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肯山(Phnom Bakheng)看日落。說是山其實也不高,估計還沒有佘山高,像個小土坡,據介紹這是Yasovarman I將王都遷往吳哥區域後的城市中心和國王廟的所在地,位於山頂的國王廟被命名為Yasodharesvara,建於公元907年,但在公元928年時被廢棄,並由Jayavarman V在968年重建。建築風格是吳哥式的,祭拜的是濕婆神。本想乘坐大像上山,但是經過觀察好像排隊乘坐的人比大像多,因此決定爬上去。我們登到最頂端時已經6點了,有很多游客,有的四處找雕像拍照,有的坐在古老的石頭上靜靜地等待日落。。。我和jj、蕾蕾坐在石階上等待著看“鹹淡黃”時,就見老爸拿著照相機到處拍人,但是就是不拍我們三個。。。因為六月是雨季,等待了好久都沒有看見“鹹蛋黃”,不過看到了彩虹,也值了! 第二天早上4:00起床。4:30出發到小吳哥看日出。小吳哥又叫吳哥窟、吳哥寺,是吳哥遺址中最著名的建築物,也是柬埔寨的標志,印在了柬埔寨的國旗上,四處飄蕩。小吳哥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為“毗濕奴的神殿”。中國古籍稱為“桑香佛舍”。它是吳哥古跡中,保存得最完好的的廟宇,以建築宏偉與浮雕細致聞名於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12世紀時由吳哥王朝國王蘇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歷時大約35年建造而成。
小吳哥的門口有兩個巨大的護城河,護城河是人工河,中間有彩虹橋切斷,彩虹橋的兩邊是七頭蛇做成的圍欄。七頭蛇沒有尾巴,兩端都是頭,導游說這是“來自天堂的蛇”。柬埔寨有個民間傳說,相傳在著名的“洞裡薩湖” 湖底住著一位七頭蛇神——那伽,有一天,蛇神的女兒要嫁給印度王子,於是他便大嘴一長,把所有的湖水給吸干,轉瞬間,變出了一大塊肥沃的土地,成為女兒的嫁妝,從此人民可以在此耕作。據說,因為有那加蛇神駐守的緣故,洞裡薩湖在旱季、雨季,才會有如此明顯的不同的美麗景色。
PS:不知為何,老爸指著“七頭蛇”大叫“九頭鳥”,眾人異口同聲:“錯了,應該是九頭蛇!”。。。。(七頭蛇吐血。。。)
通過彩虹橋,我們進入了第一層回廊。回廊的牆上刻滿了神像、圖騰以及印度神話故事;毗濕奴的神像就被供奉在中間的門裡。據說這裡一共有五個門,中間的門是國王走的,最高,但是頂是不完整的,因為它的高度不可以高過後面的神廟,所以才被人為破壞;兩邊稍矮的是供皇宮貴族以及大臣走的;最邊上最矮的是專門給普通百姓走的。通過回廊的門,眼前是一片廣闊的草地,中間又是彩虹橋,草地的中央是兩個殘破的藏經閣。這些石頭建築都是神廟,神廟裡面住的當然是神,神不會說話,但是他們要向人類傳達旨意而他們的旨意就藏在經文裡,故此有了藏經閣。
通過了這道彩虹橋就是最主要的神廟主體了!像玉米一樣的神廟。。。。
站在草地上看日出,這是最好的位置。吳哥所有的神廟都是坐西面東的(因為東方是太陽初升的方位),唯獨這座吳哥寺是座東面西的,故此也有人說他可能是國王的陵墓。也正因此,太陽是從他的後面升起的,每年6月21日(夏至)如果天氣好的話太陽正好是在它的中間升起,雖然我們來得這天正好是夏至,可因為下雨,我們還是沒有看到日出。。。
PS:令我們印像深刻的是那陡而窄的階梯,很難登!
蕾蕾:“為何從昨天的巴肯山到今天的小吳哥,這裡的台階都是那麼的陡那麼的窄呢?”
導游:“因為這些神廟都是神住的地方,也是通向天堂的路,天堂的路當然難走了。。。”
小組討論:“我看他們是想偷工減料稍用點石頭”
“也有可能是時間長了都被風化了”
“會不會是他們柬埔寨人的腳比較小呢?”
