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祠

作者: 邊走邊醉

導讀其實不太敢寫晉祠,因為覺得自己對歷史知識的極度貧乏,實在是力不從心。但也正因如此,才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喜歡這個古老的遺跡,也喜歡中華古老的文化。 晉祠就在太原市郊。但我之前問過幾個朋友,其中也有太原市的,但似乎沒有一個人能夠完全准確說出晉祠是什麼來歷。現在想來實屬正常,因為這段歷史離我們太遠了,遙遠的東西一是不容易讓人知道,另外是在知 ...

其實不太敢寫晉祠,因為覺得自己對歷史知識的極度貧乏,實在是力不從心。但也正因如此,才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喜歡這個古老的遺跡,也喜歡中華古老的文化。

晉祠就在太原市郊。但我之前問過幾個朋友,其中也有太原市的,但似乎沒有一個人能夠完全准確說出晉祠是什麼來歷。現在想來實屬正常,因為這段歷史離我們太遠了,遙遠的東西一是不容易讓人知道,另外是在知道後也不容易記憶。

晉祠位於太原市南郊懸甕山下,是為晉國第一個諸侯唐叔虞而建的,唐叔虞是武王之子,由此我們可以想見這個祠堂的歷史。當然這個祠堂並不一定始於那個年代,但具體年代似乎已無可考證。

晉祠的入口在東側,進得祠來,可見參天的古木和古老的建築。在導游的介紹下,我們對景物多少有了些認識。最開始有一戲台名為水鏡台,下面據說有八口大缸,當年唱戲時起到擴音器的作用,是中國最古老的音響,但現在都已在地下不可得見。水鏡台三字為乾隆書法老師陳二酉所題,是晉祠中無數匾額中被稱為三大名匾的三匾之首。另兩處為一明代著名書法家所題之“對越”與難老泉處的傅山先生題“難老”一匾。

從水鏡台向前走,可見四尊銅塑武士,年代久遠,且有許多與之有關的傳說。與之勾手並撫之肚腹後,我們再往前見到了晉祠建築三寶首位的獻殿,因為這個殿沒有一顆鐵釘,建築結構被稱為鬥拱相接、卯翹相連,非常堅固。再往前是中國唯一一座十字形結構的橋梁,被稱為魚沼飛梁橋,最初全為木質結構,但建國後用漢白玉加以裝飾,於是如今整個結構中包含了木質和石材,也非常特別。這兩處再加上前面的聖母娘娘殿,被稱為晉祠三寶。

聖母娘娘殿裡面有叔虞之母也就是武王王後的雕像。聖母娘娘殿外面有許多柱子,上面有木質的盤龍,非常難得一見,不過有些已經被損壞了,而且導游告訴我們絕不可以用手觸摸。進得廟內,由於沒有一根室內房柱,因此大殿內顯得非常開闊,這裡面有著名泥塑侍女,是中華文化中相當珍貴的一筆財富。導游著重向我們介紹了一個舞女,從走過來的角度看,導游介紹說因為她舞姿優美,剛剛得到娘娘的誇獎,因此有些沾沾自喜,但我們向前轉過去換個角度,可以發現其表情愁苦,眼睛微腫,是在哀嘆自己被困鎖的一生,這就是著名的陰陽臉侍女雕塑。

從廟內出來,可見檐上有諸多匾額,其中一塊書‘永錫難老‘四字,難老泉中的難老即取於此。這是塊較有特色的凹凸匾,我乍一看上去是凹的,但在導游的解說下細看,發現原是凸出來的,最後導游告訴我們這其實是凹的,因為有金質漆層,看過去是凸的感覺。

此時我們由向西變成向北,這裡靠著聖母殿有著名的周柏,三千年的歷史,枝上生有龍爪,干上有龍眼,與地面成40度左右傾角,仍然有旺盛的生命力,有一顆歷史較短的柏樹直立剛好支撐著斜著的周柏,形成奇觀。從這裡向西面望去,上面有一排小閣子,其中有讀書閣據說是當年李白等人讀書賦詩的地方。

正北面是供奉叔虞的殿,往南過聖母殿即是著名的難老泉。難老泉是一個並不陌生的名字,但我是直到當時才知道難老泉原來在晉祠之中。關於難老泉也有很多神奇的傳說,不過現在由於後山挖煤破壞了地下水資源,泉水已不再難老。

整個祠中環境清幽,眾多文物極具歷史價值。

這就是我們大概看到的晉祠。

2001/11


精選遊記: 太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