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 7 / 2007在貴陽機場下飛機的時候已近午夜,空氣中是涼爽清新的味道,不似北方的干燥,也不似沿海的潮濕粘熱,涼涼的,透著些微的冷意。
一路行駛,一路的起起伏伏。也許是疲倦了北京城平地起高樓的都市氣概,在看到家鄉丘陵地帶看到城市裡偶爾凸起的小山丘時也會有新奇的感覺。而在這裡,這樣的高原山地上,連房屋都是順著山勢慢慢上爬的。遠處橘紅的金黃的燈火一層一層地蔓延開來,明明滅滅,連接著天幕中的星光,便分不清晰了。。。
15 / 7 / 2007
去景區的道路依舊是不停地上坡和下坡,兩側是碧綠的秧田,都是一小塊一小塊的,高低錯落,像一塊塊拼圖。玉米地夾雜著一片一片的向日葵,明黃色的大花朵在滿眼的綠色中不甘寂寞地突現出來,像極了凡高筆下的鮮麗的油彩。
在貴州看到的喀斯特的山都是圓錐形,像鬥笠,像窩窩頭,像駝峰……有點桂林“山似碧玉簪”的影子,卻又是不同的意境。。。
上午去的天河潭是喀斯特岩溶地貌的溶洞,雖然張家界實習的時候錯過了黃龍洞,也沒有去過家鄉的瑤琳仙境,但天下的溶洞似乎都是一樣的開發和經營模式,倒沒有特別的興奮和新鮮。坐在小船裡游水洞,船工的解說並沒怎麼聽清,反正這些像形的岩石也不過是“三分形似,七分想像”,只是很愜意地享受這坐船的悠閑。。。
出了水洞,便是走旱洞,五顏六色的燈光,加上講解員口中那些孫悟空、觀世音,倒有了些《西游記》的感覺。岩壁上,倒垂的鐘乳石滴滴答答地滴水,陰涼的寒氣凍得關節有些受不了,想起家裡的三九伏天,這裡著實涼快呢。。。
下午的行程是青岩古鎮,電影《尋槍》的拍攝地。墨磚黛瓦青石板的巷子,各家的門檐前都用細竹竿支起白色的幕布,相錯交疊,擋住熱烈的陽光。街邊的小店比不上麗江、鳳凰的繁華,卻也有自己的特色,大水壺裡煮著的粥、硬得和石頭一般的豆腐,裝在玻璃罐裡的赭色糖玫瑰,打磨機裡轟轟突出的蕎麥面,躺在竹蔑裡的迷你型的小南瓜……講解員帶領的那些狀元府、道觀只是草草地一瞥,而這些街邊人來人往忙忙碌碌的喧囂,從街面的小門窺探到鄉民院子裡的花草和淘米洗菜的景致,店鋪裡老奶奶嘴角的表情和言語,卻是更有意思的。。:)
16 / 7 / 2007
從貴陽到安順,清黃高速,兩個半小時的車程。
陡坡塘,秀麗而不張揚;天星橋,仿若一幅天然的畫卷;可當我看到你——黃果樹,才發現之前的景色原來都是拋磚引玉。
“黃果樹”,本應叫做“黃葛榕”,一種榕樹,只因當地布依族的語言而逐漸演變成黃果樹。這一亞洲大瀑布,從小便是很期待很向往的。
沿著山坡上的小道一路前行,濃密的綠樹遮掩,小徑盤繞蜿蜒,視野並不開闊,只遠遠地聽見傾瀉的水聲,水流的撞擊聲愈來愈大,峰回路轉,一掛白色的珠簾從岩崖上垂落,跌入百米之下的河潭,磅礡奔流。再往前,豁然開朗,空氣中充斥著白茫茫的水霧,在陽光下折射出一道七彩的虹弧。急速而下的水流敲擊在凹凸的岩石上,水花四濺,轟然作響,能聞到濃重的青草和泥土的味道。
徐霞客說它“白水如棉不用弓彈花自散,紅霞似錦何須梭織天生成”,但我想徐霞客肯定沒想到後人還能走到它的背後欣賞黃果樹。驚嘆人類無孔不入的本事,竟然能把路開到瀑布後的山崖,名曰“水簾洞”。水幕從崖壁的缺口咆哮而過,隱隱約約可以看到對面翠綠的山坡和鑲嵌其中的自己方才走過的小路,瀑水從洞口嘩啦啦地灑進來,像下著一場滂沱的雨,只能打著傘才不至於淋成濕漉漉的落湯雞。
景區內那號稱亞洲第一的大扶梯也夠壯觀,讓拿著導游證的小諾省了不少力氣,不過以偶們的所學來說,這種破壞景觀的設施是不建議的。汗||真是違心~~~
Anyway,美哉!黃果樹~壯哉!黃果樹~本次出游最最盡興、最最難忘的黃果樹!!
(未完待續,更多信息請進入我的博客http://***/u/1230621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