“&^$%$^&**((()。。。。。。。。”
從小吳哥出來,我們來到了吳哥城的南門。門口左右兩邊分別是天神和魔鬼正在上演攪動乳海。話說乳海之下藏有長生不老藥,起初神魔各自爭奪,但大家都失敗,後來保護神毗濕奴 (Vishnu) 促成神魔訂下盟約,合力取藥。祂們的辦法是把神蛇的身體盤繞著中央的神山,92 只魔鬼和 88 位仙家合力轉動蛇身,令乳海滾動而拋出長生不老藥。可是中途出了岔子,神山快要下沉,神蛇也抵受不住而嘔出毒液。危急之際,創造神大梵天 (Brahma) 求得破壞神濕婆 (Shiva) 喝光毒液,而毗濕奴也化身成一頭巨龜托起神山。得到三大神祗合力,神魔最終不但成功取得長生不老藥,還把乳海裡的奇珍異寶都拋了出來,甚至包括幾位女神如飛天舞蹈仙女 apsaras。
穿過南門我們就可以看到傳說中高棉的微笑,這就是巴戎寺(bayon)。建於12世紀末期至13世紀早期查耶跋摩七世國王執政期,信奉佛教。是當時文武百官朝覲國王的地方,現在是除吳哥窟以外最熱門的旅游遺址。54座四面佛塔216張微笑的臉,每張臉面有4米高。 遠遠望去就像一座微笑著的山。據說無論你從哪個方向觀看,都能看到這些微笑。它無處不在。
PS:在巴戎寺“高棉的微笑”下,jj留下了經典的“jj的微笑”,可比美蒙娜麗莎的微笑。。。
從巴戎寺出來,我們走到了巴方寺。 由優陀耶迭多跋摩二世(Udayadityavarman II)、曷利沙跋摩二/三世(Harshavarman II/III) 於10世紀末至11世紀初1060年建造。供奉印度教的濕婆神,曾經是舊王城的中心。吳哥常見的三層平台建築,底層雕有各種動物雕像。後來被佛教徒破壞,頂部已坍塌。由於坍塌現像比較嚴重,又很難修復,所以游客不允許進入參觀,我們只好遠遠的看一眼這雄偉的印度教神廟。。。
巴方寺邊上是空中宮殿。說是宮殿其實也是一座神廟。宮殿中的神廟。是當時城中最高的建築。由羅貞陀羅跋摩二世(Rajendravarma II)於10世紀末至11世紀初建造,信奉印度教,建築風格為南北倉。在空中宮殿的四周有護城河,但是沒有彩虹橋。當護城河裡面有水的時候神殿就像是浮在水中。在印度神話裡護城河代表著恆河,恆河也就是通往神居住的聖河天空,所以這座矗立在聖河天空之上的神殿理所當然地被叫做“空中宮殿”了!
空中宮殿的右前方就是古代王宮遺址,但是因為人類居住的都是用木頭做的房子,所以經過一千多年之後已經蕩然無存了。只能看到石頭的地基。
空中宮殿的左前方是鬥像台。由阇耶跋摩七世(Jayaviravarman VII)於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建造,信奉佛教,建築風格為巴戎風格。這是國王的檢閱台,舉行慶典儀式和鬥像大會的地點。在吳哥時期,這裡每年都會舉行盛大的鬥像大會,只有在這場大博鬥中勝出的大像才能成為國王的坐騎。350米長的巨像石雕為我們講述著當年慘烈的鬥像故事。
鬥像台的正前方就是勝利之門,如果戰鬥勝利歸來的將領們就會從勝利之門進入,如果打了敗仗就要從西門灰溜溜的進入了。勝利之門的兩邊各有6個塔,它們被稱作“十二生肖塔”。但實際上並不是代表十二個生肖,導游說這是用來審判靈魂的地方,當人們認為這個人有罪但是又沒有證據的時候就把他的靈魂關在塔裡面讓天神來審判他;如果靈魂關進去之後此人依然安然無恙的話就代表他是清白的,反之則是有罪。 看完以上景點已是中午時分,按照計劃我們回到舊市場吃了午飯,並在酒店洗了個澡再補充了一下早上早起的睡眠,准備下午3點再次出發。。。。
下午再次來到小吳哥。早上只是在外面觀望了一下,下午正式進入“玉米塔”。小吳哥是高棉古典建築藝術的高峰。它結合了高棉寺廟建築學的兩個基本的布局:祭壇和回廊。祭壇由三層長方形有回廊環繞須彌台組成,一層比一層高,像征印度神話中位於世界中心的須彌山。在祭壇頂部矗立著按五點梅花式排列的五座寶塔,像征須彌山的五座山峰。寺廟外圍環繞一道護城河,像征環繞須彌山的鹹海。吳哥寺的裡面刻滿了印度神話故事,建議在去之前可以看看《五月盛放》,裡面都有介紹。順著通向天堂的路,我們終於登上了吳哥寺的頂端。遙望遠處,一片綠意,好似站在了世界的頂端。。。
就在我們要下山的時候,突然下起了大雨。被困在了吳哥寺的頂端,回廊的中央是天井一樣的護城河,本應有水,不知何故卻變干了,但是這場大雨正好又給它注入了生機。雨中的吳哥又是另外一種感覺。。。好似毗濕奴神正在撫慰著這個歷經了千年滄桑的孩子。。。
隨著太陽的落山,我們離開了小吳哥。
為了驅散爬石階的疲勞,在吃晚飯前我們去做了一個柬式馬殺雞。6美金/人,60分鐘全身。做完後再來杯大麥茶,感覺輕松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