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澱掠游

作者: 方心

導讀稱其為掠游,實在是一掠,而且又是局部地區。 客車沿京珠高速公路向南急駛,路邊略過華北平原的大片農田,美不勝收。 很快,來到白洋澱畔。展現在眼前的是深不可測,一望無際的蘆葦在水面隨風舞浪,河道猶如田埂,馬路蜿蜒曲折,伸入澱中。 關於白洋澱的由來過去,網上介紹不少。只是當我們隨船進入澱內,我們被告知去其中的一個島。 島上是荷花園,集中了全 ...

稱其為掠游,實在是一掠,而且又是局部地區。

客車沿京珠高速公路向南急駛,路邊略過華北平原的大片農田,美不勝收。

很快,來到白洋澱畔。展現在眼前的是深不可測,一望無際的蘆葦在水面隨風舞浪,河道猶如田埂,馬路蜿蜒曲折,伸入澱中。

關於白洋澱的由來過去,網上介紹不少。只是當我們隨船進入澱內,我們被告知去其中的一個島。

島上是荷花園,集中了全國很多地方的不同品種。有照為證,就不必多費筆墨了。再寫也比不上實景的魅力。

還是照片說話吧。

只是多說一句;原來北京人最愛吃“白洋澱鴨蛋”,後來出了“蘇旦紅”,北京人談“白”變色。

在碼頭的小攤上有菱角賣,吃了一口,那熟悉的“水污染”味,實在令人難受,不能吃啊。

居然有不少人兜售仿真槍,鋼珠槍。

以下為轉貼;

白洋澱 位於保定市東約45公裡,是華北平原上最大的淡水湖,總面積366平方公裡。澱區內共有36個村莊,8000公頃蘆葦,146個澱泊。河澱相連、溝壑縱橫,葦田星羅棋布,成為中國特有的一處自然水景區風光。

白洋澱中有自然形成的千畝荷花澱,每年的農歷5—8月份粉、白兩種荷花盛開,澱內香氣四溢。白洋澱水域遼闊,春季青蘆吐翠;夏季紅蓮出水;秋天蘆葦泛金黃色;冬季泊似碧玉。白洋澱物產豐富,盛產大米、魚蝦、菱藕和“安州葦席”。被譽為美麗的魚米之鄉。

白洋澱是河北平原上最大的淡水湖泊。近幾年來,隨著旅游事業的發展,白洋澱成了一個頗有特色的旅游區。白洋澱位於北京、天津和石家莊三大城市的腹地,各距150公裡左右。這樣的位置,使白洋澱旅游區擁有較好的客源渠道,而獲得較快的發展。白洋澱被36個村莊和12萬畝蘆蕩分割成大小不同的146個澱泊,最大的2萬多畝,最小的180畝,由3700多條溝濠、河道,把這些澱泊串聯成一座巨大的水上迷宮。

白洋澱彙集了唐河、府河、漕河、拒馬河等九條河水,總面積為366平方公裡,正常蓄水量4億立方米。但白洋澱水面面積隨水位而變化。當水位在海拔5至5.5米時全澱干涸;水位升到10米時,蓄水6億多立方米,最適宜的水位是7至9米。白洋澱旅游的特色,一是乘汽艇或木船,穿行於縱橫交錯的蘆葦叢中,綠水碧波,蘆花潔白,鵝鴨成群,肥魚滿艙,一派水鄉風情;二是品嘗水鮮,白洋澱盛產魚蝦,蝦則體大肉厚,魚則個大肉嫩,是宴席上的佳肴;三是觀看漁民拉網捕魚,甚至可以與漁民一起下澱捕魚,體驗一下漁家的生活,也可以自己備一釣魚杆,一邊劃船一邊垂釣。夏采蓮,秋采荷葉、菱角、雞頭米,故有"日進鬥金,四季皆秋"之稱。這裡因水鴨繁多而盛產松花蛋,人稱"河北皮蛋",已有一百多年的制作歷史。它以個大、風味獨特和營養豐富而著稱。

