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7-哥達巴魯Kota Bharu哥達巴魯是個離泰國邊境只有一小時左右車程的中型城市,有點像紹興這樣的規模。但他本身並不是一個旅游城市,一般都是作為從泰國或者吉隆坡前往停泊島的中轉站。這幾年交通越來越發達,很多游客並不在這裡過夜,直接往返,所以這裡的游客日漸稀少,旅店的生意也比往年差了很多。
早晨從停泊島出來跟一對兒荷蘭人拼了個車到KB,就憑著荷蘭人的推薦,我們在路上走了近半個小時,期間路過7-11,跟抓了救命稻草似的進去啃了一個蛋筒冰淇淋。終於找到了這家在大馬路的一條小叉路上的ideal guesthouse。有個小小的院落,大缸裡種著荷花,碰碰草草到處安置著。第一眼我就很喜歡這個地方,在過來的路上經過的大多是沿著街只在一樓有一個樓梯的旅店。店主是一個六十左右年紀,慈祥的老頭,穿著老頭衫兒背心和短褲。桌上顯眼處放著年輕時的結婚照,玻璃桌板下壓著大概起碼十年甚至二十年之前報紙關於表彰老頭兒的報道和理想之家的介紹。
老頭見我和bibi,說的英語。我直接跟他說了中文,他很高興。在KB這個以穆斯林為主的地方,華人相見,還是很有親切感。bibi說now you are at home,我說是啊是啊,哈哈哈。這裡的價格也很平易,我們是最大的一間,有陽台有洗手間和一大一中兩張床一張寫字台的電扇房間,人民幣70塊錢。我在一樓坐著,老頭問了我不少關於中國的問題,他下半年可能會去蘇杭,普陀。
在馬來西亞這些日子,還是覺得,中國滿受人尊重的,一說從中國來,大多都會聽到恩,中國現在發展啦,中國好啊,之類的附和,不論是馬來西亞華人還是馬來人。另外馬來人對英國人還是有著一種特殊的尊重,這是我的感覺,馬來人遇上說著英國腔的人,都會表現出一種親切又有點敬重的意思,畢竟是曾經的殖民主啊。
在LP上關於KB也無多介紹。我拿著從wikitravel上打印出來的紙,打算去一個big temple看看。跟老板打聽好了公交車,就過去了。在KB坐公交車,黃頭發的bibi還是會招來很多好奇的目光,因為對下車的站點不是很熟悉,跟英語水平及其有限的司機打交道,全車人都好奇地觀望著。我著急了半天,想起那寺裡有個大臥佛,就雙手合並枕在耳邊做睡覺狀,司機一下就看懂啦,大家都如釋重負地笑了!
下了公交車後開始照老板說的左轉,一直走。這裡錯就錯在沒問老板,這一直走究竟是走多久啊,結果是我們在KB鄉間的道路上走啊走啊走啊。。。。。但就是沒看到那座寺廟的影子。馬路兩邊時不時出現巨大的紅毛丹果樹,有人在摘紅毛丹,招呼我們過去,扔了一串過來,真新鮮!路過瓜鋪,吃了小西瓜,繼續走。。走出瓜鋪沒多久,剛才一起買瓜的小哥停在前面,我繼續做了一個睡覺姿勢,他也一下就明白了,招呼我們,上車,小小的助動車。搭上了好心小哥的車,又開了不少路,幾乎都快到泰國了,臥佛寺就在眼前!
