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用一生來完成的

作者: 結局

導讀對美的創造來說,我的理解一直都很狹窄的。不知道存在也算是一種美嗎?是不是可以這樣去理解,存在也就是美的存在呢?實際上大自然在這個客觀世界中扮演的角色,都應該是美的;對美的理解我們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認識,都應該是很狹隘的,而美本身就是存在的,只是要我們去發覺而已。發覺美的過程,是有很多偶然性的。就我的個人經歷總結來說,除了偶然性還要個 ...

對美的創造來說,我的理解一直都很狹窄的。不知道存在也算是一種美嗎?是不是可以這樣去理解,存在也就是美的存在呢?實際上大自然在這個客觀世界中扮演的角色,都應該是美的;對美的理解我們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認識,都應該是很狹隘的,而美本身就是存在的,只是要我們去發覺而已。發覺美的過程,是有很多偶然性的。就我的個人經歷總結來說,除了偶然性還要個機緣在裡面。怎麼說這個機緣呢?還是要看你怎麼去理解‘美’,從什麼角度和途徑去理解大自然的美。那美是什麼?家裡有很厚的美學著作<論美學>,那裡是有能夠找到答案的地方,想想還是算了吧,因為高度理論化的東西,太深奧,太復雜,太空洞,不實際,本來我對美的理解和最初的印像就來源於它,機械的飄忽的東西。那麼厚的書對美的解釋連‘美’這個字都不能寫全了!怎麼會這樣!把我對原先積累的對美的理解全都絞亂了,一鍋粥,這個‘亂’來源我對一次旅行的感受,啊?什麼樣的旅行?簡簡單單的一次旅行機緣,就徹底打破了原先的認知。一個人一旦打破了自己原先理解的東西,那種顛覆是一種震撼的,騷動的,或是安靜的嗎,不確定的,從希望到失望,又從失望到希望,嶄新的發白的光線,太陽,太陰,白色鮮艷的油菜花,太白金星,層層梯田~~~! 貴州黔東南的西江千戶苗寨,是世界上最大的苗人集聚地。到那裡去之前,知道的情況是很少的。不知道那裡的少數民族會是怎麼樣的,想想電視裡也見過,應該就是原始的吧。上海博物館五樓的少數民族展館裡,就有那裡收集來的服裝,而且是雷山的,是的雷山縣,西江就是雷山下轄的一個寨子.聽說很大.很有特色的吊腳樓,號稱貴州的‘布達拉宮’。總之想了很多,也放大了不少倍,有了一個通過想像得來的概念。一路上看見了很多野生杜鵑、油菜花、青草、山色等等,還有些許建在路邊山坡上規整的吊腳樓,星星點點的分布,就這樣我把能見到的,都快速地填進了剛才想像的概念中了。就在這不停的填充和調整的過程中,我們到了,站在寨子對面的山頂望過去,那種震撼和驚訝讓我知道了自己的想像是怎麼樣的貧乏了!寨子大的程度遠超越了你的想像!漫山的,簡單而整齊的吊腳樓,把個大山包裹著嚴嚴實實,依山起伏,把綠的山換了顏色,綿延不斷。自持是大城市來的人,有很好想像力的人,自我感覺好的不得了,眼前一切,就只是一些簡簡單單生活場景,簡簡單單的吊腳樓,簡簡單單的山,簡簡單單的橋,就讓我不見了蹤影~~~ 西江的吊腳樓是很有特色的。古時有過了幾次大火後,智慧的人們,建造了即可分割阻隔火勢,又可排水,又能疏散的格局。我個人感覺吊腳樓的設計,隱約還是能見到北方四合院的影子,只是在表現形式上把四合院搬到了木屋裡面,客廳是半開放式,像個大的有頂的院子,按照廂房、臥房,廚房有序的排列,感覺也有點上海石庫門的味道,因為都是在有限的空間裡做文章。吊腳樓全是木頭的結構,沿襲了很多古代的方法,很少用鐵丁,一般都是榫卯結構,這樣既耐腐蝕也抗震。相比之下城市裡高檔建築是通過對房屋裝飾,來達到一定的文化提升的,僅僅是體現了個體,總感覺不飽滿不全面。而西江千戶苗寨是通過了幾千年的文化積累,把這種積累都裝飾在人們生活的場景中,裝飾在了人們居住的吊腳樓裡了,人人如此,家家如此,我想不同的也僅僅是也只能姓氏了吧。