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之行—歙縣

作者: 單飛的日子

導讀一直想去安徽,終於在今年6月底成行了。決定得很匆忙,周三上午才去買周五晚的火車票,沒想到居然有N418次的硬臥下鋪。雖然這趟車在全國列車大提速的背景下似乎越開越慢,但是從上海去黃山旅游N418次仍是節省時間的最佳選擇。上車後就發現滿滿一車廂的人幾乎都去黃山,真不愧是旺季。我就不去黃山湊熱鬧了,本人的行程是歙縣—齊雲山—黟縣,想來大熱天在爬爬比� ...

一直想去安徽,終於在今年6月底成行了。決定得很匆忙,周三上午才去買周五晚的火車票,沒想到居然有N418次的硬臥下鋪。雖然這趟車在全國列車大提速的背景下似乎越開越慢,但是從上海去黃山旅游N418次仍是節省時間的最佳選擇。上車後就發現滿滿一車廂的人幾乎都去黃山,真不愧是旺季。我就不去黃山湊熱鬧了,本人的行程是歙縣—齊雲山—黟縣,想來大熱天在爬爬比較低的白岳和閑逛於鄉村美景應該更為舒服。

次日早上9點多到達歙縣。這車開得還真夠慢的,幾乎到了見站就停見車就讓的地步。不知是我打下的時刻表過時了還是此車一貫遲到,上車時列車員就告訴我火車要九點多到歙縣,可我的時刻表顯示九點一刻都該到黃山了,不過沒關系反正我也不趕時間。最搞笑的是快靠站時,列車員告訴我盡量走到硬座區域才下車,因為歙縣車站小容不下整列車,只有部分車廂可以停在站台邊。不會吧,火車不知坐了多少次,可這事我還頭回聽說,難不成這次真到了窮鄉僻壤了?可也沒見攜程上的前輩提起過歙縣是個條件特差的地方啊。略帶忐忑地下車一看,確實是個小站,站台比較短,如果在硬臥區下車就得踩著鐵軌走到站台再爬上來了。不過站裡還是挺干淨的,就是沒啥人,公交終點站估計還比這兒熱鬧些。走出車站一看,有那麼點兒氣氛了,大約十來輛各色機動車在候客。隨便上了一輛,到縣城1元,路不太長,但對於初來者還是建議乘坐。

車帶著我從偏僻的火車站很快來到城中心,途中經過了熱鬧非凡的汽車站,原來每天停歙縣的火車班次很少,因此當地人出遠門基本是依靠長途汽車的。縣城裡已經現代化了,沒有預想中的徽派建築。下車後穿過門樓,眼前就是號稱全國唯一的八腳牌坊。確實與眾不同,常見的牌坊都是平面的,而這個卻是立體的,想來也只可能在歙縣這個以牌坊聞名的地方才會有此非常之作吧。八根立底部的八頭石獅形態各異,抬頭看頂部的雕刻在數百年後的今天依然精美。牌坊上寫著許國的一大串官銜,當年也是牛人一個啊。據說許國為造這樣形式的牌坊煞費苦心,現在看來他流芳百世的目的至少達到了部分,因為牌坊人們順便記住了他,但是記住的似乎也就只有牌坊了,許國的其他“豐功偉績”都消失在歷史的煙雲中了。

牌坊的後面是條商業街,沒走多遠就看到了鬥山街,這裡進去是要收門票的,因我將去宏村等地方,就沒進這裡。不過我卻意外發現參觀許國牌坊也要買票的,奇怪的是從頭到尾都沒見過檢票人。再次從牌坊下穿過,出了城門,准備到江邊走走。

這裡是新安江的支流練江,江對岸是太白樓,可以從長長的太平橋上走過去。太平橋真的很長,有16個孔呢。傳說是古時候一位寡婦出資所建,她希望天下人都能成雙成對,不像她那樣孤獨,所以要求把橋孔設計成雙數。但是正因此而違反了當時的橋孔不得為雙數的規矩,寡婦被處以剝皮的極刑,所以這座橋又被稱為人皮橋。也許因為這是野史,也許因為故事太過悲慘,橋頭的碑文裡對此只字未提,只說是元明時代的官造之橋。現在還不是豐水季節,橋下的練江水面窄窄的,大約只有10個橋孔在江水中。不過趴在橋欄上看著兩岸的翠綠,看江水緩緩流去,看江中小漁翁垂釣,仍是件愜意的事,就是這天實在太熱了。

