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山西旅游流水帳之二

作者: lzhh1010

導讀第三天:一早起來吃早餐,然後開始我們的五台山游覽。首先來到了菩薩頂,從菩薩頂出來後,一路下行,參觀了羅睺寺、廣宗寺、圓照寺、羅睺寺、塔院寺、顯通寺、萬佛閣。菩薩頂在五台山靈鷲峰上,相傳是文殊居住處,故又名真容院,亦稱文殊寺。創建於北魏,歷代重修。明永樂以後,蒙藏教徒進駐五台山,大喇嘛居於菩薩頂,於是菩薩頂成了五台山黃廟之首。清康熙 ...

第三天:一早起來吃早餐,然後開始我們的五台山游覽。首先來到了菩薩頂,從菩薩頂出來後,一路下行,參觀了羅睺寺、廣宗寺、圓照寺、羅睺寺、塔院寺、顯通寺、萬佛閣。菩薩頂在五台山靈鷲峰上,相傳是文殊居住處,故又名真容院,亦稱文殊寺。創建於北魏,歷代重修。明永樂以後,蒙藏教徒進駐五台山,大喇嘛居於菩薩頂,於是菩薩頂成了五台山黃廟之首。清康熙、乾隆二帝幾次朝拜五台山,在菩薩頂住宿,並撰寫碑文,在東院過廳和後院,有兩座漢白玉四棱柱碑,碑身四面分別刻有漢、蒙、滿、藏四種文字所書的碑文,均為康熙帝手書。現存建築多建於清代,建築形制、手法及雕刻藝術,多參照皇宮。在羅睺寺第四座大殿裡,有寺內最吸引人的景觀——“開花現佛”,殿中央的木制彩繪大蓮花會徐徐綻開,露出藏在裡面的四尊阿彌陀佛像。相傳釋迦牟尼出家前曾娶妻生子,其子名為羅睺羅,並於15歲時出家,成為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本寺就是為了紀念他而建的。只可惜現在除了做法事的時候才能看到“開花現佛”,平時是沒有機會看到的。塔院寺內有五台山的標志性建築——大白塔,塔高約50米,通體潔白,塔頂上懸有兩百多個銅鈴,聲音清脆悅耳。在白塔的東邊還有一座小白塔,相傳此塔內藏有文殊菩薩顯聖時遺留的金發,所以又稱文殊發塔。藏經閣在大白塔北側,是一座木結構建築,內有用漢、蒙、藏多種文字所寫的經書兩萬多冊,其中宋至清乾隆年間兩千多冊經卷為善本。顯通寺是五台山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一座寺院,俗稱“祖寺”。全寺占地面積43700平方米,現有大小房屋400多間,大多為明、清時期的建築。它和洛陽的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的寺廟,現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寺位於五台山中心區、菩薩頂腳下。顯通寺銅殿鑄於明萬歷年間,是一座青銅建築物,高8.3米,寬4.7米,深4.5米,殿內四壁鑄滿了佛像,號稱萬佛;隔扇的外壁鑄有各種圖案和花卉鳥獸,非常精致。銅殿前原有銅塔五座,暗含五台之意,現僅留下兩座,八面十三層,玲瓏秀麗,引人注目。銅殿現在內外全部貼金,看起來金碧輝煌的,很是搶眼。最意外的是在銅殿裡遇到一位師傅居然是我們的老鄉,他說到此地出家已經有八年了,然後詳細地給我們解說了銅殿的歷史。萬佛閣也叫五爺廟,據說是五台山香火最旺的寺院,位於塔院寺山門石階東側,是塔院寺的屬廟。五龍王殿始建於清代,相傳這五位龍王專管為五台山耕雲布雨,為當地的百姓帶來了福音,所以得以在五台山歷代供奉。幾乎每個游客在進入五爺廟之前都會被導游洗腦,告訴大家五爺廟的香火是多麼旺盛,多麼靈驗,然後會把游客帶到五爺廟門口的一個佛法流通處請香,最少的一種香都要二百元,去的朋友要注意了,如果不想燒香的最好不要進到佛法流通處去。五龍王殿對面有個古戲台,相傳是專為龍王們聽戲而設的。現在每天天都有人在唱還願戲,據說現在每小時的租金高達一萬元!現在的佛門已經不再是清靜地了,所到之處都會叫人燒香,添香油錢,最搞笑的是在顯通寺裡,香客們在大殿前很虔誠的燒香、拜佛,一位師傅居然坐在桌子後面吃東西。