寺廟有個70年代造的大臥佛,有東南亞特點的庭院,金色,四角高高上翹的亭。也有很中國的佛像和小廟。bibi指著觀音說這個佛是做什麼的,我說大家想要baby的時候就來找她,她的名字叫see the sound,bibi念著see the sound,似乎很滿意這個翻譯。回來後才發現,我這麼順口就譯成這個,原因之一是一直在找的Etro Anime的專輯就叫see the sound,如果這專輯名的出處就是來自觀音,那可真神了。另一個原因是我還是中學的時候,上的一個論壇的一位姐姐叫觀音,簽名檔是:觀心,無音。特別喜歡,所以很習慣地傾向於把觀音二字拆開來解釋。
在寺廟裡悠閑地和一群中學生喝了椰汁,逛了一圈,對回到公交車站這段路怎麼辦很沒頭緒地又開始在鄉間徒步。我簡直想把大腿伸出來搭車啦!一步三回頭,又是一輛小毛驢停在我們旁邊!bibi對外國語言不適時的熱情又開始點燃,開始翻詞彙手冊跟騎車大哥討論起價格,可我一覺得他壓根就沒想問我們要錢如果要的話下車再給也不遲,二覺得就現學詞彙手冊那點勁兒還真難說他能不能聽懂你說的馬來語呢。剛才跟送我們來的小哥也有過一段,講了半天他啥都沒懂。搭伴5天是有點長的,是該分開了。
回來之後去了中央市場吃了點東西,椰汁雞肉,雖然真的很像中國的快餐大拍檔,但真的很好吃!有點椰汁,有點咖喱,雖然雞肉不嫩,但醬汁的香甜美味真是太對我胃口了。還看到了跟人臉一樣大的蝦,32塊人民幣一只,沒舍得吃。
回來旅店跟一個從某處騎車過來的加拿大小哥聊了一會兒。他從魁北克來,一進門就打聽有沒有說法語的住客,我趕緊介紹bibi,倆人開始彪法語可開心。他叫eric,有一種加拿大人的質樸和真誠,北方人那。。eric的英語並不是很好,這我很奇怪,雖然魁北克是法語省,但畢竟加拿大是個英語國家,怎麼會英語不好呢。他一路飆車過來,說在樹林裡遇上猴子,起初還挺開心,後來就成了一場噩夢,只能越騎越快躲開猴子,還路遇猴子王擋在路當中,連躲帶逃地一路飛奔,我們打趣說是不是遇上kingkong啦。騎得膝蓋都傷了。eric在加拿大也潛水,那可是冷海域潛水,我第一次遇上,潛水看的,就不是五彩斑斕的熱帶魚了,而是海豹!
在旅店裡,還遇上了很。。。的瑞士小哥。說著自己一路古來的路線,經常強調,我可不是那種喜歡做飛機咻飛到哪裡然後看了景點又咻飛到下一個景點的游客。其實大家都是自助出來玩的,沒有必要對這個說太多,我不是很喜歡有這種調調的旅行者,在國內遇上的比較多。
還有一對丹麥情侶。在我們談論為什麼不去中國的時候,瑞士人說覺得辦visa很麻煩,相關的資料也少,怕去了以後吃閉門羹,怕在不說英語的中國寸步難行。丹麥人說從香港入境很簡單,說英文在中國也很好混,那丹麥女孩就在廣州實習,還會說中文,於是我們就開始說中文。。。
問了很多旅行者,中國在外國人的心目中還是相對很閉塞的,不像東南亞,簡直就成了他們的後花園。盡管大家都知道北京,都知道上海,但真的到過的人遇到的還是少。這就像一種對中國的遼闊和相對不開放的恐懼心理,使得很多人旅行時選擇繞開中國,而中國就像那個龐大又明亮的月亮,得等旅行者造好了心裡的宇宙飛船,才能登錄。
晚上我跟bibi說,明早我就去趕飛機了,下回來法國找你噢。又是這句,又是假裝輕松的口氣,似乎法國已經提到我的日程表了似的。可是,作為單身適齡又無固定資產的女青年,該如何穩妥地拿到歐洲個人旅游簽證啊這真是一個大問題。
第二天又起了早,老板娘坐在小花園,我問她這麼早起,她說是啊要干活,今年旅店生意特別不好,還什麼馬來西亞旅游年,要往年的話都是爆滿。生意越來越難做了。7點老板送住客去泰國過境回來,我問這房子買下了嗎,老板愁著說哪兒買得下。。。我盤算著這旅店也開了起碼十幾二十年了,還沒買下,經營旅店的確不易,又會發出lifes never easy的感慨。
路上老板跟我說了很多華人相關的事,說政府對外族的政策歧視,說自己對華人身份的堅持,不接受不印中文的名片。說盡管政策傾向於馬來人,但馬來人就像習慣了吃喂食的小孩,不再勤於干活,華人多從事商業。華人圈與馬來人圈很少接觸,如果哪個華人信奉了伊斯蘭教,那也就自動跟華人圈子脫離了關系,不再往來。
不過不論一路上有多少人跟我說,馬來政府如何stupid,我還是感覺,馬來西亞的普通民眾日子過得不錯,這從他們散布在鄉間的住房,基本上看不到簡陋得只剩泥牆或者草棚的屋子。像跟我們一起在公交車站等車的小姑娘,穿著干淨漂亮,即便是路邊瓜攤的孩子,也一點都沒有邋遢的樣子。
馬來西亞,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國家呢,在這短短十多天旅程接近尾聲的時候,我還是有很多疑問

(瓜果攤的孩子)

(車站偶遇的馬來小姑娘)