沒有去登太白樓,回到橋頭攔了輛出租到魚梁壩,車費5元。漁梁壩最初是在某科普類電視節目中看到的,說是傑出的水利工程,能夠調節水位,出色的壩體加固方法等等,給我感覺就是都江堰的安徽縮小版,可從電視裡看怎麼也就是條石板路,這次終於可以眼見為實了。車行約5分鐘就到了,其實就是一直沿著練江走,估計2公裡左右吧。在到達售票處前二三十米的地方,有條樹著幾個水泥矮墩的小路可以直接進村,很好認的,因為前後都是牆突然就出現一條路而且從路口就可以看到村裡了,想省錢的朋友可以考慮一下,我在裡面晃蕩了2個多小時沒見過查票的。我還是去買了30元門票,因為我希望有導游的講解。

進門沒幾步有個平台,向左可以看到歙縣最?的橋—紫陽橋(打?是因為本人實在不記得這是最什麼的橋了,反正就是占著歙縣的某個第一)。橋離得挺遠又看不到全部,沒啥特色。往右走到河邊,先聽到很大的水聲,然後就看到河水從一個斜坡瀉下來,這個斜坡就是漁粱壩。真不起眼,小小地失望了一下,但是在導游的解說中,我才發現神奇居然就孕育在平凡之中。築壩使上游在旱季時能保留住部分水(就有點像水庫的道理),但是上游並不把全部的水截住,而是根據水位進行三級放水:壩身有三個高度不等的缺口,因此練江在水位從低到高時自動會有1-3個出水口;而在豐水季節或洪水來臨時江水漫過壩頂,則整個漁梁壩上方都變成了江水的通道,因為壩高比河岸還低好幾米。六月底時三個出水口都浸沒在水裡,但是人還是可以走到壩頂上。從下游一側看就是一幅寬寬的瀑布,江水從壩上翻滾而下,這就是所謂的滾水壩。我終於明白為什麼在電視裡看來就是一條石板路,因為整個斜坡就是用石條堆砌而成。為了防止石條的移動,古人想出了用豎石墩插入和采用銀錠狀的石銷子固定的方法。踩在已被水流衝刷了變形的石條上,只能感嘆:設計者真是天才啊,因地制宜利用如此簡單的原料造福了幾百年。

漁梁鎮的興起和漁梁壩密切相關,為了保護壩體,歷來不允許船只從壩上通過,所以當年的徽商只能把從上游來的貨物在這裡卸下,再轉到壩下的船上,短短200米的河岸就有7、8個碼頭,從此造就了小鎮的繁榮。如今因為公路鐵路的發展,這座小鎮又漸漸沒落了。

壩頂有游船在招攬生意,10元/人,路程很短,不過能在這青山綠水間搖晃一陣倒是不錯的享受。在船上看了二龍戲珠的風水寶地,究竟是先有真龍還是先有這風水地的傳說呢?又見了岸邊那個三角小亭就是太白問津處,李白與隱士對面而錯過,有意思,聰明人也會一時糊塗,但我總覺得那隱士並不想結識詩仙。這時可以遠望長長的太平橋,導游將這悲慘故事敘說了一遍,但是卻告訴我了一個美好結果:當時的縣令考慮到那位寡婦的初衷是為行善鄉裡,因此以當地無人會剝皮的刑罰為由將寡婦暫時收監,等到大赦之年釋放了她。結果好得有點不真實,不過當時我最關心的卻是如何把這16孔拍全,但是終於還是失敗了,橋太長了,總有一部分是隱藏在岸邊的樹叢中。

下船上岸回走,這次穿行在小鎮的街道中。鎮的布局是狹長形的,幾乎貼岸而建。現在所見的一樓多不是木建築了,原因是五十年代的一場大洪水將二樓以下全部淹沒,水退後,人們把一樓改由磚石水泥加固。走在魚鱗路上,我忽然有走在江南水鄉的感覺,其實這裡因碼頭而繁榮的歷史和很多水鄉小鎮是類似的,相近的格局應該也是必然的吧。

導游至此結束了她的工作。我又在鎮裡轉悠了一圈,游人甚少,安靜的環境、閑散的當地人和幾百年前的魚梁壩,讓人不由得放慢腳步。站在壩下,一邊嚼著新鮮美味的炸小蝦小蟹,一邊看著當地人在河裡捕撈,度假的感覺真好。

可是還有道教仙山—白岳等著我,不得不在12點多結束在魚粱的好感覺,前往休寧。門口就有公交可到歙縣汽車站(1元),歙縣到屯溪的車很多,車費5元,1小時車程。


精選遊記: 歙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