從五爺廟出來,我們就上了黛螺頂,黛螺頂位於台懷中心寺廟群以東的陡峭山脊上,始建於明成化年間,明萬歷年間和清康熙、乾隆年間都曾重修。黛螺頂上的寺院內有五台山5座台頂的5種文殊菩薩法像,到這裡,可以一次性朝拜5尊文殊菩薩。黛螺頂寺內共有殿堂、僧舍20余間,站壇殿是該寺的主要建築。殿內所供的釋迦牟尼佛不是常見的盤坐模樣,而是站立佛壇之上。殿內還供有五文殊像,分別為孺童文殊、無垢文殊、智慧文殊、聰明文殊、獅子吼文殊。由於時間關系我們是坐纜車上下的。從黛螺頂下來已經是中午一點多了,我們在五台山八大碗吃的午飯,味道一般,就是一個字“貴”,可能是山裡的物資都要從外面運來的原因吧。午飯後,我們去了龍泉寺,龍泉寺始建於宋代,明代重修。整個寺廟坐北朝南,布局巧妙,共有殿堂160余間。龍泉寺中軸線上排列有三重大殿:天王殿,觀音殿,大雄寶殿,寺內的牌坊、影壁、墓塔最為有名。登上台階,山門前就是一座三門四柱的石牌坊,牌坊全部用漢白玉鏤空雕造而成,上面雕滿了飛龍、寶境、玉壺等圖案,玲瓏剔透,工藝之精令人嘆為觀止。這座牌坊前後整整花了10年時間,是近代石雕藝術中的珍品。牌坊下的台階底部,有一座細磨青磚照壁,照壁正中嵌的漢白玉石雕,可看成一幅五台山主要寺廟示意圖,構思巧妙,刻工精細,堪稱一絕。在中院的祖師殿前有一座墓塔,是為五台高僧普濟所建,通體為漢白玉所築,造型精美,亦為龍泉一絕。

經過大半天的游覽,我們也看到了想看的寺院,於是決定離開五台山,前往大同。由於下午已經沒有開往大同的班車了,而且前一天坐來五台山的班車給我們留下了極其不好的印像,所以決定包一輛車,找了一架越野車,六百五十元送我們去大同。五台山到大同的路況要比到太原的路況要好一些,雖然山路較多,但是不像去太原的路那麼破爛,只是進入渾源縣以後路上的大貨車很多,大多都的拉著滿滿的,車速都提不起來。大約四小時我們到達大同,事先已經聯系好了同學,他幫我們訂了大同賓館的房間,他們單位和大同賓館之間有訂房協議,所以四星級的賓館只要二百四十六元一間,房間非常好,早餐也很豐富,是我們這次行程中住得最好的。

第四天:早上吃過早餐後,同學開車來接我們,今天的目的地是恆山和懸空寺和雲崗石窟。從大同到懸空寺只要一個小時的車程,懸空寺是恆山最為著名的景觀,位於恆山山腳下,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該寺建築十分奇特,是采用鑿洞插木的方法構築而成,背倚陡峭的絕壁,下臨深谷。全寺有殿琮樓閣40間,在陡崖上鑿洞插懸梁為基,樓閣間以棧道相通,寺不大(至多玩一小時),但巧奪天工,也頗為壯觀。看到懸空寺的第一眼,雖然有跟風的嫌疑,但也只能用李白留下兩個字來形容了——壯觀,看到這樣的建築你不能不被古人的智慧所折服。前一段時間在中央電視台一個節目中曾看到,歷史上渾源縣曾經有多次地震的記載,其中一次使渾源縣城1/3的房屋倒塌,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可懸空寺卻毫發無損。這多虧了懸空寺采用的是榫卯結構的建築方式,即一根木頭凸出的部分插入另一根木頭相同尺寸的凹洞裡。而榫卯結構的最大特點就是它能夠吸收震能。另外一個原因是懸空寺頭頂的翠屏峰的立面是一個凹進去的弧形,懸空寺所在的位置恰好是翠屏峰的最凹處,所以從山上滾落的石塊只會從懸空寺的前面直接落在地下,根本砸不到懸空寺。隨後考古專家還發現,雖然渾源河從懸空寺腳下流過,但峽谷一側的懸空寺卻是干燥異常。原來,兩山之間的金龍口峽谷的出口十分狹小,不管多大的風吹進谷底,到了懸崖的凹處就會變小,大風吹走了渾源河的水汽,從而保證了懸空寺通風干燥。恆山位於渾源、應縣、代縣等地,是我國的五岳之中的北岳,自古就有“塞北第一山”之稱。北岳廟是山上最宏偉的一座廟觀,它建於明代,背倚恆山主峰天峰嶺。不過個人認為恆山沒有太大的游覽價值。原來我們還打算去應縣看木塔的,可是同學說那裡已經圍起來了,不讓進去看了,而且他對應縣的路也不是很熟,所以我們打消了看木塔的念頭。從恆山下來,我們的車就往雲崗石窟駛去。雲崗石窟是大同市最有名的歷史古跡,位於大同市西郊16公裡處武周山南麓,始鑿於北魏年間,因其高處名雲岡,故取名雲岡石窟。雲岡石窟是與敦煌的莫高窟、洛陽的龍門石窟、甘肅的麥積山石窟齊名的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個人認為雲崗石窟是我們這次山西之旅中最值得看的一個地方,面對石窟,真的無法用言語來形容內心的感受,祖先真是太偉大了,給我們留下了如此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雲岡石窟共有大小洞窟53個,但是目前開放供游客參觀的只有十多個窟,其中第二十窟前的露天大佛(釋迦牟尼坐像)是雲岡石窟中的代表作,高約14米,臉部線條柔和,雙目有神,是我國古代雕塑中的精品。一些彩繪保持到現在還是很精美,但是石窟的破壞現像也相當嚴重,很多石像風化得很厲害,而且煤礦的粉塵對石像的侵蝕,使得一些石像已經變成黑色的了,看到這些真是覺得很心痛。雲崗石窟的對面就有一家據說是連江澤民到山西都要去考察的大型煤礦,如果石窟再不加以保護的話,不知道這一偉大的歷史奇跡還能保存多久,想去看的朋友趁早吧。

