死了許多人。孟姜女一聽,心急如焚,寢食不安,只好跑去跟兩位老人商議後,決定千裡尋夫。她帶足了干糧和給丈夫縫制的御寒衣裳,經歷千辛萬苦和風霜雪雨的跋涉,終於來到了修築長城的地方。一打聽,為修長城還真死傷了許多人,她的丈夫也早已累死了,被埋進了長城腳下,連屍骨都沒辦法尋找。這一晴天霹靂的噩耗,頓時使孟姜女慟哭了起來,這一哭,淚如泉湧,聲同雷鳴,把一年來的委屈、思念和痛苦,淋漓盡致地傾瀉了出來,可謂驚天地,泣鬼神,她這一路的痛哭,竟然城牆也跟著一路塌下去(不是凡人的神力,終於顯露了出來),足足有八百裡長。驚動了正在這裡“監督驗收”的始皇帝,當秦始皇問清了事由,不但有些同情和感動,而且被孟姜女的美貌驚呆,非要納她進宮。
萬分悲慟的孟姜女,壓住了滿腔的悲憤,將計就計地要秦始皇答應三個條件:一是找到丈夫範杞梁的遺骨;二是要為他舉行國葬;三是皇帝要為他披麻戴孝,打幡送葬。據說秦始皇為了得到美人歡心(這後一條,秦始皇恐怕是不會答應的。當然一位普通“農村婦女”,兼有些姿色的“民工家屬”也是提不出這樣的要求的),硬著頭皮答應了。孟姜女待朝廷為範杞梁辦理好喪事後,面對著滾滾的渤海,投海殉夫而去,人們為了紀念她,在山海關的鳳凰山頭,建了那座“孟姜女廟”, 空留下一段“孟姜女哭長城”的千古傳奇。
〔姜墳雁陣〕傍晚時分下的山,爾後來到了孟姜女廟東南五公裡外的渤海灣畔,在夕陽的余暉中,尋找著傳說中的“姜墳雁陣”。在潮起潮落的海岸邊,兩塊突出的礁石映入了眼簾,據說那塊高高的礁石像是墓碑,低矮的那塊像極了墳頭。奇怪的是,無論潮水如何洶湧,海浪永遠拍不著這兩塊礁石——這就是相傳的孟姜女投海殉夫後,人們為她修築的“孟姜女墳”。更為奇特的是,凡是飛過這裡的海鷗,還是大雁都會在上空中盤旋哀鳴,人們把這現像稱作“姜墳雁陣”。站在沙灘上,聆聽著潮水的呼嘯,和那凄涼的雁鳴,任憑著海水侵襲著我的褲腳,剛才廟前的那副奇特的對聯,映現在了眼前: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是啊,海水可以潮起潮落,浮雲也能夠此消彼長。時光滔滔流逝了千年,滄海也已經變成了桑田,唯有孟姜女的情,孟姜女的怨,一位“勞苦大眾”的“一日夫妻百日恩”的貞女故事,仍然千古傳唱著,並不在乎誰人來聽,也無所謂聽的人是誰,孟姜女還是那個“哭倒長城”的第一人。
外一篇:〔徐達廟、常家墳和胡家墓〕來到關城,太陽才剛下山。途經關前,東門箭樓上的“天下第一關”巨匾,讓我想起了以前的一部影片(片名已忘),電影講的就是明朝成化年間,舉子肖顯書寫巨匾的故事,記憶猶深的是這一丈三尺三寸的“一”字,竟然是肖顯用自己的頭發寫就的。為這,我特地來到跟前,仔細地看上一看。意猶未盡時,天卻黑了。
回到旅館,翻開新買的地圖,才發現關城內有座徐達廟,城西有處常家墳,城東有個胡家墓。徐達,大家都知道山海關是他奉旨修築的,這裡出現一座紀念他的祠廟,符合國人“傍大款、攀名人”的習慣(現在不是有人在考證,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是中國福建泉州的潘山人嗎?據說他本人也承認啦。這很讓某些國人自豪上一陣子的——世界上最大的官,是我們中國的親戚。)。而常家墳、胡家墓,埋葬的又會是何方神聖呢?難不成是徐達的生死兄弟常遇春和胡大海嗎?
