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影子——我的柬埔寨]二、吳哥寺

作者: newnewnewnew

導讀二、吳哥寺(Angkor Wat) 早晨五點,我坐著摩托車出門。天還黑,空氣很涼,雖然11月的暹粒仍異常炎熱,但沒有太陽的早晨,風還是用它冰涼的手拍打著我的面頰。我套了襯衫,但露著的小腿處依然覺得冷。 這個時段其實只適合拍日出,太陽照常升起,陽光從吳哥窟的後面打下來,寺裡的光線就不好了。倒是傍晚之前,那段時間,很適合拍淺浮雕,可是要抓緊,不然時間很 ...

二、吳哥寺(Angkor Wat)

早晨五點,我坐著摩托車出門。天還黑,空氣很涼,雖然11月的暹粒仍異常炎熱,但沒有太陽的早晨,風還是用它冰涼的手拍打著我的面頰。我套了襯衫,但露著的小腿處依然覺得冷。

這個時段其實只適合拍日出,太陽照常升起,陽光從吳哥窟的後面打下來,寺裡的光線就不好了。倒是傍晚之前,那段時間,很適合拍淺浮雕,可是要抓緊,不然時間很快,你會不知不覺中發現,光線越來越暗。

吳哥窟前面有水,水中有蓮花。大家都在水前,等著拍建築和它的倒影。印度的泰姬陵前面也有水池,建築一旦同倒影合在一起,就會有一種很奇妙的味道,似乎是一種剛柔並濟的特殊的感覺。如果你注意過柬埔寨的錢幣和它們的國旗,你會發現,那上面,就是我眼前這個美麗的倩影。

太陽終於在等待中出來了,在主塔後一點點探出了頭,等它把光灑滿建築,人們四散離去,去了不同的寺,或者走進了吳哥窟。

吳哥窟的台階很難走,事實上,整個吳哥城的台階都很難走。1973年,有一對法國夫婦在此旅行,妻子曾滾下樓梯身亡。因為這些樓梯大多都很陡峭,我記得當時我往下走時,下面已經有一些游客了,他們席地而坐,每有人下來,大家都鼓掌,以示鼓勵。這是旅行中一個很溫暖也很有趣的細節。

回想當年,蘇利耶跋摩二世建造了吳哥窟,彼時,那不過是他利用自己的權利為了自己的信仰建造的寺院,卻沒想到,當歲月流逝,很多人都不再記得他的名字,那座建築的光芒卻越來越閃亮。

吳哥窟又叫吳哥寺,最初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是“毗濕奴的神殿”。中國古籍稱它“桑香佛舍”。它是吳哥古跡中,保存得最完好的的,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

吳哥窟只是吳哥城中的一份子,卻是所有的吳哥建築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個。據說它是按興都教的世界觀而建造:世界的中心是一座位於大上的高山,叫須彌山,山的周圍是四大洲,最外層山是鐵牢山,是世界的邊緣。吳哥窟的核心建築你肯定見過:五座玉米狀的高塔,就是它們,代表了須彌山。五塔的間距寬闊,寶塔與寶塔之間連接游游廊,重重回廊和護城河就是四大洲,層層的庭院是陸地和人間,更外層的護城河則是浩瀚的海洋。

日本科學家江永勝說,水是有生命的。美國的巴克斯特則通過研究宣布:植物是有生命的。在知道他們的研究之前,我就和很多人一樣,篤信建築是有生命的。很多人私心裡都有過這樣的念頭吧:如果牆會說話,它會告訴我們多少故事。

吳哥窟我前後進過兩次,一次是看日出,一次是拍日落。這裡我還是要再次糾正一下朋友們的概念:通常,很多人會跟我一樣,沒去柬埔寨以前,以為吳哥窟就是指那一個或幾個寺,但實際上,吳哥城很大,它包括很多寺,比如巴戎寺,比如大像台,比如女王宮,而吳哥窟,是WAT,那麼,就是其中一個寺,有人也叫它小吳哥,可東南亞不少印度廟都叫小吳哥,比如老撾有一個,越南也有一個,它們都叫小吳哥,這可能對很多人來說,又是混淆。大概是吳哥名氣太勝吧,才會有這樣的糾纏。

所以,這個吳哥窟(Angkor Wat),就是那個有很多淺浮雕的吳哥窟,老實說,於我個人而言,吳哥窟最打動我的地方,有兩個:一是它的遠景,就是那五座玉米型高塔的身姿,很大氣,很磅礡,很肅穆;一是它的淺浮雕,那實在是太多歷史文化的積澱,所以份外動人。

吳哥窟每層台基四邊都有石砌的回廊,最低的一層就是浮雕回廊,它們大約有800米長。它們多半源自印度著名的史詩《摩珂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其中就有庫魯歇特之戰、天堂與地獄、乳海翻騰(這個故事我實在很喜歡,是一個印度傳說:88個阿舒華魔鬼和92個德華天神結盟,各操縱大蛇的一端,在海裡掀起波瀾,宇宙之海、也就是乳海Sea of Milk經過1000年的攪拌,終於提煉出了長生不老的Amrita,這時,魔鬼搶走了Amrita,濕婆就變成了美少女Apsara,騙魔鬼讓她來分配Amrita,於是,濕婆把Amrita都分給了天神。後來我才知道,這個故事,是吳哥窟裡最著名的一個淺浮雕)等故事,都被刻在石頭上。那些庶民的快樂、天神與魔鬼的戰爭、馬背上的將軍、濕婆幻化的美少女、傳說中的神猴軍隊……如此生動。

我拿著三腳架穿梭在那些回廊裡,光線漸暗。大多數人都匆匆走過,我慢慢落在了後面。當裡面的光線暗到讓我實在無法拍那些淺浮雕時,我就走出來,去等待吳哥的日落。和早晨一樣,這裡聚滿了人。我很口渴,但因為擔心錯過日落的光影,忍到太陽落在建築後面,才衝到旁邊,買了一個椰子,一口氣喝光。這時人們已經走差不多了,我坐在賣椰子的阿婆家的椅子上,又靜靜地呆了一會兒。

那些巨大的灰色的石頭和雕刻,在我的仰望中,那樣清晰可辨,這一瞬間,我們曾如此接近過。這是我旅行中最常產生的感覺,似是而非,卻不是幻覺。

半個月後,我回國,收到了1個多月前,飛魚從柬埔寨寄給我的卡片,那上面,就是吳哥窟。那些印在石頭上的文明和歷史,滄桑而神秘,它們沒有隨時間散去,而是有越來越多的人親近過它、觸摸過它。這些曾與吳哥有過親密接觸的人們,散布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彼此不識,卻擁有共同的美好回憶。

於是,北京的我,拿著明信片,思緒飛回了那片熱帶叢林,吳哥窟僅是那段記憶的開始,後面的每一段路,都美妙又神奇。

2007年7月25日 newnew 北京


(1)



(2)



(3)


精選遊記: 暹粒-吳哥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