第五天:今天下午要到平遙去,所以早上的安排就是在游覽大同市內的景點:上、下華嚴寺和九龍壁。華嚴寺在大同市中心地區,殿宇嵯峨,氣勢雄偉壯觀,是遼金時期我國佛教華嚴宗的重要寺廟之一。華嚴寺分上下兩院,兩院同在一寺之中,有月門相通。九龍壁距華嚴寺不過十來分鐘的路程,走過去很近的。九龍壁是大同市內眾多“龍壁”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原是明初代王朱桂(朱元璋之子)府前的照壁,長45米、高8米,壁面由五彩琉璃構件組成,九條龍形神各異,每兩條之間以水草、白雲、山石作為連接,構成一幅生動的畫面。正中的一條龍造型最具威嚴,昂首向前,目光炯炯,氣宇軒昂,體現出了我國古代高超的雕刻技藝,頗值得一觀,是我國四大龍壁之一。參觀完這兩處後我們就要乘車到平遙去了,由於大同到平遙沒有直達的班車,我們只好坐大巴先到太原再轉車去平遙。因為本人是從事交通運輸行業的,所以對交通方面的問題比較敏感,總的來說覺得山西的交通行業發展得有點緩慢,其實從大同到平遙有全程的高速公路,但是從大同到平遙居然沒有汽車可乘坐,還要到太原去轉車,對游客來說非常地不方便。這可能與山西的旅游發展有關,其實山西有很豐富的旅游資源,但是旅游的配套措施卻很不完善,不管到哪個景區的道路都是破爛不堪的,而且城市與城市之間旅游點的交通不能很好地連接,這對旅游的發展非常不利。太原到大同全程高速,只要三小時就到了,而且車況也很好,是豪華大巴。太原發往平遙的班車在建南站發班,班次很多,但是這也是我們在這次旅途中第二次不愉快的經歷,發往平遙的班車沒有高級車,都是些中巴,車上的旅客都不按座號乘坐,我們上車比較晚,留下的都是靠窗邊的位置。我們在山西的前幾天天氣都很涼爽,偏偏這天出大太陽,把我們曬得夠嗆,車子也不走高速,又沒有空調,一路上風沙很大,兩小時後到達平遙時,臉上全是黑色的灰。

下車後打了電話給裕豐恆的老板,派了一輛車來接我們進古城,可是由於房間沒有訂死,他又正好接了一個團隊,所以我們被安排到他家對面他表哥開的桐森茂客棧住,土坑房,80元一間。說好了第二天回裕豐恆住。放下行李,清洗了一下,我們打算要古城裡先逛逛,裕豐恆在城隍廟街,離明清大街很近,走出來只要幾分鐘時間。平遙古城的衛生條件不是很好,灰塵太大,不如麗江干淨。平遙有“小北京”之稱,以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築而著稱。明清時期,這裡的商家彙萃,人民生活頗為富庶,住宅建築也就頗為講究。平遙民居多為四合院式,大門前有寬寬的石階,富裕人家的門前還有一對威風凜凜的石獅子;門楣上除了厚實的匾額外,還有精美的石刻磚雕,體現了明清建築風格與山西民俗文化的協調統一。原來想趁著時間還早先參觀幾個景點的,可是現在平遙古城內的景點要買了通票才能參觀,不能單獨參觀,通票120元/人。


精選遊記: 大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