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樓是什麼?簡而言之就是很“土”的樓,是福建省的客家聚居地。客家族不是少數民族,泛指從北方中原一帶遷徙至南方的漢族居民。
艱難歲月裡,為躲避土匪的侵襲,他們建造了這種類似於碉堡的樓,門一關,任憑土匪本事再大也奈何不得。土樓不超過5層,有圓有方,每幢樓都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當“樓主”——聽上去很有武林江湖味,起作用類似於城裡小區裡的區委干部。
鼎盛時期,一座土樓住200來號人,都是同種同源的親戚,可想而知有多熱鬧!不知道是開玩笑還是怎麼樣,我們的包車司機李師傅說因為土樓的隔音效果不太好,私密性差,所以這一帶人習慣講話很小聲。
幸好包了李師傅的商務車,聽著他的介紹,顛簸在前往土樓的山路上也不覺得辛苦。總體而言,這一帶正在大興土木修路,碰到很多地段有重型機車在挖山搬運石塊,我們的車只好忍氣吞聲地從這些大塊頭邊上小心翼翼地通過;山區天氣多變,下午說下雨就下雨,還打雷,把個路面給澆得一塌糊塗,紅色的泥漿+坑坑窪窪的水塘,緩行顛簸的感覺,好像自己坐在牛車上。外邊是一望無際的山巒,山區景色空曠而單調。之前絕對沒料到這裡竟然會這麼偏僻,每個小村落都好像害羞的小媳婦兒藏在山坳坳裡不輕易示人。這些都無情地拉長著我們的進程。
第一天下午和第二天上午,我們先後參觀了南靖的“田螺坑”、文昌樓振昌樓、洪坑土樓群(振成樓)、高頭鎮的承啟樓、塔下村、南溪土樓群(環及樓、衍香樓)。
在觀景台上俯瞰“田螺坑”,初見土樓的全貌,真有驚艷之感!這遠看像爐子一樣建築錯落有致地排列成“四菜一湯”的樣子——方的是中間的那盆湯,四座圓樓圍在“湯”周圍好像四盆菜!
回程中,因為李師傅開錯了路,我們將錯就錯參觀了文昌樓、振昌樓,第一次近距離觀察到了土樓內外的構造。這兩幢樓建在山坳坳裡的一塊比較平整的地方,外面是土建的碉堡,碉堡較高處開了一圈小而深的窗;裡面是竹子和木板依著內壁搭建起來的一圈樓。兩座土樓周圍還有許多零星的附屬小樓。土樓的周圍是廣闊的梯田——人類挑戰大自然的傑作,正是秋水稻播種時節,農人們勞作在這些排列整齊、形狀不規則的梯田裡,一派寧靜祥和的景像!基本上,閩西土樓村落整體就是這種格局。
不過李師傅頗為清高地評論南靖這些樓屬於“貧民窟”,他評論說從制造工藝上來講,永定的土樓要遠勝過南靖的土樓。所謂“先入為主”,開頭我們還不相信,後來事實證明他的話是正確的。
以振成樓為代表的一系列永定土樓不僅高大氣派,並且都是樓中建樓,環環相扣。中間那幾圈樓被作為客廳以及祠堂,最外面依靠內壁而建的才是居住區,一樓是廚房,上面是臥室。
只是氣派中透出幾分敗落,因為沒有人氣。這個時節,年輕力壯、不安於現狀的年輕人都出門打工了,只剩下些老人婦女兒童守著祖屋,有點落寞。想當年200多個人一起過春節的情景也許再也不會出現了吧。上樓看了看,房間很小,放張床就顯得擁擠;很多房間顯然都空鎖著沒人住,據說有錢的差不多都搬走了。
我想再過兩年這裡大概再也看不到居民了吧,也許到處都是旅行團——城裡人興致勃勃地來過周末,體驗一下所謂的農家樂,也許某幢土樓還會像上海新天地那樣被改成只剩土樓殼子的五星級酒店。想當年的土樓建造者大概死也想不到這些舊房子若干年竟然會這樣倍受關注,以至於還要去申請什麼“世界文化遺產”了呢。
第二天早上我們還抓緊時間看了網上知名度很高的塔下村,很寧靜的小村莊,跟江南的小鎮又很不一樣!這個小村落依山傍水而建,土狗在門前曬太陽,老人在屋子前曬煙葉納鞋底,時間都好像都停止了腳步。唯一讓人感到有商業氣氛的是祠堂那裡的幾根紀念柱,以前只有做官的人才配建這種柱子,現在聽司機說當中已有幾根柱子是香港商人出錢立的,聽上去真有點滑稽。
題外話,從武夷山到土樓頗費一番波折。因為沒有直達火車,只好先到漳州再換長途車。因為還沒買到硬臥,我和老姐兩個坐了11個鐘頭的硬座才到,很辛苦!
然後在漳州換到了直達永定湖坑的長途車,很經典的一部車!因為沒走高速,150多公裡的路開了四點五個小時。在上海只相當於小巴的長途車,司機的駕駛技術“登峰造極”,翻山越嶺一路開得飛快,還不停接客。雖然我和老姐都沒暈車,但加上之前火車上的11個小時,覺得簡直屁股都要坐爛了。
另外,沒想到在這麼偏遠的鄉下居然包到了商務車,六個人的位子就載了我們兩個人,甭提多舒服了!還有房間,因為是淡季,僑聯賓館的房間任我們兩個人挑,於是兩個女人從一樓挑到了四樓。因為是新建的樓,房間特別干淨,東西都是新的,還能看到衛星電視,太出乎意料了!最後居然在偏僻的湖坑鎮找到了至廈門的直達車,60元/人,多虧了這輛車,讓我們後來在廈門多玩了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