向城裡一位賣夜宵的老人請教,還真是他們兄弟仨。除了徐達外,常家和胡家是怎麼也來到了山海關的呢?這還得從徐達北伐收復“幽燕十六州”後,奉旨修築山海關說起。
“幽燕十六州”是指今天河北的北部(含北京)、內蒙古一部和山西雁門關以北的大部。在唐末、五代十國混亂的年代,石敬塘為了當“兒皇帝”,割讓了這“幽燕十六州”給契丹。宋太祖趙匡胤取得政權後,曾三度北伐,想收復這“幽燕十六州”,可是卻一次次功敗垂成。一直到了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後,才在公元1368年,由魏國公徐達北伐成功,收復失地,這中間足足相隔了432年。
為了鞏固這一輝煌戰果,洪武皇帝下旨由徐達和劉基一道,在邊塞之地築城設防,工期限為兩年。
據說這一天,兩人奉旨啟程北進,來到了這北倚燕山,南臨渤海的邊塞,徐達連說:“好地方,好戰場,要是在這裡築城設關,好比是咽喉之地呀!”劉伯溫卻一聲不響,一連登高勘察了三天,這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神算子”,仍然不聲不響。
當徐達耐不住發問時,劉伯溫才倒出了他葫蘆裡的藥:“我不但為了大明江山的永固著想,也為了你……”徐達剛要插話,劉伯溫用馬鞭指了前方說“大帥說得沒錯,在這山海之間、咽喉之地築關,可扼守契丹的來犯之敵,此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也。關外燕山連綿又是一處好戰場,關內土地肥沃,氣候溫潤,真是個安家定居的好地方呀!因此,這城啊就要築得比別的地方高大,就要城連城,城套城,樓對樓,建成一座銅牆鐵壁的關城。”
徐達聽後恍然大悟,想起軍師的那句“也為了你”的話,連連贊好。隨即回營,當夜繪出草圖,送往京城,朝廷一准奏,立刻動工,僅用一年又八個月,一座襟山帶水的關城就竣工啦。(後世所說的萬裡長城,一般是指明朝修築的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的長城。)
當徐達和劉基回京復旨時,這位“不好剃頭”的重八皇帝問道:“二位愛卿,城池築成辛苦啦,關城可曾命名?”兩人一愣,當時降旨,只讓築城,未讓命名的呀,徐達心直,剛一張嘴想說,劉伯溫跨前一步:“臣等未敢妄名,只是那關城,北依山南入海,真可謂山海之關,萬歲聖明,請賜名!”朱元璋一聽,打哈哈地把手一擺:“好,就叫山海關!”
下朝後,劉伯溫到徐達府第拜別道:“我得走了,這朝廷是再也無法隱啦”。徐達忙問:“這是干啥呀?”劉伯溫說:“我本是山野道人,還是雲游四海的好!”徐達不解,“你我隨皇上南征北戰,可謂勞苦功高,現在該是享受榮華富貴的時候,皇上怎會准你離去呢?”劉伯溫搖了搖手說:“此言差矣!俗話說‘兔死狗烹、鳥盡弓藏’,歷來帝王和功臣,可共患難又同享富貴的,能有多少呢?”頓了頓,接著說:“萬歲若真讓我等共享榮華,就不會讓咱倆去邊塞築關啦,也不會只給兩年期限。不遵旨吧,性命難保。若接旨又不能按期完工,也是罪責難逃。要是築城後,私自命名,屬目無皇上,要是未敢命名,也算辦事不周,這只是剛剛開始!”一席話說得徐達目瞪口呆,半天才說:“軍師一走,我怎麼辦?”劉伯溫笑了笑說:“你只要不離開萬歲左右,保你沒事。記住,就算趕你走也不要離開。但是你的孩子不能留在京城,就讓他們到山海關吧。我早算好了,那裡城高池深的,不受刀兵之苦。即使烽火連天,進有平川,退有高山,大有用武之地。”徐達忙說:“謹遵軍師教誨,明天我就讓孩子們搬去山海關。”正說著,外面闖進了常遇春和胡大海,劉伯溫知道他們是出生入死的“戰友”,也就提醒了幾句,他們也把兒子派到了山海關。
不久,劉伯溫不辭而別,揚長而去(最終好像也沒逃過皇帝的魔掌)。徐達謹記軍師的話,寸步不離皇上,方保住了性命(民間卻傳說,徐達也沒逃過朱重八這位老鄉的“背後黑槍”,在背生疥瘡的時候,吃了皇上送來的燒鵝,一命唔呼),而常遇春、胡大海等一干開國元勛,竟都糊裡糊塗地死在慶功樓的火海之中。(總比被加個“莫須有”的罪名而死的人幸運多啦!)
再說,徐達、常遇春、胡大海的孩子們,一起來到山海關安家立業,倒也風平浪靜,相安無事。不知過去了多久,他們的後代們也就在關城裡建了這座徐達廟,來紀念這位功勛顯赫的開國功臣和築城者,現在香火依然。而城東北的胡家墓和城西南的常家墳,雖然也曾經風風光光地立了石人石馬和石牌坊,但是卻顯得荒涼了許多。真所謂 “豐功偉業隨風去,一抔黃土裹英骨”(自己胡謅的,無處可考)。
〔後記〕要離開秦皇島的時候,還是“不死心”地跑了一趟老龍頭。老龍頭位於秦皇島市區以北,山海關以南4公裡處,是由明代大將戚繼光在萬歷七年(公元1471年)督建的城堡,也是萬裡長城的最東起點。關城全是砌石為壘,長約四公裡,恰似一條巨龍伸入渤海中約20多米,牆高約十米。當時城上還建有寧海石城、澄海樓(樓上曾建有碑亭,清康熙、乾隆回奉天祭祖時,總要經過山海關,常常到澄海樓“視察”觀景,飲酒賦詩,後毀於八國聯軍進犯時期)、南海關和海神廟。均被毀,1987年“愛我中華、修我長城”時,重建的入海石城長約22.4米。我記得當年也曾跟著熱血沸騰地捐款,如今當我來到這裡時,才知道,曾經的老龍頭已經隨著滾滾浪潮而大江東去矣。長城設置的也只能是自我的封閉,一旦“革命洪流”浩浩蕩蕩撲來時,形存的城牆,大多隨即土崩瓦解,即使“海神廟”也自身難保。還是大清的康熙皇帝明白:只有眾志成城,萬眾一心,才是邊塞無憂的根本。
坐在開往北京的列車上,廣播裡正放著電視連續劇《霍元甲》的主題曲,聽著聽著心裡怪不是滋味的:昏睡百年,國人暫已醒……萬裡長城永不倒,千裡黃河水滔滔……
2007年7月整理《旅行大事記》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