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廬,鑲嵌在浙西北的翡翠,撒落在富春江畔的一顆璀璨明珠……”,網上的圖文足已讓我吟嘆不止;公司裡組織至桐廬二日游活動的成行,更是讓我們雀躍萬千。
八月二號下午我們從KSN出發,晚上九點鐘就到了桐廬。一路歡聲笑語自是不必提,望著窗外“唰-唰”而過的景物,一點身在異鄉的感覺也沒有,只是覺得污染少的杭州,天空也比KSN的亮得多,對我眨眼的星星更是出奇得多!
我們的第一站是到天目溪竹筏漂流。為避開人流高峰,八月三號一早,我們就來到了眾人口中道絕,山清水秀、兼容並蓄的天目溪(圖一)。通過一個兜售各種物品的屋子(票檢處),我們就直奔素有“溪有十八灘,一灘高一灘”之稱的天目溪源地。一葉葉帶著棚子卻遮不住太陽的竹筏有氣無力地躺在水裡,溪水裡泛著霉爛的泡泡,兩岸的景色也平淡無奇,雄奇靈秀的天目溪在我印像裡立馬大打折扣,興致自是掃興不少。這時候,船老大用力撐起了竹筏,在“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溪流中緩緩向前移去。剛剛還一片狼籍的天目溪,經過十來分鐘的撐移,現在遠看像碧玉,近看清徹得還跌蕩出綠波來,盈盈碧水臂彎中輕擁著鵝卵石,嬌羞而嫵媚。我們的幾葉竹筏也陸續彙航成了一線,不曉得是誰先打起了水仗,不過久,相互之間攻勢便越發猛烈,潑著、躲著、叫著、笑著……竹筏漂流的最好玩的地兒就是打水仗啦;快漂移到外婆橋的時候,一處真正跳躍著的活水來到了我們的眼前,奔流著的、波光粼粼的水撞擊在一塊塊的石頭上立即分了開去,忽親密忽疏離,或唧喳或幽寧,水氣氤氳,水天一色,這便是天目溪最壯麗的景觀之一。 “山不高而鐘靈毓秀,水不深卻脈脈含情。”總面積700公頃的大奇山國家森林公園(圖二)是我們的第二目標,她雖不像黃山那樣舉世聞名,在裡面或走或小跑,同樣讓人感到心曠神怡。沿著卵石汀步的小徑,我們攀棧道、渡索橋,茂密的樹林遮住了耀眼的太陽,偶爾幾縷陽光從稀疏的葉片中調皮得鑽出來,在地面留下開懷的鬼臉;重重疊疊的高山中間偶爾就有一條小溪唱著歌“叮叮咚咚”的歡跑著。風骨為山,魂魄在水,在這樣的美景中我幾番留戀忘返,幸好沒有退路,左邊是陡峭的山壁,右邊是石頭摞成的谷底,後面是湧過來的人流。路,在前面,在腳下……
我們此行的最後一站是有“全國諸洞冠”之稱的瑤琳仙境石灰岩溶洞(圖三)。“仙境塵寰咫尺分,壺中別是一乾坤。仿佛夢疑蓬島路,分明人在武陵村。”這首收錄在桐廬縣志中的宋詞,大概是最早把這夢幻般的洞府比做世外仙境的。一股不知來蹤去影的地下水潺潺有聲,穿行迂迥引導著我們步入這撲朔迷離的神奇世界。溶洞的第一道奇觀就是“獅像迎賓”,整個就形如一道屏風門,恭迎遠道而來的客人;“銀河飛瀑”如同冰山雪融,彙集成流,奔騰呼嘯,飛瀉人間,雖無聲響,卻仿佛隱隱有雷鳴之聲縈於耳際;“玉柱擎天”則是歷時幾十萬年形成的7米多高的水積石柱,雄奇壯觀,給人一種不可言喻的力量,在彩色燈光照射下,更是奇幻宏麗;最為精彩的要數“三十三重天”,造型細膩的每一塊溶岩都是一首詩,有人把它比做唐代敦煌大壁畫,是彩霞東升,還是仙鶴舞步,孔雀開屏?令我們想像萬千……
暢游在連山夾水、水木相映、泉石爭輝的桐廬,近在咫尺而又遠離塵囂,自有一番“返樸歸真,回歸自然”的怡然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