白洋澱有143個澱泊,被3700多條溝濠連接,澱澱相通,溝濠相連,形成巨大的水上迷宮。澱區景色秀麗,物產豐富,一年四季,景隨時移。春季,水域清澈,煙波浩森,蘆葦翠綠,一片勃勃生機;夏季,蓮菱蒲葦隨風搖曳,滿澱荷花盛開,湖內白帆點點,使人暑意頓消;秋季,白洋澱天高氣爽,氣候宜人,魚跳水面,蟹肥味香、魚船隊隊、捕撈繁忙;冬季,白雪皚皚,冰封大澱,一派北國風光,各種冰床穿梭往來,如同燕子在空中飛翔,是一個巨大的天然滑冰場,可任自由馳騁。

白洋澱的地形地貌是由海而湖,由湖而陸的反復演變而形成的,現在的水區是古白洋澱僅存的一部分,上游九河、瀦龍河、孝義河、唐河、府河、漕河、萍河、楊村河、瀑河及白溝引河,下通津門的水鄉澤國,史稱西澱。到明弘治(公元1488年)之前已淤為平地,“地可耕而食,中央為牧馬場”,因此也有“雍奴澤”之稱。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揚村河決口始成澤國,形成九河入澱之勢。以後人們看到澱水“汪洋浩淼,勢連天際”,故改稱白洋澱。對白洋澱的形成還有美麗的傳說。相傳很久以前,一個中秋夜晚,嫦娥仙子偷吃仙藥,身不由已,飄飄然離開月宮,就在她將要落入凡間的一瞬間,猛然驚醒,這一驚非同小可,隨身寶鏡落入人間,摔成了大大小小的143塊,形成現在的143個澱泊。

白洋澱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石代,澱區的西部、南部(今安新縣的留村、梁莊)就有人類活動生自。春秋、戰國時期,澱區分屬於燕、趙統轄,以易水長城(今安新縣北堤)為界,南葛城(今安州鎮)屬趙、北渾泥城(今安新鎮)歸燕,故今日澱區有“燕南趙北”之說。也正是這橫跨燕趙的活土,以其特有地理風光,政治、軍事地位,為歷代所重視,令騷客詠嘆。宋代,六宅使何承矩在澱區築堤貯水,引水灌溉建立屯田防線。北宋名將楊延昭曾在此屯兵御遼。元代大儒劉因任教於澱區三台、安州。清代康熙皇帝在澱區端村、圈頭、趙北口、郭裡口興建行宮,先後40次來澱區游覽圍獵。解放戰爭時期,朱德總司令曾在白洋澱指揮清風店、解放石家莊戰役,給這古老的澱區又增添了新的光彩。

白洋澱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923年加入共產黨的辛璞田,受順直省委的派遣到家鄉馬家寨開展農民運動。1927年夏共產黨劉亦瑜,受中共保定地委的派遣到澱區北馮村與王家驥等人,建立起澱區第一個黨支部。辛璞田、劉亦瑜、李之光、侯卓夫等革命先烈,為尋求救國救民之路,舍家棄業,投身革命,堅持真理,寧死不屈,成為共產黨員學習的榜樣。抗日戰爭時期,活動在白洋澱的抗日武裝“雁翎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利用澱區蘆蕩遍布,溝河交錯的有利地形,開展機動靈活的游擊戰,以弱勝強,痛擊日本侵略軍,大長我中華民族之威風,顯示出燕趙兒女的聰慧勇敢。作家徐光耀撰寫的《小兵張嘎》就取材於“雁翎隊”。著名作家孫犁的《荷花澱》,孫厥、袁靜的《新兒女英雄傳》均以澱區為題材。白洋澱兒女那颯爽英姿,今日仍被全國人民傳揚歌頌。

澱區涉及保定、滄州兩個地級市的4縣1市,占安新縣總面積的85%。安新縣境內水區人口10萬人,36個村四面環水,蘆葦年產值4000多萬元,是水區人民主要生活來源,魚類16科54種,最高產量800多萬公斤。以盛產大米、魚蝦、菱藕和“安州葦席”著稱。其中,元魚和桂花魚中外聞名,被譽為美麗富饒的魚米之鄉。開展旅游業以來接待中外游客300余萬人次。每年7月23日舉辦“中國白洋澱荷花節”。



(澱上游船)



(荷花湖)



(荷花)



(又一品種)



(三)


精選遊記: 保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