苗人也許不會有我這樣的感受,我想能住在裡面一定是一件很遐意的事情,清閑而有序的生活,在半開放的廳堂中,靠在美人靠上,斜著身子,看著眼前依山的炊煙,搖曳在風雨中,有了時間有了廣闊的想像空間,是那樣的有意境和特色的。吊腳樓不止也不僅僅是那裡的特色;西江千戶的苗家姑娘不僅美麗聰慧,更是心靈手巧。那裡的姑娘們七八歲時,其長輩就開始傳藝,長到十七八歲時,刺繡、挑花、縐鏽、平繡、剪紙等工藝無不嫻熟。此外,西江姑娘的美麗是出了名的,雷山有民謠唱到:“蓮花的鬥牛即便鬥斷了一只角還要鬥,西江姑娘即便瞎了一只眼還是美麗”。很土是吧,可是當你見到渾身穿著繡滿文化的姑娘們,和藹的笑容,輕輕的隨著銀飾伴奏的言語,那種美麗是柔美的,更是一種傳承的,沒有做作之氣,自然的渾然成了那裡不可或缺的一道亮彩;當年紅軍打入貴州後,本是要走雷山的,因為山高,翻越耗時,最終決定取道遵義。苗人把這個山取名為雷山,一是山高可觸及雷公,二是山美留住了雷公,所以老天很偏愛這裡。似乎一切都是上天刻意安排的,這裡的苗人只要掬一瓢山澗水,抓一把梯田稻米,隨意間就釀制了醉人的米酒,現在的茅台酒其實已經超越了,僅僅是酒的意義了。苗家的酒和著民歌是能讓你飛的。走進苗寨,都會享受苗人的崇高“禮遇”——三道攔門酒。但是,喝酒時你可千萬不要去碰牛角酒杯。因為如果進門不碰酒杯的話,你只是遠道而來的尊貴客人,喝酒也只是“意思意思”即可;如果碰了酒杯,說明你已經把苗人當成自己的好朋友和自家人,必須要把整個牛角裡面的酒一飲而盡!我就把苗人當成了朋友和家人,哈哈,那一聲上聲的“呦喉”,好家伙,把我喝的真的飛了起來,知道了什麼是醉,知道了什麼是開心的醉,知道了什麼是醉的開心!“呦喉,呦喉”... 苗人的祖先應該是蚩尤的後裔,距今6450年前,與炎黃逐鹿中原,敗後,蚩尤被殺,余部遷徙長江中下游地帶,形成"三苗"部落集團.後經過幾次大的遷徙與戰爭,現在居住在此地的,是由洞庭湖西遷而發展的.為了療傷而進入大山密林,桃源的世界。有了大山的依賴,修養了繁衍了他們,所以苗族的文化裡面有很多大山的印記,看似牛角的銀飾,高高聳立,是大山的呼喊;看似遷徙的綁腿,應該是登山的記載;看似鮮艷的刺繡,可以理解為點綴大山的美麗。也許我們都應該換個角度,去理解原有的內涵。來喚醒我們對美的理解。清代的大剿滅,我不知道清軍是如何走進這個大山的,就連如今我們坐著大奔也是那樣的吃力,當時就更不知道清軍怎麼進入的了。可見當時皇帝倔強與堅決剿滅苗人的決心.那個時候苗人被清軍幾乎剿滅干淨,少有了苗人。也許上蒼就是想以此來證明,這個苦難深重的而又頑強不屈的民族吧。後來苗人的余部,星星點點蔓延開來,用我們現在看見的原生態的美,積聚了這個民族的精神,發揚延承了六千年的文化。苗人文化就是一部永遠寫不完的美學著作,這部書還會一直用每個苗人的一生去繼續寫下去的。 在寨子裡,我看見一個小孩子,才剛會走,爺爺在邊上一拍節拍,小腳丫就有了節奏,好玩死了,你看這個就是了不得的傳承,一種無形的支撐。當地苗人有句俗話:小孩子會走路就會跳舞,小孩子會喝水就會喝酒,小孩子會說話就會唱歌。你想知道人長大以後,怎麼樣才能沒有煩惱嗎,按照心理學的理論通俗地說,小時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這我才恍然,理解了,為什麼我在長條宴席上,在田埂邊,在山路上,在手工作坊裡,見到只有微笑與和藹,知道了沒有鎖的世界是怎麼樣的,知道了為什麼人人都是那樣的好客了!漢人的文化是記錄在紙上的,可是苗人的文化表現在葬禮上,在銀飾裡,在刺繡中,在蘆笙裡,在長條桌宴席的菜肴裡,在笑聲中,在歌聲中,在醉意中,在這漫山寫不完的,美的回憶中......


(西江千戶)



(透過風景的窗戶)



(錦雞舞)



(祭祀)


精選遊記: 凱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